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在变好之前,往往会变得很糟糕。
因为改变,是一个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就像模仿,要想对齐每一面要先打乱。整理房间不也是一样么?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比如吃饭,小孩子学拿筷子、端碗都不容易,拿不好,碗打碎了,饭撒了,还吃的慢,远远爱大人味道慢的多,费事的多,可是经历慢的过程,哪一个孩子不都学会了。所以,变好之前往往会变得更糟,可是对于一个集体或者团队会怎样呢?我说说我的经历吧。

教学讲课的时候总是有人在下面说话。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心情。挫败感让人难受。
不能接受就改变。我决定尝试一条不同的改变之路。首先1.课堂可以说话。前提是在老师说完后说,站起来公开讲。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也是允许说“不”的地方。但不能窃窃私语。
学生听了之后都惊得面面相觑,然后一片的唏嘘和呵呵。不难想象,学生各自”心怀鬼胎“,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以后的每一节上完我都快散架了。提问时,有同学说“我不会背课文”;我说坐下,下一次能背会吗?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说“能”。
于是我到下一节提问。(为此,我还准备些了备忘录。)他说“不会。”
我说,你不是下节课背会吗?
他说,你不是说可以说"不"吗?
我点点头,他说,这不就可以了吗?
我说,我说话算话,你呢?(将一下军)
他说,我说话也算数。
我说,你可以背一下了。
他说我下一节背会。我说可以。
就这样下一节背会了。
这样挑战式的同学,在挑战中接受挑战,在挑战中结束。这个时候,有冒犯教师尊严的嫌疑,确实,我感受到了。同时也感受到挑衅的味道。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对决的时候,放下输赢的念头,你的目标是让课堂成为交流的地方,这里首先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

当我为课堂秩序跌倒在忙乱之中,有同学给我出主意说,可以用吵、罚等方法,可以写保证书、叫家长等措施。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这样的办法以前用过,最深的感受是对自己内耗严重,对另一方的挫伤有大有小,可以获得暂时的表面平静,其的暗流涌动需要更长时间的消失,或者还会“恶势”反扑的可能性。
用旧的方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只有改变才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效果。
这个改变之路是“崎岖坎坷的”。面对十几岁的孩子,最严重的一次课堂问题,情绪冲动,“嘻嘻,教龄都30年了?!”同学们不服气的口气重复着我的话的时候,我一下子清醒了。是的,我是一个30年教龄的老师,30年,该是一个有见识、有底气的教师!
一念之转。天上地下。把委屈憋回去,把生气咽下去,把态度拿上来,让灵光展现。于是我发表了慷慨陈词,把一个语文教师的口才发挥到极致。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人悄悄地底下了头,有人露出惭愧神色。
这一次的交流碰撞,我想用真心换真心,可以吗?
可以的。特别是面对十几岁的孩子,用真心能唤醒他们走向自我约束。

跌跌撞撞地走过俩月。期中考试后明显变化。特别是昨天晚上,开展的演讲比赛,当同学生演讲时,有个别同学没有控制自己发表意见的欲望,在台下小声说话。
只听见,一个声音说,保持安静。
又一个声音说,好好听演讲。
还有一个同学用眼神制止另一个同学。
三个说话的声音停止。演讲者声情并茂,台下着掌声雷鸣。
等这一刻很久了。
事情在变好之前,往往会变得很糟糕。
有时候,事情变得更糟的时候,你接受吗,你允许吗,你给一个改变的空间吗。我问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