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悲欢,媲美《追风筝的人》的至深感动”,因为这句话与《孤儿列车》邂逅。
哥特浓妆的叛逆少女莫利与寂寞的富孀薇薇安的相遇,从清理阁楼开始,一步步展开薇薇安的生命历程,开启了一段孤儿列车的往事。这部小说刚开始读起来有点混乱,莫莉的成长与薇薇安的往事交叉描述,过去与现在不断跳跃,但是又让人感觉其实是同一个人的生活。
孤儿失去了父母,面对收养家庭伪装真我,满足这个陌生的家庭,压抑自我、迎合他人成为了一种习惯。“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孤儿列车行驶着,带着孩子们的恐惧与迷茫,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结局的好坏似乎都是偶然。最后我猛然发现,其实不论孤儿们面临怎样的家庭,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爱终会让你拥有幸福.如同莫利对薇薇安的理解,“我们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最平凡的时刻。”
文中最触动我的一处,是薇薇安唯一表现出悲痛的一刻,失去了新婚丈夫,孩子的爸爸,也同为孤儿列车上一员的“德国仔”。“我苦苦纠缠于每个字的语调和语气,仿佛他的话是我可以破解的一种代码。我举起每封薄如蝉翼、蓝色的信,呼吸它的气味——他曾经握过这封信。我用手指轻抚过一个个字——那一个个字都出自他的笔下”。但不久后薇薇安与“德国仔”的战友结婚,带着清醒的理智,极端差异化的态度使我痛惜,难以接受。在一个人身上去找到另一个人的影子,内心情感世界崩塌了,于是拿现实的胶水去粘合如同纸片般飞散的记忆。那时我关上了KINDLE无法读下去。烦躁地向窗外望去,目光落在拥挤的街道上,行人走走停停,天空仿佛蒙上了一层粉笔灰,惨白而压抑。
有人说这是暖心作品,其实这并不是一部温暖的小说。
薇薇安是爱尔兰人,从百度资料来看,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人由于饥荒移民到海外,但是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对他们更多是排斥,这些移民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重体力的活儿。莫利有着印第安血统,“绅士的民族”遇到“野蛮的美国”,沦为奴隶,被污蔑为野蛮人。这些是教科书上不曾写的,美国梦表象的背后是种族欺凌,隐秘而肮脏。
引申到生活中来,目前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繁荣的背后,也有一辆“孤儿列车”由农村出发,满载着农村的工人来到城市,被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调走,从事各种体力活。他们不仅物质生活贫乏,政策上也受到排斥,比如没有户籍导致子女无法上学。充满爱心的谎言,被现实的残酷揭穿了,日复一日勤苦劳动并没有带来舒适的生活。从打工春晚的火热举办来看,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艺术,需要表达和认可。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部分群体。只有当农民工自燃求工资,富士康十三跳这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出来,我们才发现被遗忘的他们,被舍弃的群体。即使是现在,他们仍像孤儿一样漂泊在繁华的大城市。
文摘
- “跟你讲一件事吧:嫁给吉姆,就像踏进恰好跟室温一样暖和的水中。我几乎无须调适自己。他是个安静、得体、勤奋的人,一个好人。我们不属于那种互相给对方圆话的夫妻,我甚至不敢说他脑子里有这根弦。但我们相敬如宾,互相宽容。他烦躁的时候,我就小心避开,而当我陷入他嘴里那种‘乌云
#批注:婚姻如沐浴,舒适才能长久。
- 薇薇安从飘窗向外望去。莫莉追随着她的眼神,目光落在幽影重重的苹果树上。映照着大宅的灯光,苹果树几乎难以看清。“说实话,我从未后悔嫁给他。但你知道背后的故事,所以我这么说吧:我爱他。但并非像爱‘德国仔’那样爱他,那样爱得痴狂。也许一个人一生只能痴爱一次,我说不好,但没关系,那就够了。
