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布局,只为臣子做嫁衣———
秦始皇那么残暴,有那么多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又对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造成了如此之大的伤害,为什么有些人对他的评价还那么高,明代思想家李贽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因为,秦王朝自己的寿命固然很短,只维持了十四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而且,秦始皇创立的帝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不管秦始皇的个人功过如何我们都无法否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现在看来,他推行的很多制度也确实有其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方面的统一。
比如,他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过去的封国变成郡县,以都县制来管理。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十六个郡,每郡有守、財、监各一。其中,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监相当于监察专员。郡管辖县,郡守及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并非世袭,国内也不再有“公侯伯子男”———这样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在沿袭郡县制的同时,仍然恢复了分封制,但他不仅仅封国封爵给刘氏宗亲,也加封了一些外姓的功臣——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不是这样,当时是县大于郡,千里百县,一县四郡,国内实行的是县郡制加分封制,封国很多,王侯很多,大家都在打架,周天子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名存实亡的。
从这个角度看,统一确实有它的好处,中央统一管理,各地区之间就不会再打仗。不过,理论上是这样,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还要另当别论。比如,秦朝虽然没有封国,但并不代表秦朝老百姓就可以缓一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秦朝的苛政猛于虎,再加上无休止对外征战、大兴土木,老百姓同样很苦。这时,统一的好处,老百姓是体会不到的。
当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给文化经济的交流、各地之间的来往创造了便利,这对老百姓还是有好处的。尤其是书同文,有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文字,对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文字的口头表达上,早在先秦时期,全国通用的雅言就已经出现了,但在文字的书写上,书同文之后,才有了统一的形制。正是因为雅言的通行,孔子才可能到各个封国讲学,否则,他不管有多么强烈的弘扬文化之心,也很难有太大的作为。因为他很穷,请不起翻译,如果语言不通,他就只能待在自己的家乡鲁国。除非他专门学习各国语言,但这会耗费他大量的时间。如果他真的这么做,就再也没有时间去传播儒家学说了,他也不会这么做。可见语言有多么重要。现在也是这样,普通话相当于中国的雅言,英语则相当于世界的雅言,虽然也有一些人听不懂,但是,在很大范围内,它确实为不同地区、不同语种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可能。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必须实行郡县制,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君主对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而分封制则刚好相反。以周王室的统治经历来看,周室的各位亲成得到土地之后立刻就会开始疏远甚至互相进行战争,大家都想春并对方的土地,让自己的管辖范围更大,而天子的权力又被分散了,无力阻止满怀野心的诸侯王,因此才会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汉代仍然承袭了郡县制,只是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级政权——州,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不过,秦始皇在岭南的管理跟中原地区有点不一样,他在岭南实行的是“置东南一財,西北一侯”。所谓东南一尉,就是岭南三郡不设各自的郡守,由各郡监御史主管郡内事务,同时设置南海尉——“置南海尉以典之”——也就是将岭南地区的权力集中到南海尉的手中,他驻守在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直接向中央汇报工作。而“西北一侯",则是在岭南西北方的交通孔道上建筑城堡,驻扎重兵,防止西瓯人北窜。换句话说,这里的“侯”不是爵位,而是哨所。此外,秦始皇还在五岭南北设有很多戊守据点,各郡县治所及水陆关隘也驻有大量九戊卒。一切措施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巩固秦始皇对岭南的管理和统治,防止岭南的土著居民暗中发展势力、死灰复燃。
怪的是,秦始皇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南海尉的权力过大也不是好事呢?或许因为他在岭南设置了监察官吏,觉得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但他的计算失误了,秦朝在岭南最大的威胁并不是越人,而是秦人自己。当然,毁灭秦王朝的不是任嚣或者赵佗,他们只是觉得秦皇太糟糕了,而且秦王朝气数已尽,自己即使出兵救援也没用,于是选择了自保而已。
