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的言行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门课程,我们给课程的题目叫做对孩子好一点。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呢?就是因为我们看到身边太多的父母不太会对孩子好,我们打心眼里边都觉得我们爱孩子,都觉得我们一定会为孩子奉献所有的一切,但你会发现到最后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父母。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对孩子好一点?今天第1个主题是首先要告诉大家,你和父母的关系,你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怎么得出这个结论? 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咱们先从一个小小的例子来切入。前两天有一个会员跑来找我,跟我倾诉,说事业总是遇到困难。她原来做媒体的,现在做内容创业,跟我们一样走上这条道路,内容做得很好,在别的平台上能卖好几百万一年。然后她就想自己干吧,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公司。她去跟别人谈判,但是每次一谈判都谈崩,就很奇怪,就所有的谈判伙伴到最后都谈崩。
为什么呢?她跟对方说自己大概出场费是一天多少钱。
对方说:“能不能稍微便宜一点?”
她说:“你不尊重我,我这个叫做知识,你知道吗?我这个东西都不是白来的。”然后她就生气。
她永远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包括生气、拍桌子,包括温文尔雅的推辞,包括找到很多的借口,总之就是“我的底线,你绝对不能碰。”你碰这个底线,我的内心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这个人怎么瞧不起我?这个人怎么这样不尊重我?她把所有商业谈判上的讨价还价都视作是不尊重。
这个东西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你会发现,当我们喜欢用道德评价来评价周围所有人的博弈行为的时候,你跟大家都没法合作。
她问我该怎么办?她说:“樊老师,我看你经商好像挺愉快的, 你是怎么面对这些谈判的呢?“
我问她:“你跟你爸妈的关系怎么样?“
你们以后熟悉我的套路你就知道了,当你问我很多困难的问题的时候,我都首先问:“你跟你爸妈的关系怎么样?”
她就一愣,她说:“不怎么样。”
我说:“有多么的不怎么样?”
她说:“相当的不怎么样。”
到什么程度呢?她说她小时候有一次穿了一条很好看的牛仔裤,是她奶奶送给她一条很漂亮牛仔裤,觉得女孩子穿很漂亮。她爸爸就很严肃的到她的房间说:“上学能不能不穿这裤子?”她也不好意思,她又想要,她就跟他爸爸讲:“我想穿。”就特别可怜,她爸爸拿起剪刀就把裤子剪开,就剪烂了,不让她穿。
她到现在内心起来想起牛仔裤,她就难受,就会哭。工作了以后,她第1个月挣的钱全部买牛仔裤,也不穿,就放在柜子里边。
你注意这就是小孩子的报复方式,小孩子在保护自己的方式,或者小孩子跟父母去对抗的方式,他不敢正面的跟父母起冲突,但他内心会给自己造成这样的压力。
所以当一个父母对孩子如此苛责的时候,我就非常容易理解她,为什么把所有的挑战,把所有的压力、所有的批评,甚至一点点的讨价还价,都视作是道德问题?都视作是你瞧不起我,你不尊重我?因为她在小时候,无时无刻被父母会上纲上线,被父母会提高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你是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贴标签。
这个案例在我身边太多了,我每天面临特别多的咨询,有很多人说:“我的孩子不好管,我的孩子一做作业,我就发飙,我就生气。”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你还没长大,你还是童年的时候天天被压迫,被欺负,内心遇到困难无处去倾诉的孩子。
所以我们在这儿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就是你和父母的关系,是你和整个世界的关系。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很简单,我们每个人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就应付了全世界。
第1种关系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
第2种关系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就是说包括丈夫、太太、包括孩子、包括同事、包括金钱、包括合作伙伴,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只是你和你父母关系的投射。为什么呢?
你知道我们的人格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吗? 我们讲过一本书,大家在樊登读书可以听一下,叫做《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告诉我们说,每一个孩子大概有90%左右的语言是来自父母,所以我们从小到大,从0岁长到18岁离家之前,我们每天无时无刻的被父母的语言所塑造。我知道最近有很多文章和很多书开始讨论这件事,说真的父母对孩子影响有那么大吗?有很多专家认为说,不要给父母施加那么大的压力了,因为有很多孩子实际上是被他的同伴所影响,被他的老师所影响。
我觉得同伴和老师的影响当然没问题,这个肯定会存在。但是根据我见过了这么多的个案,以及我在生活中跟很多的朋友聊天,我在不断的验证这个理论,我发现跟父母的关系永远是最核心的一个关系。
我们会发现说,同伴的影响或者老师的影响,为什么我说他没有父母的影响大?你有没有发现在同一个班里长大的群体,甚至同一个小社团里的人,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性格结构?你如果说是青春期的影响最大,或者老师的影响最大,应该这一个班的人趋向同样的性格,或者是一个社团的人趋向同一个性格。但不是这样。
你看过陈浩南和山鸡,古惑仔这些人性格截然相反,归根到底追过去一定是跟他童年时候所受的影响是有关的,因为我们从0岁开始,父母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不断的环绕。
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和一个体力劳动的家庭中,有科学家专门去统计了这两个家庭跟孩子说话的词汇量,当然是用英文统计的,根据英文的词汇量,两类家庭相差3000万个字,就是说知识分子家庭会跟孩子说更多的话,而这里边还要区分说了更多的积极的话,还是说了更多的消极的话,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我们逐渐的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父母每天用他的话来定义我们,来描述我们、来驱赶我们,最后把我们变成了那样的一个人。所以这种性格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是跟谁学的待人接物?我们是跟谁学的如何反应?你比如说,孩子在从小跟父母互动的过程当中,你要记住一件事,他无时无刻都在学习,虽然他在哭,他被你打得在哭,在你打他哭的过程当中,他跟你学会了一件事,学会了什么呢?打人最有效,谁有权利谁就有效。或者你把他关在门外,你说妈妈不管你了,把门一关,他孤单的在那哭,这时候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人就要翻脸。所以我们讲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如果出了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而不是复印过程出了问题。
所以这是第1个我们要首先了解的一个基础,我们的语言,我们和孩子的互动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无时无刻都在通过互动来学习,他做了一件事模仿了,你给了他反应,他学会了,他的神经元链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为什么我们说电视机没法教会孩子很多东西?你说你把孩子扔给电视,让他看熊大,熊二,他慢慢的就长成了一个阳光健康的小熊,是吗?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电视机里边虽然也有表现,也有语言,孩子也会模仿,但是孩子模仿了以后,电视机没有反应,所以孩子不知道对和错。
因此你会发现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显示出呆呆的样子。因为他觉得不知道我该跟这个世界怎么互动。电视机的普及率现在很高,很多留守儿童都可以每天看电视,因为他们的爷爷奶奶也没劲带他们。回到家丢给电视,但你会发现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举止,都会有迟滞的现象。原因就是那个东西没有学会,他做了表情,做了反应,对方没有回应,他根本无从判断这个东西对不对,他也不会获得成就感,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我应该继续。
所以只有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互动的人、监护人、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当然最重要是爸爸妈妈,才能够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2.亲子关系不融洽,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我们跟配偶和孩子的关系是怎么反映出来的?
