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467268/b159e39a97181b90.png)
“儿见娘,哭三场(chang三声)”姥姥的念叨又回响在耳边。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和别人待一起,反倒很乖巧。一到母亲身旁,就委屈,眼泪巴巴的,还容易撒娇。
怎么回事?这种时候,姥姥就会有以上总结,问其原因,答不上来,就说都是“老话”说的。
今天听一个育儿音频,找到答案了。
因为,对幼儿来说,妈妈是“最安全的人”,人只有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容易流露“真性情”。
更多的时候,不是看见母亲的“刹那”,受到什么刺激才哭泣的。
极有可能是“平常积累的小情绪”,在“安全环境”中的排解和释放。
面对孩子“哭泣”,家长大概有以下6种类型的反应:
1、恐吓型
“哭什么?不许哭!再哭我打你啦......”
2、说教型
“哭有什么用?男孩子不能哭,要勇敢......”
3、评价型
“你都5岁了,怎么能动不动就哭呢......”
4、分散注意力型
“好好好,宝宝乖,不哭啊,妈妈带你去买糖......”
5、调查型
“怎么哭啦?谁欺负你啦......”
6、同情型
“哎哟,哭啦。摔得好疼啊,可怜的孩子......”
以上六种反应,有个共同点,认为“哭”是不好的现象,进而采取“阻止”等手段,想让孩子停止哭泣。
“哭”虽然是负面情绪,但有正面意义。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帮助人类排解恐惧、压力,愈合伤痛。
面对哭泣的幼儿,我们可以这样做。
1、首先检查小朋友是否受伤,然后把小朋友带到安全的环境中。
2、靠近小朋友,温柔的看他,最好蹲下来,平视,拥抱他。
3、孩子情绪趋于平静,询问“宝贝,你刚才哭什么呢?(或者问“为什么哭?”)询问原因,引导思考,提供解决方案。
4“哭”很耗费体力,孩子“哭”累了,让他好好睡一觉。
总体而言,就是“倾听、抚慰、帮助孩子在情绪中修复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