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联想杨元庆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惨遭”马化腾怒怼;调皮“小孩

联想杨元庆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惨遭”马化腾怒怼;调皮“小孩

作者: 战略忽悠局政委水伯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11:42 被阅读0次

    水伯,《消费者洞察指引》,《认知变现指南》作者;Stygoogle(软赢·镜像元)创始人

    移动网络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周二有约给思想洗澡让认知破壁!

    对“伪心理学”说不

    杨元庆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惨遭马化腾怒怼;调皮“小孩”何时能开悟?丨水伯

    引语:杨元庆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惨遭”马化腾怒怼:像个笑话!

    最近一段时间,联想杨元庆一再刷新网友们对他的认识,之前华为与高通竞争5G技术的时候,联想将票投给了高通,致使华为落败。而前不久联想又一次重演“5G投票事件”,在有关部门就是否用国产系统进行投票的时候,联想再次投了否定票,致使国产系统启用无望,联想杨元庆看大家指责他,就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当借口。腾讯马化腾看不过眼,怒怼道:“最近的中兴、华为事件可能会是一个导火索。很有可能在不久的一天,科技战争的号角就吹响了,到时候“科技无国界”这句话就会变成一个虚伪的谎言,各国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未雨绸缪从来都是一个好的行为,只有不断研发,才能在科技战到来的时候,无所畏惧、有备无患。国内其他的科技公司也要像华为学习,敢于逆风前进,只有不断研发,才能在“科技战”到来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长期以来大家对于马化腾和杨元庆的人品都有个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就现在这种局面来看,当企业面临关键决策的时候,谁拥有灵魂,能够掌握正确价值观,谁才有机会长成独立的参天大树。对杨元庆这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奇怪理论;做别人佣人,看人家脸色的买办之路,从这个角度似乎马化腾的思考方向或许更得人心一些!

    一个人如何“看”身边的世界?判断当下的人、事、物。不取决于世界,取决于自己。这就首先引发我们回看自己的出发点“知识”,有一种定义:“知识是人脑海中相信为真的东西”,是潜意识对心性的认知,是“心相”,不再是执迷的世界,开悟和觉醒。还有一种定义:“知识是客观世界验证为真的规律,而不是相信”,是显意识认识的世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对事物“真相”。那么知识到底是摆在那里的一堆事实,还是人相信了的真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考验的正是你对知识的辨别能力。辨别知识的能力,是每个学习者应该有的智识。加拿大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的基思•斯坦诺维奇,他研究领域正是“知识”推理和阅读的心理学机制。斯坦诺维奇的《对“伪心理学”说不》,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与常见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不同,它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要知道,真正的心理学,已开始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开始产生质疑,他留下的更多是一种探索精神。已经有西方国家,如果你去看“心理医生”,他用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那么所有费用是不包括在医保范围内的。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个主题:

    1/4、“对“伪心理学”说不”更准确的翻译:“心理学“真相””

    2/4、“对“伪心理学”说不”(心理学“真相”)有哪些挠不到的痒处?

    3/4、学伪(心理学“心相”)传承百年,老而不死,用处超出你想象

    4/4、 开悟:心理学本源四相(本相、心相、真相、果相)

    1/4、“对“伪心理学”说不”更准确的翻译:“心理学“真相””

    什么是心理学?色彩星座、催眠读心、潜能开发、心理操纵、成功学等等,这些东西是心理学吗?心理学是否等同于弗洛伊德?是否等同于心灵鸡汤、人生哲理?这些问题,都能在《和伪心理学说不》中能找到答案。心理学不是玄学,也并不神秘,而是一门科学。心理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科学标准,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带着敏锐的好奇心,带着探索新知的审慎,带着到底什么才是心理学的疑问,去抽丝剥茧,化繁就简,揭开心理学神奇的面纱。 