比如说很多人一一辅导孩子写作业就秒变“后妈”,什么叫秒变“后妈”?就是我一股火“腾”地一下子就上来了,你一定要小心你身边出现的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记住这个词莫名其妙,别人说我莫名其妙的生气,世界上没有莫名其妙的事。如果你觉得你莫名其妙的生气,你往里边探索一下,你会发现一定有一个潜意识的东西在等着你,就这么简单。
那天我们有一个朋友在群里面讲,说:“我气死了,孩子作业不会做,我发飙了,然后把女儿搞得哭,丈夫摔门就走了,全家人都不高兴。”
我说:“你修养那么好的一个人,你看你文质彬彬的,你干嘛对女儿发飙呢?”
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就看她不会做作业,我一股火就“噌”的一下子上来了。”知道我会怎么说吗?
我问她:“你爸妈跟你的关系怎么样?”
她就讲:“我妈还可以,但是我爸很凶,只要作业做的不对,我爸一定发飙。有时候还会撕本子。”
所以我说:“你看,理解了吗?你还是当年的8岁的小女孩,而你的闺女现在都9岁了,等于一个8岁的妈妈在教一个9岁的女儿写作业,一旦不会写作业的状况出现,你内心当中所有关于这件事的回忆全部都冒了出来。然后你的常说的话,就是:‘妈妈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这是不是很多父母经常说的话?这种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听出来了吗?这事你不能怪我,这事怪你自己。我们在跟孩子划清界限,因为我们觉得我不能够被人批评,你从小到大被批评的已经真的太恐怖,恐惧的心理已经占据了你的潜意识,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时间撇清关系,第一时间指责他,找到一个指责的对象,于是乎成功。
你想想看,这只是在家里边跟孩子写作业这么一件事,你要知道,孩子们都是忍辱负重写作业,父母基本上起到都是反作用。孩子每天会分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来应付父母,每天脑子里想的不是怎么做这道题,而是怎么能够让我爸我妈别发飙,怎么让他们别生气。
他回到家一写作业就紧张,浑身上下都是肾上腺素在那窜,他怎么可能有让他冷静的血清素?让他感受到爱的催产素?让他能够安安静静的去学习、去读书?不会!他满脑子都是要被揍了,要被骂了,害怕。
所以父母越凶,孩子学习的困难就越大。
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严一点,盯住他,一年级的时候养成好习惯很重要,这都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我见过很多父母在群里边互相吓对方,说一年级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一年级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很重要,因为二年级的题目变难了。三年级很重要。哪一年级不重要?每一个年级都吓唬对方,说这年级很重要,很多父母说一年级盯着点,盯他一年就好了。我告诉你盯他一年,这辈子都完了,就这孩子这辈子都没法再养成自己好好学习的习惯。因为他知道学习要有人盯,每天盯着我,没人盯我就做不了。
所以很多孩子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多,不是因为作业多,各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孩子边玩边做,一边玩这个一边玩那个,做起来特别慢,然后旁边有个人一天到晚的说他,分散注意力,最后导致作业越写越慢。
这是第一个,你会发现你跟你父母的关系一下子投射在了你跟你孩子和配偶的身上。
第二个是跟同事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在公司里边有人出了一点问题,有的人可以包容、可以接纳、可以呵护、可以共同承担责任?有的人会说不行、这不怪我、这是你们的问题、这是你们部门的问题、这不是我们的关系?
因为你没长大。
当我们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喜欢推卸责任,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被别人指责,而在我跟我父母关系的过程当中,我认识到了一件事,一旦你被别人指责,一旦你被别人证明你是错的,那么就不爱你了。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喜欢推卸责任,特别喜欢办公室政治,特别喜欢证明自己永远没有错?原因是在他的潜意识当中,他认为一旦被证明有错,我的父母就不爱我,一旦被证明有错,周围的人就会不爱我。
所以他把这个东西和爱不爱、尊重不尊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就是自我的上纲上线。事实上你会发现在工作当中谁会不犯错呢?犯了错后接着好好干,争取干得更好不就好了吗?但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完了,我的形象已经垮塌了,别人都会不喜欢我,所以他一定要捍卫自己没有错,这就是难以合作的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和钱的关系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我见过很多人说起来都是我很愿意赚钱,我很愿意成功,我很愿意努力,但是他做的事永远赚不到钱。 他只是假装很努力,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潜意识当中被父母施下了一个种子般的魔咒,说你将来能挣到钱才怪了。
很多父母喜欢压迫孩子,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讲很多负面的话,所以他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能够赚钱。因此当他真的有机会赚到钱了以后,他会觉得不舒服,不适应。他会想办法把这个钱用高风险投资的方式失去,甚至去赌博,甚至干点什么别的事。
你们见过很多那种暴富的家庭或者暴富的公司,很快就垮下去了,原因是他没法长期的持有这样的财富,他跟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身就不融洽。因为他从小到大跟他的父母的关系导致他认为我不应该获得这么美好轻松的生活,我不能够接受美好和轻松,但是你要知道所有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啊,一定都是轻松得来的。如果你使了特别大的劲儿,想要获得一个东西,要么他不够美好,要么你得不到,而真正好的东西都是轻轻松松得到的。
我跟腾讯的几位创始人切磋过,他们告诉我说,好的公司就是优雅地解决社会问题。优雅、高高兴兴地、不费什么劲儿地,突然之间做对,这个公司就越做越大。
我跟别人讲,我做樊登读书做的有多容易,没人相信,大家都说不可能,包括我妈也不相信。
我妈说:“你肯定很辛苦。”
我说我不辛苦她“不爽”,我不辛苦,她一定要说你很辛苦。
我说:“我在海边度假。”
她说:“你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你看你之前多辛苦。”她就一定要证明你很辛苦。你想说你不辛苦都不行。所以我们从小到大不接受我可以轻轻松松,快乐地去生活这么一件事。
你要问每一个人,你说你想轻松的成功?还是想艰苦的成功?我当然想轻松的成功,但你去看他的动作和行为,他一定是往艰苦的路上去。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潜意识当中只相信艰苦这件事。怎么样就能够轻松的成功和工作?