#批注:有时候爱情与生活,我们选择了后者,只有自己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 躺在医院的床上,我百感交集:悲痛铺天盖地,美梦支离破碎。我为自己失去的一切痛哭失声:一生挚爱,家人,还有我居然胆敢梦想的未来。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能再经受这一切了。我不能再把一颗心全交给人,却只落个失去他们的下场。我再也不愿意经历一次失去某个令我爱得痴狂的人,绝不。
#批注:痴狂的爱,一生一次,也足矣。
- 我苦苦纠缠于每个字的语调和语气,仿佛他的话是我可以破解的一种代码。我举起每封薄如蝉翼、蓝色的信,呼吸它的气味——他曾经握过这封信。我用手指轻抚过一个个字——那一个个字都出自他的笔下。
#批注:信,文字,气味,抚摸,爱人。
- 我的一生,感觉处处偶然,一次次偶然地失去,一次次偶然地相遇。然而生平第一次,我感觉眼前仿佛宿命。
#批注:偶然的人,宿命的人,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都只是我们的一念之差。
- 但一遍又一遍听着录音带,莫莉逐渐理解,薇薇安抱有一个念头——我们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人,将始终守在我们身旁,与我们共度最平凡的时刻。
#批注: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陪伴着我们的一生。所谓陪伴,最好是放在心里,不然终有一天会失去。
- 要知道,时间可收可放,权重不均。某些时刻会在你心间萦绕,某些则消失无踪。我人生的前二十三年塑造了我,而往后将近七十年无关紧要,与你所问的问题毫无瓜葛。
#批注:日子如同流水,一晃一日。平淡的,激昂的,像一首小曲,高山流水也是一番情趣。
- 远处的地平线还是黑幽幽的一片,头顶的天空则亮了几分,好似岩石一样层次分明。我已经下定决心去校舍,只是要抬脚走到那里。我踩着碎石稳步走着,边走边数数,数到一百再从头开始。
- 走出树林来到大道,一轮圆月洒下珍珠般的清辉,照亮了四野。脚下的碎石咯吱作响。透过单薄的鞋底,我能感觉出石子的形状。我摸了摸手套里柔软的羊毛,它是如此温暖,就连我的指尖也不冷。我并不害怕——那间小屋比这月下的道路可怕多了
- 我听着索伦森先生的话,边听边礼貌地点头,却难以集中心神。我感觉自己正一步步躲进内心深处。明知自己无人怜爱,无人关怀,永远是个局外人——这是种多么悲惨的童年。我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苍老十岁。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批注:学习这样的描写方式,莫名地触动人心。
- 我望着车窗外单调乏味的田野:褐色的奶牛挤在一起,伸长脖子望着卡车呼啸而过。马儿吃着青草,远处几辆农用机器看上去像是没人要的玩具。正前方的天际线平坦而低矮,天空仿佛一汪浑水,黑色的鸟儿流星般划破天际。
- 乌龟背负着自己的家。”她轻抚着文身,把当初爸爸告诉她的故事讲给他听,“它们暴露无遗,但同时又颇为隐秘,它们是力量和毅力的象征。
- 洗盘碟的时候,我的目光越过水槽落在窗外,落到屋后的院子里。黄昏正渐渐褪去,窗外一片朦胧。院子里有几棵细长的树,瘦巴巴的树干分出几条枝丫。等到我洗干净烤盘时,天色已经暗下来,院子再也看不清了,炉子上方的时钟显示着七点半。
- 美国历史课教过美利坚如何靠着契约劳工制建国。历史课教师里德先生声称,十七世纪来到美利坚的英国移民中,近三分之二是契约劳工16。他们出售一年又一年自由时光,为将来搏一份更加美好的生活,其中大多数还不满二十一岁。
- 在金瓦拉,我们一家穷困潦倒,时好时坏,但身边至少还有家人,有相熟的故交。我们有着共同的传统与世界观。直到离开故土,我们才明白当初对这一切是多么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批注:有了苦难,才终于明白幸福的简单。
- 对我来说,有时幽魂比世人和上帝更加血肉丰满。他们填补着寂静,沉甸甸又暖融融,好似渐渐发酵的面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