    “对“伪心理学”说不”: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能给你提供一双慧眼,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书名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心理学“真相””。 与常见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不同,它并没有系统性地全面介绍心理学的各类知识,也不涉及技术化较强的统计学、实验设计、心理测量,而是专注于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本质主义及操作主义)和思维方式(包括概率推理和因果关系)。这本书只教你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让你更容易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更好地理解心理学。 

    1、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本质主义及操作主义)

    科学心理学不试图回答本质主义的终极问题,而是将概念建立在可观测的现象基础之上。比如,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是终极问题,无法用科学来证伪。本质主义者过于关注术语、概念、或者定义。而操作主义者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者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通过一系列操作,去作科学定义。比如,关于智力这个词,我们个人的理解就是,聪明不聪明。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则是通过智力量表测量对象所处的智商维度。 再比如,关于焦虑,个人定义的话,就是感觉不好,或者不舒服。而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是通过问卷和生理指标测量可重复个体,再进行比较。理解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科学心理学。因为在心理学理论中,很多概念都被媒体或者大众所曲解与误解了,而不是采用操作主义者的概念。这种误解,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预设偏见。由于心理学使用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词语,如智力和焦虑,许多人对于这些术语的含义有着预设的想法,因此往往意识不到,对这些术语进行操作性定义的必要性。

    2、思维方式(包括概率推理和因果关系)

    用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心理学,心理学之所以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常识”,需要注重“方法”,而不是“结论”。掌握科学的思维能教会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伪心理学”现象。心理科学所揭示的所有事实和关系都是用概率来表述的。决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发现,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科学心理学所揭示的绝大部分事实和关系都是用概率来表述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意用概率表述的规律。他们总想让心理学家直接说出“是”与“否”,而不是“很可能”。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里。我们生活的地方充满着偶然。前阵有个关于ayawawa言之凿凿的提出:“口#预防先兆子痫”的笑话。这个例子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两件事之间相关,并不代表着这两件事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为什么相关不能直接推断出因果呢?有两个点:方向性问题与第三变量问题。

    3、本书另外一个名字是《“心理学“真相””》

    很多人感兴趣的超自然现象、心灵感应、通灵这类“神秘事件”,曾经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元分析),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无法在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重复验证这些超自然现象,因此这类事件逐渐被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最终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都是实证可解的问题。可解的问题意味着可检验的理论,而可检验的理论就是可以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心理学家通过同行评审重复已有的实验,既可以验证已有正确结论,如果发现错误也可以修改已有的模型和理论,推动心理学的理论一步步发展。基思•斯坦诺维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并扩展出了信度、效度、元分析、随机取样与随机分配等问题的讨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类行为来总结规律,从中得出的结论可以供其他同行进行反复验证。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并不容易。首先,由于人类的行为复杂并不好测量,因此,心理学对某一个相关概念必须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操作来定义。这种操作应该兼具信度和效度。例如,心理学家所谓的智商涉及一系列标准化测试(可测量的操作),测试可以给同一个人做多次而得出近似结果(信度),也可以切实区分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效度)。

    2/4、“对“伪心理学”说不”(心理学“真相”)有哪些挠不到的痒处?

    真正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真相”)与公众眼里心理学(心理学“心相”)相比,有哪些挠不到的痒处?大众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基于控制无关变量、随机对照实验之类的科学方法,而是基于朴素的生活感悟,这里面掺杂了安慰剂、巴纳姆效应、自证预言等主观的成分。在这样的标准下,学院派(心理学“真相”)的东西相比于江湖派(心理学“心相”)并没有什么优势,说服力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个言之凿凿的外行。对于心理学科普这件事来说,大部分受众并非为了科学知识而来,而是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生活诀窍。但是,学院派心理学却只能提供“严谨的无知”:我很容易从科学角度论证乐嘉、ayawawa们写的东西有多么不靠谱,但却给不出更靠谱的替代方案,满足不了受众的核心需求。