你比如说,当我在做樊登读书的时候,我脑子里边首先想到的是我给受众带来什么样的东西?受众不会跟我打架,受众会喜欢我给他带来的东西。
我在跟我的团队成员互动的时候,我会脑子里面想到说他们怎么成长?他们将来长大了,他们将来越做越多的时候,他能不能去创业?他能不能养活自己?我的所有思维方式是在帮助我的团队成员,帮助我的渠道商,帮助我的客户去成功。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不用盯他们,不用管他们,他们会自动的生长起来,越做越好,这就是轻松的思维方式。
但是如果你是艰苦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很多人做工作的第1件事就是会计不要偷我的钱,盯住会计;员工不要贪污我的钱;员工打卡上班有没有偷偷玩游戏?你看,我们全部用的是父母监控我们的一套方法,这时候你当然累了,因为你不但要盯产品、盯技术,你还要盯你所有的员工,不要坑你。导致的结果是员工跟你为敌,会计跟你为敌,客户跟你为敌,渠道商跟你为敌,你当然做生意越来越困难。
所以所有的这些选择是轻松的生活,不带包袱的生活,还是痛苦的生活,压力巨大的生活,都跟我们童年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有关。
所以讲到这儿,让大家理解,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我们和整个世界的关系,你只需要处理两种关系,一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二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怎么样去构造孩子和父母之间良好的关系,大家知道它很重要,这是第1件事。然后有人就会问说,那我跟我的父母已经这样了,我想起我妈我就想哭,那我怎么办?我们后面会讲怎么样调整?这个调整的方法可能也会出乎大家的意料,并不是去跟父母作战,而是换一种方式跟父母调和关系,我们在下一讲再见。
3.你在童年受得伤,日后都变成了对孩子的“坏”。
有的父母会说我已经对我的孩子没那么好了,或者我小时候我爸妈对我就不够好,那些不好的东西都去了哪?我怎么觉得好像我还成长的挺好的?你确定你真的挺好的吗?所以接下来这一讲我们要讲,我们对孩子的坏都去了哪儿?
你首先要知道,父母折磨孩子的手段真的是千奇百怪,如果有经验的话,你一定可以跟我在这产生很多的共鸣。
第一招就是打。父母会打孩子,我小时候被我爸妈经常揍,打孩子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你会发现一个被揍的孩子,体内会分泌特别多的肾上腺素,为什么?因为有人要打我,很危险。
如果是孩子跟孩子打架,他分泌了很多肾上腺素。这个孩子还手打一架,打完了,肾上腺素消耗掉,然后恢复正常,没关系,所以小孩子打架不要紧。但是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分泌了特别多的肾上腺素,但是孩子不能打父母,所以只能够被父母揍,孩子生气,憋着很大的劲,浑身上下充满了肾上腺素,但是释放不出来。
久而久之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比正常人高很多。大量的家长都已经有这样的经验和教训了,你会发现小时候你管教他特别简单,特别轻松,只要一个眼神一瞪他就害怕,或者喊一句,他就老实了。
我遇到过一个养螃蟹的大王,跟我倾诉他的儿子有多么难管,说现在已经上墙了,已经非常难搞了。我问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对孩子改一改手段,来爱护他一下等等。
他说:“目前看来还能控制。”
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他是觉得他还能够打得过那孩子。
如果用这种控制的,搏斗的这种方法来跟孩子作战,到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越来越高,到最后极端情况会到什么程度呢?在湖北武汉有一个人,因为5块钱一碗热干面,最后老板问他要了6块,他拔刀杀人。
你要冷静下来想,你会觉得至于吗?为了多要一块钱,杀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肾上腺素水平比一般人高,所以一点点的挑战就像火药桶一样,“砰”的一下子就炸掉了。这就是打孩子的恶果,这只是其中一个恶果,这不算最严重的,还有很多别的严重的恶果。
父母还会对孩子恐吓、威胁。比如说很多父母让孩子考大学,他的办法是威胁孩子说:“咱家可没钱,我告诉你,将来你能挣钱就养活自己,你要挣不了钱,你要饭我也不管你,将来不是要饭就是卖鞋。”吓唬这孩子。然后走到路上看见一个讨饭的,他跟孩子说:“过来看看,要饭的,看见了吗?那就没上大学。”然后孩子吓坏了。
孩子被这样威胁、恐吓,有没有可能去好好学习?会的。我们的孩子特别老实,特别爱父母、特别乖,所以他特别担心自己上街要饭,于是他玩命的学习成为学霸。 但你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损失的东西是什么吗?他没有了安全感,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是为了不要饭而学习。
在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努力的考大学,上985,上211,上北大、清华......毕业的时候,要找工作了。他选工作的首选条件是什么?你可以猜一下,一定是安全感。这份工作有没有户口?这份工作有没有五险一金?这份工作能不能不裁人?所以大量的人学完了北大、清华、交大、复旦这样的学校之后,去找一份非常平庸的工作,度过一生。而且我相信听这个节目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吧,你为什么不换工作?
马云说过一句话:“我最讨厌那些天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还不辞职的人。”
我们明知道不喜欢这份工作,我们觉得这工作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生命,不是我的最爱,但是我就这么干着,原因是什么?我害怕不安全,我怕我走到社会上饿死了,去要饭怎么办?这个社会现在想要去要饭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你拿不到牌照,最难的是你自己的内心的恐惧。我们会觉得这事迟早会发生的。 因为我的父母天天在我耳边跟我念叨,说你要完蛋。
我现在做樊登读书做到这么一个程度,很多人都会说你们是独角兽,你们做得很好,樊登老师好棒。你知道我爸会怎么说吗?
