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前后看了2本书,一本比较难啃的经典《舆论》至今没有看懂。另一本是吴军博士的《态度》,书摘录了吴博士在16-18年间写给两位女儿的40封家书。父亲通过文字Email的方式与女儿交流,一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沟通。很简单的一本<态度>,适合初级阅读。
我比较好奇的是,精英阶层的教育方式,当然有所不同:比如说,人生哲学上,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培养音乐素养,读书兴趣,感知生活的幸福;即使没有金钱的烦恼,也要有对贫穷有所认识,先挣钱再花钱,学会投资(初级阶段吴老师推荐ETF指数基金),“钱是为了让你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让你无所事事”;洞察世界,要有大的格局与眼界,“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学习科学的态度,做理性的怀疑者,“真正有学识的科学家总是对世界和世界的规律充满敬畏,而不是代表正确,只有宗教人士才会说他们手里握有绝对真理。”当然,还有工业与学业的不同,“工业界所有的产品,从内部看都有不完美之处,但是这些产品运行得很好,这就够了,这是工业界的特点。”
等等以上的日常操作,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人生的导师。我们的区别在于,这些道理都懂,却仍过不好这一生。其实,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的境遇也就是不同。幸运的是,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出生就都享有生命的权利,也不妨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感悟。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方面是认命,一方面感知生命。
在序言,作者提到了文字沟通的意义以及对子女教育的观点。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通过基因传承信息,这个用生命慢慢试错是非常低效率的方式;500万年前,基因的变异,让人类的祖先拥有了语言能力,知识的传承可以通过语言快速完成,1万年前,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承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并且更准确,人类文明也由此开始。文字比语言传播更有效率,结合在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导阅读经典,获取知识的能力必不可少。在双方沟通上,代沟会永远存在,作为子女未必懂得父母的苦口婆心,糟糕的沟通方式加上不恰当的管束只能适得其反。书写的文字则不同,文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炼,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反而能做到心平气和地思考。或许因人而异,在言传身教之外,文字书信也是一种非常有效沟通(教育)的方法。古语有云,“家书抵万金”。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学习儒家孔子是传承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阅读名著是系统地了解一种思想的捷径(因为要教育好下一代)。经典难啃,书里提到了阅读经典的方法或许能给自己启示,一种是阅读经典的简版,了解到它的内容,再整编研读;另一种是先快速通读,在标记上重点详读;并且,经典都值得多读两遍。我的理解是,阅读经典需要沉浸的时间,但是信息化生活会缺少这种专注。
我居然开始考虑教育问题,希望2019猪事大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