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做主动型人格的人
为什么同样的教室里走出来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面对学习,就是等、靠、拖,有的人面对学习,主动吸收,独立思考。
有人在等着被打造,有人在主动探索。
前者是被动型人格,即便被灌输也不一定会吸收;后者是主动型人格,把学习当作自己成长进步的机会。
主动型人格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会出动出击,说出或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
而被动型人格则往往把事情寄托在他人的安排上,指望有人为自己量身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大家一起出去聚餐,你是那个主动安排和点餐的人,还是那个怎么都行的说“随便”的人?
想一想,你平时的言行和决策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类型,很多时候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人是懒惰,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每一次遇到抉择时,去做对应的事情。
02困难的事先做
害怕什么就做什么,不会什么就做什么,“想”会放大困难,“做”才能破除焦虑。
有些事情,不去做,拖延逃避,只能占据大脑资源,时不时地它还出来干扰你,让你分心。
拖延逃避不等于解决,更不等于消除,它只是暂时被存放在了大脑的某个角落。
《吃掉那只青蛙》里说,如果你每天都能先完成最重要、最困难、最有创造性的事情,你的一天、一年、一生也会如此。
做困难的事,即便试了不成功,也会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从而放心地把它从大脑里删除,不再占据资源。
若成功了自然更好,既提升了能力,又收获了自信心。
最关键的点是它可以把你的思考角度从沉浸、忧虑、想象中及时抽离出来,转移到行动上,专注地去思考:哪些是我能控制的?我能做些什么?我可以采取哪些步骤去做?
行动可以解决一切焦虑,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03不想做时,试试先做五分钟再说
有些事之所以迟迟不开始,是因为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一旦行动起来,你会发现,它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所以又有一句话说,凡事先做五分钟再说。
以前跑步,发现跑步最大的困难不是中途的疲惫,而是穿鞋下楼。
很多时候,准备下楼跑步的时候,脑中就会有一个小人说:要不今天算了?
另一个小人说:好啊好啊。
然后就真算了。
后来再产生这种念头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
就跑五分钟,五分钟之后我要是不想跑了,就回来休息。
抱着这样的念头,一旦下楼了开始了,就会看到让自己心情愉悦的景,刚才退缩的念头早已不见了踪影。
不要抱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心态去工作或者学习,我们大多数都不是天才,不可能一次达到最佳。
所以哪怕做得糟糕透顶,也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做着做着你会发现,有些困难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大,但是也可能会出现你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好多事需要在做中学,在做中不断去修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