我爸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你。”
我姐姐都已经退休了,一个月拿几千块钱工资,我爸不担心她,我爸担心我。
我说:“为啥?”
他说:“因为你现在没工作。”
我说:“我给那么多人带来工作,我每个月发几百万的工资,我怎么会没工作?”我爸说:“但你评不了职称。”
评不了职称一下子把我打败了,我就整个一点肾上腺素都没有了,打不过人家。是因为在父母看来安全感是第一位。他从小就是这么没有安全感长大的,他希望我也这样,希望我能够谨慎,小心,给自己保留一份每个月能发5000块钱工资的这么一个工作。这就是恐吓,威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冷暴力。
冷暴力是非常恐惧的事,冷暴力甚至会深深的印在孩子脑海当中,成为他噩梦的一部分。突然之间不理你了,然后这个孩子不断的求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妈妈完全没有反应,你们能想起这个画面吗?我相信如果真有这种感触的人,这时候眼泪都下来。
我有一个同事,他特别焦虑,就干什么事都焦虑,公司做得好,他也焦虑,做得不好,当然焦虑。
然后我就问他:“你怎么这么容易焦虑?”
他说:“我小时候我妈是个老师,我妈对我的要求特别严,严到什么程度?在班上考试考了第2名,回家没饭吃。”他妈妈说不给第2名做饭,就不给孩子吃饭。他很难过,沮丧,说必须考第一,每次都要必须考第一,这孩子多大压力,因为那么多孩子想考第一。
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公司就算做得很好,他会看到我们没有人家好,那个公司比我们好,很多业务比我们好很多,天天折磨自己折磨到年纪轻轻的头发都快掉光了。这就是一个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终身的诅咒的方法,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你,控制你,然后让你内疚,让你看到妈妈很难过,但是妈妈不说话,妈妈这样不理你。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怖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爸爸把他关在门外这种场景。
还可以用抛弃的方法,用毁坏孩子东西的方法。各位有没有被你们的父母撕过漫画书?父母拿起漫画书,让你看好,说你的书你自己打火机点着。非得欺负孩子,让孩子自己拿打火机点漫画书,把洋娃娃剪碎,把什么东西扔掉,这都是我们去给孩子带来打击、带来伤害的方法。
但很多父母不以为然,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打击完他,骂完他,把他甩在大街上以后,过个十几分钟,这孩子又好了,孩子就会主动来跟你求饶,说妈妈,我再也不敢了,妈妈,我乖了,我再也不闹了,抱着你哭。这时候妈妈就觉得,你看,非得逼着我出手是不是?你干嘛把我逼成这个样子?很多妈妈觉得特别得意,说是你逼我这样做的。
我有一次在厦门大街上拯救过一个孩子,孩子被他妈从汽车里边扔在外头,不管,他妈就开着车准备走,他妈其实没走,不断的踩油门 “轰”的响。车不走,孩子吓坏了,扒着那个门使劲拍,喊妈妈。后来我就跟我的同事讲,我说你去帮一下他,他就敲门过去跟大姐说:“大姐你不要这样,你这样做会破坏孩子无条件的爱。”
大姐说了一句,所有没办法的,无能的妈妈们的心里话:“谁让他不听话!”
也就是说孩子如果不听话,妈妈就可以变疯子,是吗?孩子如果不听话,妈妈就可以不管他,把他扔到大街上不要他了。
你出手这么重伤害他,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控制好你的情绪。你跟你父母的关系投射在了此刻,你莫名其妙的要发飙,而实际上你明明知道越发飙情况越糟,你还要这样做,又来了一个莫名其妙,这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而这时候孩子很快就跟你好,所以大量的父母就觉得管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凶的时候要凶,家里边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很多这样的理论就出来了。
事实上孩子能够跟你和好的原因,不是你的做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解救过那些在家庭受到虐待的孩子,家里边有人拿烙铁烙他,身上全是伤痕,后来我们就带着警察,带着记者去把孩子弄出来,弄出来后警察就说:“走,跟叔叔走,今天晚上咱们不在家住,咱们到派出所住。”“不去,我不去!”孩子不去。问他说你要去哪?孩子说要回家。还得回家,家里边有人打他,有人拿烙铁烙他,还是要回家。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这是绝对天然的东西,你非常难以把它割舍开。你不信,你说我听说的都是父母更爱孩子,你试试看,你儿子把你打一顿,你过15分钟能跟他和好吗?我估计肯定够呛。所以孩子能够轻易的原谅父母,孩子能够轻易的被父母控制。
这里边还有一个叫斯德哥尔摩症,什么叫斯德哥尔摩症?有一个人绑架了一个女孩,绑架了好多天以后,这个女孩慢慢的爱上了绑匪,这种叫做斯德哥尔摩症。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有特别多斯德哥尔摩症的发生,就是父母对孩子越不好,孩子越反过来对父母特别好,这都是原因。
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的伤痛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这些伤痛去了哪呢?去到了潜意识当中。也就是随他一天一天的长大,从外表看起来这个人光鲜亮丽挺好的,上了大学,找了对象,结了婚,都没有问题。但他的潜意识当中只要一遇到那件小事,哪件小事呢?就是你小时候对他伤害最大的那件小事,他就立刻会敏感,爆发。
这个大家可以参考听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亲密关系》,那本书把这个关系论证的非常清晰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在寻找亲密关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在试图弥补我们童年时候受过的伤。
7.所以无条件的爱这个东西应该怎么样去培养呢?
