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碰到以前的学生(目前高三),说到最近老师要求积累素材,这是好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写作素材的事儿。
有意注意——做个有心人
先讲个昨天我看书的感悟,看的是《小狗钱钱》,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是小男孩达瑞通过自己挣钱致富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以前就看过,但仅仅有印象,并没有汲取故事里的养分。而多年后,再次看到,那句“专注于你知道的,能做的以及拥有的事物”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灵。
为什么以前无感现在感触那么深?以前属于无意注意,所以就算看了,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不再遇见,可能一辈子都记不起来了。而现在我带着强烈的学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属于有意注意。
回想我们以前看书,看文章或者看视频,是不是看看就过了,并没有想到要积累?从现在开始,如果有志于写作,想要积累素材,那么你要运用你的有意注意了。把你看到的信息尽量都积累起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李敖的读书方法
李敖曾说,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给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学生党们注意,这个方法除了积累素材还可以迁移到你们的学习上哦,如将知识分门别类整理)
输出可以倒逼输入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快速积累素材,就是你自己输出,可以参照之前的微习惯,定一个每天写50字的小目标。养成每天练笔的习惯,在写的过程中,你可以梳理之前整理的素材,能更好地运用,同时也会促使你为了写作需要去查找相关资料,日记月累,这样你的素材就丰富了。
有时候写的时候,明明记得自己看过,可是想去找的时候发现找半天找不到,这时候你会反思自己以前的积累方法,会不断改进(我正在这么做)。
本人叨叨叨:其实我也还在摸索阶段,但看到有需求,还是觉得应该写写,暂且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用,也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的好方法,让我们大家都学起来,一起成长的感觉很好哟,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