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54岁的诸葛亮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聪明绝顶才华胜妖的诸葛孔明用他一生的体会,含辛茹苦告诫自己的儿子:“只有放弃名利,才能显示自己的志趣,也只有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白居易也说:“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也只有:心无杂念,凝神安适。淡泊眼前的得失,才能有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名利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自古以来,根深缔固,也并非朝夕之力可以撼动,真的能够“淡泊名利”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思想境界,非大智、大勇、大谋者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面对着“高官、厚碌”有几个人能潇洒地摆摆手,摇摇头?平凡的人都有平凡人的贪欲,“放不下富贵的人,成不了气候”而我们原本就是一群平凡人,又能改变什么样的气候”?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份份的荣誉,一份份的收获在我们面前流走,我们又怎能熟视无睹?又怎能做到不争,不取,做到心境的淡泊?
“淡泊是为了明智,宁静是为了致远”这其实是一种更高远意义的求取,它争取的是“宏伟巨大,而不是现实中的蝇头小利”所求利益的大小是人类的思想境界的一种体现,又有谁能做到“与世无争,无意进取”只不过是大本事,大能耐的人求的“大利”“大名”。小本事,小能耐的人求“小利”“小名”而已,如果不是这样旷世奇才的孔明,在襄阳只当他一辈子的卧龙先生就行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布衣素食,平凡到老何乐而不为。又何必出世:倾其毕生心智,运筹帷幄,奠定天下三分割据的局面。他所求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不为名而名,不为利而利吗?又则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两袖清风,弃甲归田,他舍弃“名利”甘愿做一个隐士,看成舍弃“名利”的典范,追名逐利,声色犬马的官场生活自有他的烦恼,深山老林农舍田园里自有他生活的乐趣,但是在诗词方面他也绝不是一个放弃“名利”的隐士。他追求诗词方面的造诣,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诗词风格即“田园风格”他娱乐了自己,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传名”他的一生又何从离开过“名”?如果不是为了“名和利”名行各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潜规则”太多的伤害,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无耐。
名和利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根本做不到熟视无睹相反它也是我们工作中追求的目标与动力,只要我们不利润熏心,取之有道,追名逐利并不是一种罪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