你要学会做第1件最重要的是不要交换,这个很重要。
什么叫不要交换?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交换,说:“这学期成绩考的好,爸爸给你买个自行车。”结果到期末拿过来一看,倒数第二,爸爸说:“就这个成绩还想买自行车?不买了!”你看就这一刻,当你说取消这件事,没有自行车,没有奖励的那一刻,孩子立刻能够感觉到你爱的是谁?你爱的是成绩,你爱的根本不是我。
孩子心心念念的这一个学期就希望能够得到那辆自行车,或者孩子心心念念的想跟你去旅游,想跟你干嘛,那些奖励的那种场景都幻想好了,因为成绩没考好,所以取消,没有了。这个伤害是很大的,孩子立刻能够感知到,你并不爱我,你只是借助我去获得一个好的成绩,为了什么?为了你的面子。因为对孩子来讲,面子并不重要,但是对你们来讲面子很重要,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孩子说你不爱我。当一个父母总是用这种交换的手法来鼓励孩子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认为做所有这一切对的事儿没有意义。
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成绩考得好,考了第1名,没有感受到来自学习知识本身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而是有没有奖励?如果没有奖励,第1名都没意思。
我们逐渐的让孩子把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忽略掉,反而去追求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求知,了解这个世界,获得自己学习的能力,知道自己很厉害,这是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父母认为这个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行车,旅游,给你买双球鞋,给你用10分钟iPad。我们父母能够用到一切可以调动的千奇百怪的手段,跟孩子交换一点一点的行为,最后孩子完全混淆,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个是美好的,哪个并不那么美好。
我有一次在一个风景区见到一个小胖墩在那玩,他的妈妈在那边叫他过来照相,小胖墩说我可以跟你照相,但是你待会让我玩15分钟iPad。连跟妈妈照相这么一件事儿,都要变成玩15分钟iPad交换一下。
妈妈说:“滚蛋,不让你照相,我也不让你玩iPad。”怎么变成这样的呢?孩子有他天然的逻辑,孩子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逻辑不用教。有心理学家专门做过测试,说小孩真的特喜欢吃冰淇淋吗?小孩真的不喜欢吃芹菜吗?
我们从小都这样,不喜欢吃芹菜,我们喜欢吃冰淇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量的家庭都是把在这个吃完才准吃冰淇淋,听到这个逻辑了吗?这一套东西是恶心的,你得使劲把它吃,吃完以后有冰淇淋等着你,孩子自己就会判断什么是好东西,肯定冰淇淋是好东西,要不然怎么等那么久?所以孩子天然一判断我喜欢吃冰淇淋。
心理学家做测试,怎么测试呢?找了几个孩子来,给那孩子规定说必须把冰淇淋吃完才准吃芹菜。就这么规定。后来几个孩子抢着吃芹菜,为什么不让我吃芹菜?我也想吃芹菜,你看孩子的逻辑,他的逻辑当中会认为后来的,被用来做奖励的东西一定是一个好东西。这个很简单。
我妈妈是个小学校长,算是很懂教育的人了,她算小学校长里边很负责任的校长,但她依然是公立体系下的校长。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第1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儿子戴着帽子,背着双肩背、意气风发的准备上学,挺开心的。他奶奶过来站在旁边,语重心长抚摸着孙子的脑袋说:“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我儿子吓一跳,我儿子说:“怎么?什么到头了?”我说:“没有,好日子刚刚开始,奶奶跟你开玩笑,走咱们去上学。”
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会认为上学是一件很倒霉的事儿。孩子幼儿园的时候都玩得很开心,没有作业压力,上了小学肯定完蛋,你等着,有一大堆作业,北京海淀区的教育 “吓死你”,有特别多的魔咒等着他。
事实证明,我儿子现在上到五年级,他没有感觉到好日子到头了,你们可能想象不到五年级的孩子了,每天晚上大量的时间是在跟我玩,我们在家里边玩棒球,打扑克牌,看漫威,他对于漫威绝对是我认识的小孩当中最了解的。因为他读完了《漫威传》,这么厚的给大人写的书,他读完了,他遇到漫威里边一个不明白的知识点,就自己去百度,自己去搜,关于漫威所有的东西,没有他不知道的。
他自己喜欢读数学史,那天我问他,我向他显摆我的能力,我说我最近读了数学史的书,我说:“你知道谁是花拉子米吗?”我们在家经常切磋这样的事。
他说:“我知道,发明方程的那个人。”
我吃一惊,我说:“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自己看了,你看那个书我也看了。”
他把我看过的书他自己看,五年级的孩子能够读《未来简史》,能够读《人类简史》,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全部做完了。
他们很多同学要把作业拖到晚上10:30、11点去做,为什么?因为边玩边做,没人盯着就不做,反正做完了作业,爸爸还会再布置一张卷子。很多家长就这样,孩子作业做完了,没事干了来再来道题,再做,所以孩子永远做不完,孩子的办法就是我慢慢做,我做到半夜该睡觉了,你总不至于再让我做了。就养成这种拖沓的习惯。
我儿子基本上回家之前作业差不多做完了,一回家最多十几分钟,做完签个字就结束,没有人辅导他的作业,没有人管他学习成绩怎么样,当然很关注,但是没有人会要求他一定要怎么样。他成绩很好,都是99、100这样的成绩,完全不用费劲。
如果你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自己愿意成长,他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他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他的目标是想进Caltech去上学,Caltech是加州理工,加州理工是爱因斯坦待过的地方,就是我给他讲《爱因斯坦传》,讲完了以后,我儿子说:“爸爸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
我说:“这件事非常的艰难,但你如果愿意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话,爸爸愿意支持你,因为那个行业不赚钱。”
他未来未必会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动力,去成为一个很棒的人。为什么呢?我们家从来不会交换,从来不会说你成绩考的好,爸爸给你买什么东西。给你买什么东西,或者带你去旅游,这是你应得的。因为我是你爸爸,我爱跟你一块旅游,你成绩考得很糟,我也不会带别的同学去旅游,我带你们班的学霸去旅游,你说可笑不可笑?所以无论怎么样我都愿意带你去旅游,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无条件的,这是爱。所以当你能够建立这么一套东西的时候,他不会拿学习这个东西去跟你要挟,去跟你交换,甚至他的潜意识当中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糟糕的事儿。
爸爸爱我,所以他给我提供的建议一定是对我好,这就是最根本的逻辑。无条件的爱就是这么重要。但是我们很多人养成这样的习惯,我见过很多父母不生气的时候,都会威胁孩子不爱他你们可能没见过吧?你回去留心一下。
我有一天在机场里边看到一个爸爸妈妈和一个三岁的孩子走,小孩刚学会走路很可爱,小孩特逗,一边走路一边踢他爸爸,踢着玩,爸爸也没生气,妈妈也没生气,因为场面很温馨,很开心。这时候妈妈就讲了一句话说:“你再这样踢爸爸,爸爸不爱你咯。”
这个东西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已经成为了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最简单的方法,张口就是“不爱你。”“你这样做没人喜欢你。”“我们都喜欢乖孩子。”“你这样做不乖。”我们整天用乖不乖,爱不爱这样的事来开玩笑,所以它都会进入到孩子的认识当中。孩子会觉得我如果不好,他们就不爱我。
所以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跟大家讲,我们家里没有这样的语言系统,我不但训练我太太,我还训练我的岳父、岳母、爷爷、奶奶、保姆都是我训练出来的,我们家保姆都不会换的,都是来一个就能够干很多年,因为领导力很重要。
好的保姆是训练出来的,好的保姆绝对不是挑来的,你们靠挑保姆是挑不到好的,因为如果你没有领导力,你跟他没法互动,你对保姆没有无条件的爱,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一定跟你是两家人,没法过到一起去,我们家保姆离开的时候,我都会送他一只表,因为你跟我们家一块生活了这么多年,这是真心的感谢,所以大家都是一家人在思考。
我教他们说跟孩子千万不要用威胁,绝对不要说:“你这样做我们就不爱你了,你这样做大家都不喜欢。”家里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话,所以嘟嘟可以非常坦然的跟我讲,这次没考好,非常坦然的跟我讲,爸爸我想去干什么,没有问题,因为爱是一定的。
