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作者: 思践于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7-29 11:38 被阅读0次

    有个最著名和最具争议性的实验,实验的参与者会听到一个虚构的、名叫琳达的年轻女人的故事,她单纯、坦率、非常开朗,在学生时代非常关注各种歧视和社会正义。那么,下面哪种可能性会大点?

    琳达是一位银行出纳

    琳达是一位银行出纳,活跃于女权主义运动

    我们会怎么选择?这个实验在斯坦福展开的时候,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选择了第二个选项,想必我们大多数也都倾向于第二个选项。

    如果这样,我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合取谬误

    合取谬误认为多重条件比单一条件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也是一种概率谬误。

    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P(A&B)≥P(A) or P(B),在琳达问题中,我们又该怎么去解释第二个选项为什么不对?

    假设琳达活跃于女权主义活动的概率是90%,银行出纳的概率为2%。

    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  2%

    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活跃于女权主义活动  90%×2%=1.8%

    即便是那么极端的情况下,女权主义的概率这么高的情况下,第二个选项还是不如第一个选项的概率高。我们所看到的琳达问题是简化版的,就是为了暗示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最后选项只有两个,最开始的选项还有琳达是小学老师、琳达在书店工作,她还在学瑜伽等的多个选项,只是因为得出正确选项的概率太低而简化,可是依旧难以引导人们选出正确选项。

    这很违背直觉,在我们知道答案的前提下,仍然觉得不太相信,理性的数据分析表明和我们直觉不符合。

    在举一个例子:小明经常对男生做出暗示性的笑,且经常对男生做出亲密的肢体动作,试问那一种可能性比较高?

    小明是男性

    小明是男同性恋

    如果还是选择了第二个选项,我们依旧犯了合取谬误。合取谬误属于认知偏差的一种,认知偏差的概念由Amos Tversky以及Daniel Kahneman于1972年提出的,展示了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做决策时候的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和理性选择理论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动脑,我们只是以为我们动脑了,动脑是个非常消耗精力的活动,我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就是能少动脑就少动脑,更多时候是靠我们的直觉来判断,来快速做决策。

    我们遇到老虎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赶紧跑,那里还会想那么多。这个时候难道分析跑还是不跑?跑的话应该怎么起步?往哪个方向?

    我们能活下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更倾向于不想,赶紧跑。结果就是在现在安全的社会中,我们其实更不愿意思考,更依赖于自己的第一反应,自己的直觉。这些直觉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我们处理信息的局限性。

    对于琳达问题,学术界还有很多的讨论和深入的探讨,这里不作详细的转述,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分享相关文献提供大家学习。

    琳达问题,如果变成下赌注,意味着如果你选错了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话,实验的结果就是错误的概率会下降。面对损失的时候,我们会慎重,也许并没有那么依赖直觉,会开始推算怎么样合理。

    琳达问题,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路径依赖

    确定性原则

    路径依赖:因为非常关注各种歧视和社会正义,顺着这条路径自然会想到琳达更可能活跃于女权活动,我们的决策选择往往容易受制于过去的决策,即使过去的决策已经过时。我们太相信我们过去的经验,导致开始的思考路径就可能是错的。重新面对自己,重新思考,也许自己一直都活在一个错误的路径中。

    确定性原则:我们做决策往往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事件,希望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人都是害怕变动的,害怕剧烈的变动,稳稳定定更有安全感,那么我们所拥有的信号越具体越好,琳达是银行出纳,仅仅是一个信息点。琳达是银行出纳还活跃于女权主义活动,多个一个信息点,琳达变得相对具体起来,细节呈现的时候感觉会更加真实。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历史的包袱,也许我们没有发现,但却深深影响着我们,社会的高速变化让过去的一套变得不太那么适用。

    我们见面的招呼方式常常是你吃饭了吗?明明有那么多的方式,为什么就只能是吃饭?物质生活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变得丰富起来,过去一直饥饿的日子里,如果吃饭了,那是多么幸福的事,遗留给我们的就是见面先问吃饭了吗?表示一种问候,一种对吃饱饭的期待。

    现在都喊着减肥,吃饱饭那根本不是事,放远点看,如果我们吃饱饭还不会胖,这在远古时期,是会死的,下一顿的着落都不知道在那里,那么我们在有机会吃饱的情况下,就要尽可能的储蓄脂肪,才不至于而死,遗留给我们的就是脂肪储蓄。

    历史包袱如同烙印,难以完全去除,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少陷入?

    抽象化思维

    抽象就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抛开其他非本质属性。没有了其他不重要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决策就没有那么多自身因素影响。

    抽象化难以理解的原因在于我们从小的学习就是具象化的学习,所以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事情更倾向于具体的描述,具体的事物也容易学习,我们学习的过程先是了解到具体的猫和狗等,通过了解它们具体的行为动作,而后我们才学习到猫和狗属于动物类,动物类就属于一个抽象的概念。

    1+1=2,这个数学公式也属于抽象化的体现,具体的指的就是一只狗加一只狗等于两只狗。抽象化能让我们看清本质上的东西,现在非常流行的第一原性,就是将事物抽象化,然后评估其可能性以及改进方案。

    第一原性的流行得益于埃隆马斯克,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将要完成的事物抽象化到极致,决定一件事的关键,最原始的要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要点来实现自己想要完成的事。

    例如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分出发--途中---返途三点来看,出发通过火箭再利用,降低成本,也减少其火箭重量,途中可太空加油站进一步补充能源,返途的能源则在火星上生产,甲烷是最好的燃料。就是这样一步步逼近最关键,最原始的点,然后展开,下面是马斯克的计划图,这并不是空想。

    回到琳达问题上,怎么抽象化,我们不管事物是什么,而是应该把琳达是银行出纳看为一个事件A,活跃于女权主义为另一个事件B,我们对比两个选项,琳达是银行出纳的概率P(A),琳达是银行出纳,活跃于女权主义的概率P(A&B),上过数学课的我们都知道P(A&B)≤P(A)这个数学表达式,这就避免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抽象化,我们才能看到本质。具象化,则是系统化的过程。两种思维都很重要,面对复杂的事物,抽象化为简单的事,这更有利我们的理性分析。

    小结一下: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的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i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