    1、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大约在一百年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这三个功能中,以解释为主)。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心理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强调可证伪性。心理学研究包括的话题广泛,“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目前,美国心理学会有55个心理学分支。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在媒体上露脸比较频繁,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学爱好者特别有吸引力,人口与环境心理学这类就不为大众所知了。由于研究的多样性,毫不夸张地说,同一个大学里的心理学家们,很多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尽管内容包罗万象,各类心理学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通过建立理论 → 提出具体假设或预测 → 收集数据检验假设或预测的准确性 → 修正理论,这一反复操作的过程,逐步接近事实“真相”。

    2、由于心理学产生于一个民主的时代,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由于心理学产生于一个民主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可能我们很难活下去。比如,我们在评论一个人时,就会援引这套理论,说这个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面相和善,或者经常微笑。 在很多人眼中,这套理论往往会与真理的心理学科学相混淆。我们个人的心理学知识,多数是菜谱式知识,我们没有深刻地探究这套理论是否真的有道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区分这种个人的心理学知识(心相)和心理学科学(真相),就在于能否通过科学评估。可惜的是,个人是不具备这种系统性的评估条件和知识的。心理学科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的标准,这就是心理科学与普罗大众的心理学的不同之处。

    3、学院派的(心理学“真相”)确实无法满足大多数受众的需求

    一般来讲,科普的受众通常对于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存在浓厚的兴趣。在心理学领域,肯定也存在这样的受众,他们热衷于了解科学家是如何研究人类行为的,看到精妙的实验设计,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感。对于这批人来说,科普满足的是一种娱乐需求。但是,在心理学文章的受众中,这样的读者只占一小部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科学不科学其实没那么重要,他们希望满足的是现实需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遇到一个有好感的异性,要不要和他进一步发展?和父母处不好,怎么改善家庭关系?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他们并不想了解实验设计、科研方法、学界动态,而是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想有一个权威的声音给他们指点一条人生的正道。但是,在这一点上,学院派的(心理学“真相”)能做的非常有限。许多群众关心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人心是非常复杂的,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心理,虽然已经搞了一百多年,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现有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得不到一个靠谱的结论。但是,对于许多江湖派(心理学“心相”)来说,给别人指点人生恰恰是他们的核心业务,而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这件事很正常,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

    4、学院派的(心理学“真相”)操作定义不能准确描述现象,定义标准“标签”

    心理学存在的意义是解释人的想法,行为和部分社会现象的。这些想法,行为和社会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要去系统研究它们,必须去操作定义它们。然后通过操作定义,来对这个想法,现象或者行为进行实验。操作定义不能准确描述现象。”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所有心理学研究者接触到第一个term。业内有很多笑话都是几个领域的心理学家互相不交流造成的。大家都在不停地定义这个定义那个,给这个定名字,那个加标签,到最后呢,发现两个领域研究同一个”现象“,却用了毫不相干的名字,给业内交流和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这又牵扯到这个操作定义是否准确。心理学家把人定义的概念称作"construct",其实就是生搬硬造的概念。比如说self-esteem是一个construct,但它实在是太宽泛了,包括了很多方面。但人们依旧是把它当做一个很具体的心理状态研究了几十年。很多研究结果都是self-esteem和几乎所有东西相关,其实呢?只是这个construct太宽泛,包含了太多林林总总的变量。”标签“式的科学禁锢思想。是对学院派的(心理学“真相”)又爱又恨的最大一点。心理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为了追求对照实验,为了追求统计显著性,费尽心思给人”标签“。按人格类型分类,按性取向分类,按attachment类型分类,按各种各样的scale来给人分类……而很多情况下,这些分类毫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3/4、学伪(心理学“心相”)传承百年,老而不死,用处超出你想象

    “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揭示的事实是,心理学在大众心目中被万能化了,即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功能的边界被无限夸大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为紧密了,最近的需要总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决,这就构成了快速实用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一对矛盾。学伪(心理学“心相”)传承百年,老而不死,用处超出你想象。

    1、先下个定义和分类

    (心理学“真相”)=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心理咨询 = 行为疗法 + 精神分析 + 认知疗法 + 团体咨询 + 催眠 ...。 