那么最后要强调无条件的爱是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和溺爱之间有什么关系?溺爱是什么?你干啥都行,你吸毒我给你买,你要打别人,我出医药费,这叫溺爱。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根本没有接受过批评,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话,他的不安全感是一样大的。为什么?因为他会觉得好像大家都不喜欢我,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个事物的边界在哪,所以他明知道自己干了很多的坏事,但是父母的反应总是无所谓,最后的结果他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父母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没有安全感。
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你一定要矫正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迟到会犯错,但是你要知道在你规范他的行为之前,你要说什么呢?你首先要讲,你说:“你知道吗?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们要规范你的行为,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爸爸要坚决反对你做这件事。”
你都可以说的很严厉,“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爸爸妈妈要跟你好好谈谈这件事。”这都没问题,谈完以后还要再说一句:“你知道吗?虽然爸爸今天批评了你,但是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就对了!
我有一次我忘了是一个什么问题,我要跟嘟嘟谈,我就带他走在我们小区的路上,看着周围的树,我这突然来了灵感,我就问他,我说:“嘟嘟你看,有的树长得直,有的树长的弯,为啥?”
他说:“长得直的树有人修剪,弯的树好像没人修剪。”
我说:“你知道了,你知道爸爸为什么有时候会向你提出要求和意见吗?”
他说:“你在修剪我。”
我说:“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修剪得长得直直的树?还是成为一个没人修剪的弯弯的树?”
他说:“我希望长成一个直的树。”
他就理解了。所以我们通过这种事沟通,让他知道说爸爸妈妈批评他,规范他,对他提要求,不是不爱他,这背后没有任何的威胁,这背后只是爸爸妈妈希望你更好。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够长的更阳光、更健康,因为我们是你的监护人。我把这些道理跟他早早的就讲明白,大概他两岁的时候就完全理解这一切,所以他绝对不会把批评视作是不爱。
很多家里边一批评孩子,孩子就炸了,一批评就炸了,孩子就说:“我没错,不怪我!”这样生气。我见过特别多肾上腺素很高的这种孩子。为什么孩子拼命的要捍卫自己没有错?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知道如果我错了,你就会不爱我。
孩子最不能承受的是你不爱我这件事,所以孩子绝对不能够认为自己错,他跟你斗争到底,他用更加叛逆的行为来证明,你必须得爱我。
所以比如说我批评嘟嘟的时候,我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稍微说一下,他立刻就明白,他绝对不会跟我炸。原因是他知道爸爸批评我,不会不爱我。爸爸批评我也是对我好,所以我们俩可以探讨,可以讨论。
你们有没有家长在家里经常被孩子怼是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当一个孩子经常回家给你讲:“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好了,这是他在跟你作战,因为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捍卫他的方法,老师提的要求没办法,对不起,我只能这样。我们家不会,我们家从来不会回来跟我讲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所以我一定要这样做。”
反过来他经常跟我说:“爸爸,我觉得我们老师这样说不对。”因为他更相信爸爸的观点,他经常问我说:“这个事我这样处理你觉得对吗?”他相信我的判断,他知道爸爸爱他,知道爸爸能够给他带来很多的有效的建议,知道爸爸懂很多的道理,这就是一个父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应该让孩子对你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依赖,前提是什么?你对他是无条件的爱,这里边没有交换,没有恐吓,没有威胁。
同时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的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但如果你整天眼睛盯着阴暗的部分,你每天自己很焦虑,现在为什么这个还不行?为什么还不行?无条件的爱都表达不出来,因为你自己内心都很焦虑。你要知道光明的那一面总是更多的,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获得自信的最有效的方法。
勇敢的表达爱,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和欣赏,这时候孩子才能够变得更加的自信、乐观,爱你。所以如果你爱他,他也爱你,都知道对方是无条件的欣赏和接受自己,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走得过去。
所以我们这一讲让大家理解什么叫做无条件的爱,让大家知道用交换的方法跟家人对话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下一讲来讲第2根支柱价值感。
8.父母表达认可,孩子更加自律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关于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另外一根支柱我们说叫做价值感,这个是来自于阿德勒的研究,就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边讲说,一个孩子这一辈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
归属感是什么?爱就是归属感。他知道我属于这个家,他知道我有这么一个团体对我是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这个叫做归属感,如果你把上一讲真的听懂了,能够好好的应用的话,我相信孩子能够找到归属感。
第2个东西也非常重要,叫价值感。什么叫价值感?你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很爱自己的父母,也知道父母对自己是无条件的爱,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啃老族,你觉得好吗?每天在家里边待着,每天爸爸给钱,他知道爸爸肯定会给钱,就一直这么坐吃山空下去,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么是什么让孩子有动力出去做事?让孩子愿意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让这个孩子可以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是来自于价值感。价值感是什么?他觉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周星驰的电影里边经常会出现一首特别莫名其妙的歌,歌的名字很粗俗,叫做《屎!我是一坨屎!》特别悲哀,用粤语歌也唱过,用国语歌也唱过,就是一坨屎在马桶里边转,这么冲下去。周星驰拍所有的电影到谷底的时候,都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坨屎那样的感觉,说:“我已经是一堆垃圾了,你能把我怎么样?”这叫人生的谷底。
当一个人觉得我是人生谷底,我完全没有价值,他是不会有动力去改变的。但你会发现他的电影到后期一定会有一个转变,他又认识到自己有价值,然后慢慢地可以变得更好,这是拍电影的过程。
我个人对价值感有了第1次认知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上初中的时候,西安治安很乱,我们上中学简直就是江湖,每天都有人拿着刀在学校里边砍人,或者塞块砖头,今天我打你一砖,明天他砍他一刀,就是这样。我是属于那种比较乖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有一次我在路上跟我们另外一个同学骑自行车回家,同学学习成绩也挺好的,两个人骑车回家讨论什么问题呢?讨论说我们要不要也拿把刀?别人老砍我们,我们拿刀砍他们,这样的话我们保护自己安全,那样感觉很酷。
我那个同学讲了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不值得。”
我说:“为什么?”
