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书多了,就好像见的人多。
不同的观点就会发生碰撞。
当然,这些观点往往是通过——读者:你——这个中介,在你的大脑里发生碰撞的。
就比如说,我最近看了蔡澜先生的《不如任性过一生》,他提倡养鸟、种花、品茶,悠闲过一生。而且说,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吃饭睡觉。
其实,蔡澜先生经历也是很丰富的。虽然他是一名吃货,但是能做一个有名的吃货,也是不容易的。他的本行是电影制作,曾经也是奋力拼搏过的。
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呢?读者且在心中打一个问号,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就要全盘接受的。总要存一点疑惑,最好自己去验证。
总之,他提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而且非常提倡,至于是不是要接受,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呢?他没有说。
最近,又读了罗大伦博士的《中医留给我们的那点东西1&2》。这两本书,主要是讲述古代的名医们业精于勤、仁心仁术的故事,罗先生是希望将这样的中医精神流传给世人,给后代。让大家知道中医其实是很伟大的。
这里面,他在写宋代名医薛立斋的故事的时候,这样说:
在离休后的这些日子里,薛立斋诊治了大量的患者,而且还经常外地出诊。
……
他的母亲是在公元1542年去世的,这一年薛立斋56岁,我估计母亲去世没多久他就开始加快写书的进度了。公元1545年,他撰成《女科撮要》《外科撮要》两本书,从此他从未停下手中的比,整整写了十年,直到公元1555年写完《保婴撮要》,这期间他整整撰写和校注了八本书。
其实人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方式,每天喝点茶,周末唱唱歌,没人拦着你。但是薛立斋的生活显然不是这样的,他除了给人看病,还要埋头写书……
在这个社会里,有的人希望过上正常的、轻松的生活,但是,有的人注定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这样的人,轻松的时光就非常少。
(注:薛立斋当时是太医院的院长,但他在44岁那年,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了太医院。薛立斋留下的书籍里有三千多例的诊治案例,他的勤奋与辛劳可见一斑。)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斯宾塞说,“人生就像一块石头,你要把它刻成神仙或是魔鬼,悉听尊便。”
你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也由你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