    (心理学“心相”)1 = 各种报刊杂志中跳来跳去的心理测试题 + 乐嘉色彩心理学 +鸡汤 ...。 

    (心理学“心相”)2 = 道教 + 儒教 + 中医 + 瑜伽+ 灵修大师 + 冥想 + 佛教 + ...。 

    (心理学“心相”)3 = 占星 + 算命 + 面相 + 掌纹 +...。

    2、分析一下特征

    (心理学“真相”),和科研的物理学一样,通过以往研究成果,形成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形成理论。非常科学,可以重复,可以证伪。这是目前各个大学里最正统的心理学,建立在牢固的统计和理论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点一点地建模,试图挖掘出一些规律。

    心理咨询,这个顾名思义,不解释,也算是大学中会教授的课程,但往往处于教学边缘。由于心理咨询可以牟利,许多咨询机构都喜欢扩大心理咨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心理学“心相”)1,这个主要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没有科学性也不能指导生活和实践。 

    (心理学“心相”)2,往往理论很多,成功的往往是个例,举例子也是个例,作者有主角光环。 

    (心理学“心相”)3 ,偏向预测未来的结果,缺少指导。

    (心理学“心相”)2和(心理学“心相”)3与(心理学“心相”)1不同,需要传承的,往往要学习2~3年,而伪心理学1没有传承,拍脑袋想出来的。

    3、学伪(心理学“心相”),将心理学用于指导生活

    如果你自信自己辨别力惊人,想透过心理学来彻底指导人生,那么以下才是你想看的。一味追求科学性,可有天突然惊天逆转,突然发现某些学伪(心理学“心相”)反而比学真(心理学“真相”)更强大,因为它们跳过了繁琐复杂的实验过程,直接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对大部分人来说,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是指导自己如何生活,这也是许多人对心理学感到好奇,想学习的根本动力。相信读到这里,对心理学充满好奇也是这个理由。但是看了心理学以后会发现,科学的心理学中的精确性都用来你不感兴趣的地方,反应时、感觉阈限、内隐记忆、脑区;所感兴趣的地方充满了心理学的模糊性,到处都是统计显著与否、性格、情绪、问卷调查、矛盾百出的文献。显然,你并不满足于得到一个粗糙的理论或者规律,把生命活成一个统计现象吧。所以相信你也有想要用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哪怕是失意时为自己疗伤的愿望吧。但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咨询此时还真是鸡肋,让人无从下手。此时,所谓的学伪(心理学“心相”)反而作用很大。学伪(心理学“心相”)正如它的不科学一般,非常难以验证和重复,混杂了很多水分。但是,如果你真想寻求生活的指导,那么学伪(心理学“心相”)对你的帮助将会很大。学伪(心理学“心相”)就像是没有淬炼过的金砂,它里面包含着巨量的金子,但是只有辨别力超群,才能从中剔除怪力乱神,吸收里面的精华。

    4/4、开悟:心理学本源四相(本相、心相、真相、果相)

    真心理学(心理学“真相”)可取之处很多,它继承了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点:严谨,务实,不草率下结论,科学框架内的实验方法等等。真心理学(心理学“真相”)也和统计学相辅相成,很多统计建模也广泛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真心理学(心理学“真相”)对大脑的研究贡献非常,虽然也可以归为神经科学里。前面提到的这些缺陷和硬伤,很多学科都有,想要突破,我等只能再等一位类似弗洛伊德大神级人物来引导paradigm shift,改良甚至推翻现有的研究框架。作为心理学相关人员,我有义务为心理学正名,我更有义务为大家指路:“学真(心理学“真相”),用心理学来打基础,了解科研;如果思维很强大的话,学伪(心理学“心相”),将心理学用于指导生活。”“本相、心相、真相、果相”——这八个字蕴含了广妙的心理学本源,或者说通过参悟这八个字,可以得见顿悟的真谛。