他说:“咱们的生命比他们的价值大。”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我不去跟他们拼命,不去跟他们打架,不为了面子,他欺负我一下,我忍了我走掉,是有原因的。原因是我的生命更值钱。当然这个是很粗浅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价值感。当你意识到你的生命有价值的时候,你就不会轻易的去放弃这个东西,你就不会轻易的跟别人拼,为了面子。
前一段时间看到重庆坠江的事件,司机和打司机的大姐,这俩人一定都遭遇过非常糟糕的童年。大姐的问题是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太多倍了,就是车坐过站这么一件事儿就不行了,就怒了,完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去打人家,关你什么事,你打人家干嘛?原因是肾上腺素水平太高。
司机的问题是什么呢?司机被打了几下,司机说:“你再打我就下去了。”他一把方向,车下去。他也会死,他也会有生命的危险,他不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因为他觉得大不了一起死。很多人经常会说大不了一起死,原因就是我的生命没有那么大的价值。无所谓,反正我可以随时放弃,你们愿意跟我一块,咱来吧。这是特别可怕的思维模式。
千万不要以为有钱人家的孩子就不会培养出这样的结果,有大量的有钱人家的孩子照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没有价值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亲母亲从小到大一刻不停地在贬低孩子的人格。成龙演过一个电影叫《警察故事》,吴彦祖饰演的那个角色,他们那一票人都是高官的孩子,拿枪打人,成龙饰演的警察去抓他们,到最后独白的时候,符合心理学的特点,他说:“你们是警司,你们是警察,你们天天骂我是垃圾,天天觉得我一事无成,我做什么都不行,我今天就做给你看。”这时候废物的自白就出来了。
其实就是父母很优秀,有时候孩子未必跟着一块优秀。如果一个优秀的父母不懂教育,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孩子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因为他天天被拿来做比较,天天被拿来指责说你看你不如谁,你看人家比你强多少,你看你多糟糕,你要赶上别人一半就好,一大堆这样的话,导致孩子的价值感一点一点的下降,最后直到低到尘埃里面去。
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在公众面前做领导的。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承担责任的。一个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敢去努力的学习改变自己的,因为他已经被打击到说你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就值得过这样的生活,怎么才能够让孩子能够塑造出价值感?
第1个方法,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我们有很多家庭的孩子根本不会做家务的,没有机会做家务,因为父母不让他做,父母说你的任务就是学习,紧接着一句就是你就连这点事都没做好。就是父母对孩子创造了全是学习的条件,洗碗不用,拖地不用,只要你跟着我上各种培训班,一个周末能上六、七个培训班。孩子成绩再出现一点波动,再没学好,父母更有话讲了。“让你干别的了吗?让你买过菜吗?让你做过饭吗?让你挣过钱吗?就让你学习,你还学不好!”整个人格全部否定,你什么都没干,没有为家庭做出任何贡献。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被自己的父母谈过这样一次话,说你为这个家做什么贡献?我到现在都记得有这样的画面,我忘记是跟我,还是跟我们家其他的人谈:“你为这个家做什么贡献?”孩子没话说,孩子就会觉得我没啥贡献。没啥贡献,对你提什么要求了吗?学习,学好了吗?没学好。完了,什么贡献都没有。
但事实上你要知道一个孩子对家庭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比如说他可以打扫卫生,他可以给大家带来欢笑,他可以成为家庭气氛的调动者,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了对家庭的贡献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表达一下他这件事做得很好、他做这件事做得很棒、他做这件事照顾到了其他周围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但是我们的父母会忽略,他会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这就是逐渐的塑造孩子价值感的过程。
嘟嘟在家里边特别喜欢打扫卫生,他喜欢擦楼梯,自己把楼梯整个擦一遍,然后帮着家里干活、帮着洗碗、帮着包饺子,什么都喜欢干。没有交换。不是来自于说你包了饺子可以少做几道题,不是,而是告诉他全家一块参与欢乐很多。多开心,你看你把这打扫了,奶奶就不用打扫,或者阿姨就不用打扫,多开心的一件事!
