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孟子,就这个问题产生疑问,略做搜索,发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辩之甚明,惜乎我不知道也。
略作整理,发布于此:
一,朱熹的注解:
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孟春牺牲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
一家人,可分到五亩田;其中,二亩半在统一的耕作区,二亩半在城区。农田区的土地,为了不妨碍五谷的生长,所以想要种桑树以供蚕事,就只能在城区的墙下种植。如此,桑树蚕事之得,便不可以五亩计,丝帛亦不易多得。
普通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上古天真论》),以保暖论,丝棉衣物,相较于麻布衣物,更易保暖。年七十,则早已筋不能动,齿发去,必须要吃肉才能感到饱。
有这两个生理状况,在丝棉与肉均难得的情况下,要认真对待生产,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二,对朱熹注解的探讨
《礼记》第十二篇,名为《内则》,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
关于养老,此篇云: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以上,亦见于《王制》篇。)
三,孟子说这话的时候,大概多少岁?
孟子见梁惠王,第一次问对,关于要“仁义”而“不必曰利”,《资治通鉴》定为周显王三十三年,前三三六。
迄今,从文献考察,关于孟子生卒年大致如钱穆所概括,主要有三种说法,可参考:孟子生卒年考
1、公元前372年己酉-公元前289年壬申,寿84;
2、公元前385年丙申-公元前302年己未,寿84;
3、公元前390年辛卯-公元前305年丙辰,寿86。
取第一种说法,取问对发生在前三三六年,则孟子当时,大概四十岁左右。
所以,对于“五十始衰而衣帛七十而食肉”的说法,孟子是参考当时的传统说法及平生见闻而发的意见。
孟子讲“王道”,其内容是具载于《礼记》的,对理想社会的期望,有着非常明确而非独出心裁的描述,也是当时社会的公论。
据此,再看孟子的提议,即为充分发展社会生产,使得王道的内容,有机会落到实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