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身以萨利机长的噩梦直接切入,随之而来机长要面对的是比噩梦还要可怕的无穷无尽的调查和针针的质询。 媒体先是把机长推到一个无时无刻不被尊敬膜拜的英雄,又发出阴谋论的声音。各界的变化是本片唯一的矛盾,而唯一不变的是萨利机长的冷静,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拯救了这悬崖边的真实。
因为“空难”而悲伤的控制台联络员,迟到登机的父子,跳入冰冷河水中的男人和女人,酒店里发疯似笑的客人,被感动到愿意付出一切的酒店经理,众多温暖的人物,又出奇的干练。就连那刁难机长的委员会调查员,也变的可爱了起来。不再是《美国狙击手》中孤胆游侠式的刻画,这次的主角不仅仅是机长,正如机长说的:
“不只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是杰夫和堂娜,希拉和多琳
所有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
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
我们都尽力一份力
这才是我们幸存的原因”
全片的核心,也就是客观揭露真实的“208秒”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反复,却不给人任何重复之感,在每一段中,它都被赋予了新的感情,以致于在萨利机长在听证会上提出要出去呼吸一口气的时候,我还臆想在座的各位会站起来,大声:“Oh Captain!My Captain!”。平淡,但又太过精彩。
副机长在应对“如果你不得不再经历一次,你会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同”的问题时,一句“我希望在七月”(故事背景是寒冷的一月)幽默地为故事画上句号。像是一剂定心丸,让人在严肃和泪水中会心一笑。整个故事一气呵成,剪辑配乐都很优秀,并没有因为什么让观众被打断一秒钟。也确实是有作学院奖种子片的实力了。
很多人看了影片,第一疑问是全部乘客和机组成员都生还了,为何还要用严酷的听证会来对待已经产生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的萨利机长。这才是真实的所在,质疑才是发掘真相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严谨的机构和不带情感的规章制度,才是这个社会去对待灾难最好的方法。虽然NTSB和机长的对立有在影片中夸大,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结局中化解:
我有绝对的把握这样说
在同其他机组成员、鸟类专家
还有航空工程师谈过后
在分析过每一种场景后
在访问了每一个责任方后
结果的拼图仍然少了一块
那就是你,机长萨伦伯格
就只有失败
导演Eastwood也并不是要去批判这种制度,调查一直是围绕着计算机模拟和已经知道结果的人员模拟飞机成功着陆,去质疑萨利。导演要展示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忽视与不尊重,因此那人性“35秒”便成了故事的解药。人一定要像机器那样精密吗?“工程师不等于飞行员,他们错了,他们不在当场。”机长记忆中的两个片段,也证明了人比机器更富有灵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