    1、本相与真相

    本相是自然万物的状态,是世间诸多道理的表现,但本相绝非真相。因为本相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自身主观上也在变化。这好比就是英文语法中的进行时态,就是在某时某刻正在存在的现象,是一种运动着的状态。本相在每一秒,甚至每一微妙都在变化,这些从不停止的变化,可以通过我们观察感知得到,通过我们的知识和科学研究发现,当然,我们能感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我们在现有条件下看不到、摸不到、察觉不到的。同时,本相在我们得到本相的那一刻,这个本相就是“过去时态”了,因为那一刻的变化已经在你发现的一瞬结束了,新的变化接踵而至。所以本相和真相不是一个概念。本相也正是宇宙运行的妙义,也正是时间的玄理。

    2、本相与心相

    心相是连接本相和真相的桥梁,是修行的核心。探知本相和产生心相是哲学中“认”和“辩”的表现。通过现有条件我们获得了某一刻的本相,进而从得到的“本相”中,产生了心相,这就是“认识”,但这种认识虽然是通过我们长期的经验获得的,从具象上讲可能是正确的,但从宏观上讲,通过心相所折射出来的认识是片面的,也许是错误的。因为本相是变化的,我们可以得到某一刻的本相或者某一时间段内的本相,一千年、一万年甚至分析出亿万年的本相,但这于本相的变化来说,都是一时的,都不是真相。因此,本相局限了心相,心相也反之局限了本相。本相的变化和随之相应而生的心相变化虽然是相辅相成的,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时间轴。本相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时间轴,心相是人自身的时间轴。

    如此说来会产生一个疑惑,似乎真相永远无法探知,是否修行就没有用处了呢?恰恰不是!有一个“心动还是云动”的典故。相传有两个僧人在山顶辩论,一个说是风吹走了云,而云本身没有变化;另一个则说是云动了,而风本身没有变化。他们争论不休便向师傅询问答案。师傅说,风也动了,云也动了;风也没动,云也没动。两个僧人不解。转日他们再向师傅祈问,请求开释疑惑。师傅则说万物于心,一切唯心造。心相是本相在我们意识中的体现,我们在“辩”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偏见未必是偏见,原先的正见或许是偏见,于是通过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这个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么,需要进一步的“辩”去寻求答案。所以正见不见,偏见常见,不见与常见也正是心相“辩”与本相“变”的呼应,从而实现心相上“认”的升华。引申道哲学的范畴,本相的“认”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而心相上的“辩”就是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与唯心相辅相成,这也就是顿悟的本质,是哲学大智慧的妙义。

    3、真相、心相、果相

    心相即真相,我们也是宇宙万物本相的一部分,我们也在变化,主观上的认识变化和客观上的生理年龄变化。这就好比科学知识的理解,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但都有片面,但又都有道理,因为这是人们在不同年龄段的所见所知。正是因为我们与宇宙万物本是一个整体,使得我们无法窥见宇宙万物的真相!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相,并没有永恒的真相,永恒的只有变化和对变化的认知。因此真相就是心相,真相就是修行本身,修行在于修心,就是我们对心相和本相的“认和辩”的过程和得出的体会。同时,引申到哲学上的“唯心”和“唯物”。

    例如你有朋友想要买一辆SUV,你告诫他大车不好停车,而且耗油太高,家庭用小排量的轿车足矣。你说的是真相,但你没有想到也许朋友的父母腰不好坐小车久了起不来。你知道的确实是真相,可你没有看到对方的心相。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去强加给对方,如果对方不接受往往是不欢而散。那你真的去聆听对方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吗?其实“真相”也好“心相”也罢,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五味茶碟,都没有走出贪嗔痴慢疑。很多修行的高人他们眼中看到的才是“果相”,何为“果相”?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有因果,我们以为单纯的帮助了别人这是因,别人感谢你这是果。但是你对别人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会进入别人的因果,这因果有好也有坏,但我们看不到。那些能看到真正的“果”的人因为能看明白,所以不会多说,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用某种方法来让你自己经历所有的因果,从而达到你自己的“心相”。

