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读到天涯牧星君的小诗《诗歌我心| 与莲花》,不禁眼前一亮。诗写得很漂亮,灵动而富有情趣;韵律、用字都是我喜欢的风格。
清早起来,翻开书本
一群汉字纷纷站立思想的顶峰
想要掀起一场春天的战争
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诗人心底的躁动。“站立”、“春天”、“战争”,都是动感十足的字眼儿,立刻让书本里的字节跳跃起来,像荷枪实弹的战士,在脑海里互相较劲。
耳旁响起花开花落
眼睛中奔涌的千里江山
手执墨剑,指向山尖
不是眼中看到花开花落,而是“耳旁响起”花开花落;不是从文字里,而是从“眼睛中”奔涌出千里江山;墨剑就是诗人手中的笔,要直指书中那些让她波澜起伏的文字。
这几行诗写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感,更是一种动态的影视感,是诗人主观参与的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每一个汉字中蕴涵的禅意
多像此刻我沉默的羔羊
每一颗汉字的冲锋陷阵
都无需反抗,唯有沉沦
“沉默的羔羊”代表的是藏在潜意识里的“天性良知”——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来描绘,应该是我们固有的被生活屏蔽的灵性吧。而这些被遮蔽的灵性被书中的文字唤醒了,或者说人的本来的灵性与书中的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融为一体。
好想知道诗人在读什么书,什么样的文字有这么大的力量让她“无需反抗,唯有沉沦”。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35465/8793b9c2b27f1dea.jpg)
一朵桃花
在一滴汗水的镜像里
与一朵莲花对峙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35465/feaa0e8a68b5024e.jpg)
这最后的落笔之处真是漂亮。诗人把几个常见的意象用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组合起来,将此时此刻的情绪和对世界的感知融入画面,给人一种精准表达的快感。
桃花是入世,是轰轰烈烈,是对参与的渴望;莲花是出世,是遗世独立,是对超脱的渴望。在努力的两端(汗水的镜像里),一边是充满了欲望的热烈的尘世,一边是充满了解脱的清醒的云端;一边是桃花式的“无需反抗,唯有沉沦”,一边是莲花式的“沉默的羔羊”。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想必此刻,诗人一定已经合上书本,从短暂的沉沦中抽身,从莲花的世界走出,回到了桃花的世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桃花与莲花面面相觑,在对峙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35465/bb6dddc49d5ab06a.jpg)
虽然现代诗对押韵不那么讲究,但是没有乐感的诗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骆玉明先生曾言,诗,是对语言最美好形式的不断探索。语言的最美好形式当然要包括韵律。这首小诗除了在意象和用字上诗意盎然,在韵律上也自成节奏。“顶峰”、“战争”;“江山”、“山尖”;“陷阵”、“沉沦”,一节换一韵,跳脱而急促,诗人的心境昭然而现。
或许,这一切只是我作为读者的片面解读。
可是,诗歌的张力不也正存在于这种多层次解读的可能性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