网络核心:路由+转发
电路交换:建立通信信道(独占信道)
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FDM(在频率上划分信道)user1:0-40hz user2: 50-100Hz etc...
时分多路复用TDM(类似于操作系统单处理机的并发)ABCD ABCD ABCD
波分多路复用WDM(光的频率)
码分多路复用CDM(无线网络 蜂窝网,卫星网):
每个用户被分配不同的码片序列(-1+1的组合)(唯一),各用户都使用相同频率的载波,然后用各自独有的码片序列编码数据。
各用户码片序列相互正交(保证不互相干扰)
报文交换:发送消息整体 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统计多路复用(按需分配信道资源)
分组:报文拆分出的一系列相对小的数据包+信息头
分组 需要报文的分解和重组(额外的开销) 存储->转发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从功能上分为OSI七层模型(抽象概念)(每一层对应的协议)
OSI:开放系统互连
上层使用下层服务(层与层之间是透明的,互不知道细节)
向上遵循左边协议,向下遵循右边协议
实线:数据传输实际顺序
虚线: 数据传输逻辑顺序
- 应用层(HTTP,FTP,SMTP):支持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
- 典型的应用: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TMP)Web(Http)
- 表示层:处理两个系统间交换信息的语法与语义问题
- 数据表示转化(比如存在的大小端数据表示):转换为独立的编码
- 加密解密
- 压缩解压缩
- 会话层:在表示层传来的数据中插入一些控制信息传给下一层传输层
- 对话控制 (建立,维护,删除)
- 同步 在数据流中插入同步点
- 最薄的一层
- 传输层:负责从源-目的(端-端)(进程间)完整报文传输
- 数据分段和重组
- SAP寻址:确保将完整报文提交给正确进程,如端口号
- 连接控制(逻辑连接 )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网络层: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的交付
- 可能跨越多个网络
- 逻辑寻址:全局唯一逻辑地址,确保数据分组被送达目的主机,如IP地址
- 路由 路由器(或网关互联网络,并路由分组至最终目的主机),路径转发.
- 分组转发
- 数据链路层:负责node-node数据传输(帧传输)
组帧(Framing)组合成帧(加头尾)
- 物理寻址(物理地址在数据链路层)
- 流量控制 避免淹没接收端
- 差错控制
- 访问(接入)控制
- 物理层:比特传输(比特编码,比特同步-时钟同步)
TCP/IP参考模型(所有应用都基于IP)实际使用
- 应用层:HTTP,SMTP(tcp) || DNS,RTP(udp)
- 运输层:TCP , UDP
- 网络层:IP
- 网络接口层:封装网络接口(封装IP分组)
五层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综合)
- 应用层:支持各种应用 m(报文)
- 传输层:进程-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 m(报文)-seg(段) 加头
- 网络层:源主机到目的机的数据分组路由与转发(IP协议,路由协议等)seg(段)-数据报(D)加头(分组)
- 链路层:相邻网络元素(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的数据传输
------以太网、802.11(WIFI) PPP 数据报-数据帧(加头加尾) - 物理层:比特传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