    4、开悟: 在“唯心”和“唯物”之间,要学会掌握平衡

    “唯心”和“唯物”是哲学的两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的。所谓唯物,其实就是指人们在探知“本相”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宇宙和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的一些道理。在这一层面的时候,人们是以物质和问题作为出发点去思考,去判断,去认知,这便是“唯物”的本质。这虽然是人类的进步,但是这时候还是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初级的哲学。只有人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认和辩”对自身的认知进行提炼,进而发明创造,进而用意识决定物质,实现认知的跨越,学会运用这些道理,去创造,去改变,去获得更大的认知,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牛顿的物理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国古代发明的长明灯,观天仪器等等都是这样,这便是哲学的高层次运用,这便是唯心!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科学和经济上,虽然获得了发展,但环境、人口、资源、疾病等等问题来了。在社会生活中也如是,我们自认为凭经验能够处理好问题,固执己见,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造成了矛盾的复杂化和升级。这是因为我们在掌握了一些本相的道理之后,出现了心相上自我满足,不再去“辩”,进而种种过分的“唯心”造成了不可预知的后果。正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唯心”和“唯物”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是永恒的,探知也就是永恒的。无论怎样,你的选择是基于你心相上的认知,因此有一点是可以清楚的,那就是人本就是唯心的。因此,唯心在进行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是“万物唯心造”的原因。在“唯心”和“唯物”之间,要学会掌握平衡,这就像走钢丝,“唯心”和“唯物”是我们的两条腿,哲学的辩证就是我们手中保持平衡的横杆。这就是哲学的辩证,而辩证也正是因果的体现。万法自然,这个法就在平衡之中得悟,这也巧妙地解释传统儒学中“大道至简”和“中庸”的含义。

    从我们降生之刻起,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探知的欲望,而在我们真正了解了本相、心相、真相、果相四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空了”,因为一切都已了然于心,一切便都可以放下,相反,我们这时又是不空的,但填满心的不再是“怀疑”,而是“智慧”。我们细细想来,其实佛教的“空”和“万法自然”正解释了道教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儒学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概念,也正因为我们懂得了“大智慧”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修行都已在我们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了,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开启顿悟之门的秘钥。所以再回到杨元庆的“科技无国界”这个梗,长期以来大家对于马化腾和杨元庆的人品都有个不一样的看法,但是就现在这种局面来看,当企业面临问题的时候,马化腾的思考方向或许更得人心一些,毕竟一个企业想要立足,首先就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一旦自己能被别人代替,那么就有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世界工厂”永远只是个工厂,有些东西用钱永远也买不到,想要自己不被取代,那就必须要做到在某些方面是唯一的,这样才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华为事件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是一家科技企业永远都没办法避开的话题,去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未来的科技战中能不能生存,那都交给命运去决定,但是不去做,光是依靠别人去生存,这在认识上就是有问题。更何况联想还是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自己的对手手上。马化腾怼杨元庆,我觉得怼得漂亮,希望这个调皮的“孩子”能早点顿悟。

    彩蛋:唐僧师徒不去西天取经,行吗?公众号:SFA-0002

    我们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就是观音专为唐僧设计的一场游戏。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就打妖精问题,悟空与师父屡次冲突,唐僧师徒不去西天取经,行吗?

    悟空,见真相,打妖精,没错!可放不下妖精,放不下善恶念,善恶互夺,不到头!

    唐三藏,看心相,大悲心起。没错!可感动天感动地,却感化不了悟空,有心无力,缺方便,不究竟!

    他们还都在取经路上……,次第不同,角度不一,见解有异,自然相诤。应该去欣赏这个过程,一段珍贵的修行经历……。善护念!信心不退,继续前行,你们必到彼岸!所谓:知易行难,无师之过;知难行易,贵在依止;信心不退,必到彼岸!

    -End(码上相逢,改变从“关注”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联想杨元庆强行科普“科技无国界”,“惨遭”马化腾怒怼;调皮“小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xx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