秦始皇四十九岁就死了,他看不到后来发生的一切,否则他一定会非常生气的。不过,他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他早就种下了毁灭秦朝的种子,儿子只是继承了他的风格,给那种子多浇了几桶水而已。至于赵佗,他也没啥好怨的——秦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赵佗出兵或者不出兵,结果都一样。何况,秦始皇父子对天下百姓不义,人家为什么要助纣为虐,做无谓的牺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你道德败坏、失掉民心的时候,遭到别人的背叛是必然的,怨不了任何人。但是,赵佗也确实有他不厚道的地方。因为,不管秦王朝怎么样、秦朝统治者怎么样,他们毕竟给了赵佗施展才能的平台。赵佗的成功固然跟他自己的才能和勇敢有关系,但如果秦朝统治者不给他这个平台,不给他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能有多大的作为?就算诸葛亮有通天的才能,如果没有刘备给他平台和机会,他没有施展的空间,对世界来说,他也什么都不是。但诸葛亮跟赵佗不一样,首先,诸葛亮选择了一个好主子;然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了一辈子,即使在人家最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拍拍屁股走人,而是尽忠到最后一分钟。这才是忠诚。不管有什么理由,过河拆桥都是不厚道的。但是,赵佗的不厚道,不仅仅跟他自己有关,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源于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一种变异了的思维。
无论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在秦王朝统治时期,包括后来的各个朝代,比如清朝等等,战场和官场上都充满了欺诈、阴谋、利用和背叛,每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必须练就极大的定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乱世中守住自己的。只要他的心不属于自己,就会被时代的价值观所干扰。不管他最初怀着怎样的念想走进官场、走向战场,他都会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比如赵佗,那个时代,或更早的时候,想要自立为王或夺取江山的人比比皆是,赵佗不是第一个,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他只是不能超越时代和欲望而已。所以,他的背叛,其实也是时代和文化所导致的。中国文化中有很好的东西,也有非常丑陋的东西,而更加可怕的是,很多丑陋的行为和文化没有遭到后人诟病,反而被视为理所当然。这意味着,将来假如出现类似的局面,就会有人重蹈覆辙。
比如反间计,反间计非常恶心,它的本质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皇太极就是用反间计谋害一代忠臣袁崇焕,让他蒙受莫大的冤屈,甚至被凌迟处死的。当然,皇太极没有叫崇祯皇帝把袁崇焕凌迟,崇祯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对袁崇焕的仇恨,还有时代文化对人心的异化。中国在两千多年里,都是默许皇帝杀人的。只要你做了皇帝,一言不合或情绪激动时杀了人,别人也是不能责怪你,更不能责罚你的。更有甚者,刘启还没登基时,曾因为下棋时的纠纷一怒之下误杀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可他不仅没有受到惩罚,最后还照样当了皇帝,汉文帝仅仅是送了点东西给吴王,以作安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失去儿子,这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和屈辱,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小礼物而笔勾销呢?当然,吴王当年是图谋造反的,汉文帝心里清清楚楚,却没有收拾他,还送了他礼物,这种胸怀已经非常博大了但作为吴王来说,这仍然是一种届辱,他的仇根仍然不能消解因此,刘启登上王位之后,吴王抓住晁错“削藩”的把柄,就联合其他六国一起造反,这几乎是必然的。
那么,为什么帝王可以随意杀人,太子杀了人还能继承王位呢?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大家都在争夺地盘和权力的年代,人命根本不值钱,只是强者手中的棋子和工具而已。很多开国之君在成为开国之君前,都曾经被当权者当成棋子和工具像机器一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与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杀得你死我活。因为权力之争,袁绍和曹操这对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也反目为仇了,甚至就连亲兄弟之间都能杀得你死我活。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贤主,但他为了自保和登基,也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甚至将兄弟的名字从户籍中除去。包括对个人德行有很高要求的汉文帝,也不能超越这种文化,他的慈悲和公正同样是有局限的。
所以,文化的罪恶比什么都可怕,它会扭曲一代又一代人的是非观,让世世代代的人犯同一个错误,或者将别人的某种错误当成理所当然,这时,就会有更多的人犯这个错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出了问题,就忽略人自己的过错,无论有什么理由,赵佗的背叛都是他的一个污点,这是不容否认的。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不管你服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想服务他,认为他不值得你为他卖命,那么你完全可以离开,但只要你还享受着他给你的位置和权力,你就有义务为他服务,断然不能做出背信弃义、落井下石的事情。如果做了,就是你的德行有问题。
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宋朝灭亡之后,就连宋恭宗都来劝他归顺元朝,当元朝的丞相,文天样是如何回答的?他非常恭敬地对待过去的主子,不失君臣之礼,但他恳请对方回去,不要说出不合自己身份的话。为什么文天祥要做到这一步?因为,他忠诚的对象不仅仅是大宋天子,也是他自己的心,他不愿做一个审时度势的精明人,只愿做一个或许迂腐顽固,但守得住某种精神的人。这时,宋朝是否存在,天子是不是一个值得他为之卖命的人,对他来说就不重要了。这是文天祥令人敬畏的地方,但也让他在不该死去的时候死去,空有满腔的抱负和很强的才能,却不能更好地为天下百姓服务。这种选择到底是错还是对?他应该像冯道那样,做个不倒翁吗?还是说,冯道应该像文天祥那样,从一而终?
文天祥画像其实,冯道也是从一而终的,但冯道所从的“一”,从一始就不是某个朝代,也不是某个君主,而是百姓的福社。所以,我们不能说文天祥比冯道更加伟大,也不能说冯道比文天祥更有智慧。对于这些能够一辈子忠于某种精神的人,轻易做出任何评价,都是一种亵渎。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的人了,他们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他们所展示的那种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