所以让他意识到他所做的这件事有价值,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这时候他的自我的评价水平会很高,我把这个东西叫做自尊水平。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律性越高的孩子自尊水平越高。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水平,他觉得我就这样,那么他会怎么做?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去干坏事。
你见过车站偷东西那种惯偷,他偷了一个钱包被人发现了,他会不好意思吗?你们有没有见过特别内疚不敢看人的那种惯偷?没有。我见到的都是把钱包给你,让你别过来,然后走掉了。他不觉得偷东西丢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自尊水平很低,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很低的时候,他认为偷东西这件事被抓到叫做运气不好,这不叫做丢人,这有啥好丢人的,就是混口饭吃有什么丢人的?他没有自尊水平。但是你让我或者说你们大家到楼下偷点东西上来,不是技术问题,是你心里边过不去这坎,你会觉得咋偷这玩意儿? 偷了东西以后你会内疚,你会觉得我今天好像做什么事不对,这叫内疚感。
所以一个人会有内疚感,会有自我约束,会不去做一些哪怕别人看不见的事儿,是因为你有着足够高的自尊水平,但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自尊水平逐渐的打击的没了,大量的父母每天跟孩子互动,你坐在旁边听,拿录音机录下你听,就是在不断的打击他的自尊水平,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对,你这不对,那不对。
有一个妈妈有一次带一个孩子过来跟我聊天,那个孩子就跟我讲他的心思,他的苦恼,我就跟孩子讲说上高中应该怎么学习等等。聊得正愉快,妈妈在旁边就一直插嘴说:“你看樊登老师说的,你看人家说的多好,你看你也做不到,我跟你说过,你就是做不到。”
孩子就越来越生气,表情表现出谈不下去了,后来我跟他妈妈说:“麻烦你出去。”因为你让我也很烦,负能量爆棚,原因就是她太在意孩子,她的生活当中除了孩子之外,可能没有别的东西。人生所有的理想、梦想,没有实现的东西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所以最后导致孩子是我的私有财产。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孩子的自尊水平低,这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不能够怎么样改变自己,不能够约束自己,然后过最糟糕的生活的这些人,而且妈妈也会变得很糟糕。
妈妈一旦发现这个孩子要结婚了,有一个女人要把他拉走,妈妈难受生气,因为这是我唯一的希望,被拉走了以后,妈妈就跟媳妇闹矛盾,婆媳关系这么来的。中国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家庭结构,婆婆围着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以后孩子娶了媳妇,婆婆认为媳妇来抢儿子了,婆婆跟媳妇打架,结果儿子觉得烦然后离开,跑到外头去,搞得乱七八糟,或者就不回来。就剩俩女人怎么办?媳妇再生一个孩子,媳妇把所有的专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因为老公已经跑了,放在孩子身上重复婆婆的生活,就是一代一代传下去。女人们没有自己的生活,他只追求我的孩子更好,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压力更大,自尊水平更低,因为很多妈妈觉得我给孩子帮忙的办法就是挑他的毛病,只要我能够挑出他足够多的毛病,我这个孩子可能就没有毛病了,你挑的毛病越多,他的毛病就会越严重。
比如说打电子游戏这件事,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放手打电子游戏?是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尊水平高,想打就打,不想打可以不打。自尊水平低的人只要一打起来停不下来,所以很多爸妈跟孩子藏手机,把手机藏起来,不让你看到,搞很多这样的举措,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你根本没法自律。
但是如果你能够帮孩子建立一个比较高的自尊水平的人格,这个孩子会自己向自己提出要求。我们家的手机是随便放在桌上,我们家手机是给孩子配了一个,嘟嘟既有手机也有iPad,但是他自己给自己定要求,还写在墙上,我们没有任何人提示过他自己写在墙上,说每周二、四、六不看手机,然后一、三、五可以看不超过半个小时,如果违规的话,自罚不打游戏了。就自己写在那。
我说:“谁叫你写的?”
他说:“我突然觉得应该写一下。”
我说:“为啥?”
他说:“我觉得看手机对眼睛的视力影响很大。”
他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对自己提这样的要求。
9.用情感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
我堂姐的孩子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跟他爸妈又吵架了,吵翻了,这孩子他不参加高考,他是一个高中生,想上交大的总裁班,他说:“舅舅你能不能给我报个名?”他想上总裁班被他妈臭骂了一顿。
然后我就问他妈妈:“为啥不让他上总裁班?”
她说:“这个大学都没有上,上什么总裁班?不浪费钱吗?”
我说:“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他努力的想学好的这一面,他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他虽然不想考大学,但他想做生意,他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一点很重要。上总裁班钱也不多,比上大学便宜多了,为什么不能够支持他一下?”
我那堂姐沉默了半天说:“没想过,我没想过为啥不能,我就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对。”
她说基本上我们家互动的模式就是孩子提任何要求,父母先紧张,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又出幺蛾子,然后就要打击他,最后争吵。他发给我的微信截屏,我看到都已经谈到要脱离父子关系。他爸爸说如果要是这样,就当没生过这个儿子,就为了一个上总裁班这么一个小事,大概就一两万块钱这么一个事,变成了这样一种结果。
事实上我很高兴,因为我过去对这孩子很发愁,这孩子什么也不干,一天到晚在家打游戏,又搞二次元,男孩头发那么长,竟然要上总裁班,我觉得很欣喜,我觉得这自信光明出来了,他开始愿意学习,愿意提高自己的价值了,但是他的父母看不到,他的父母说不行,我说不行,你让他干嘛?还让在家里边玩二次元,每天搞cosplay吗?不是。父母也没办法,父母也不知道要让他怎么办,但是父母条件反射似的反对一切。
各位反省一下,我们绝对不能够条件反射似的反对一切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尽管孩子让我们失望过了无数次,但是既然他是你的孩子,你就要保存一点点希望,有可能他有一天突然明白了。王阳明在小时候还瞎折腾了那么多年,最后成为了伟人。小时候忤逆,那么多东西都乱学。王阳明真正的转折点就是在18岁的时候见到娄亮,娄亮跟他讲了一句话,一下子把王阳明的价值感调动出来了。
娄亮说:“圣人必可学而至。”就这一句话,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哪来的呢?人做的。人能够成为孔子、孟子,你也可以,这叫志气。所以当一个孩子价值水平被提高,他觉得我可以做圣人。18岁以后王阳明没有浪费过时间,一路上就在不断的努力,精进学习。
所以作为一个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对自己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这个火焰。怎么点燃?发现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当孩子做对一件事,你不是说做得很好,爸爸给你钱。不是,而是做得很好,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一直表扬到他的精神内核上去。
“你这次能够提出想上总裁班,爸爸真的非常的高兴,因为爸爸能够看到你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你是对自己非常有要求,有想象的,爸爸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这一次爸爸一定支持你好好上。”你想想看,如果你是这样一个爸爸,你跟一个走了那么长时间迷途的孩子,高中三年过得像地狱一样的生活,知道别人不喜欢自己,把自己隔绝起来,(做cosplay的人是想把自己跟社会隔绝起来的,)我是这样一个人,我跟你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种状况,因为他根本融入不了这个世界,这时候你才有可能把他拉到真实的世界里边来,说爸爸会尊重你,会帮助你。这是提升他的价值感。
所以要想把价值感这部分搞明白,大家要去听一本书,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那本书里边讲的方法就是提升价值感的方法,就是怎么样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塑造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他在塑造出了这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他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他会认为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我是一个善于掌握时间的人,我是一个能够自控的人。
我经常跟嘟嘟讲的就是:“你知道自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吗?”然后跟他讲什么叫自律,为什么自律重要?我说:“你就具有自律的水平,你有自律能力,你比一般孩子自律水平高很多,因为我们看到很多人都不敢给他手机,因为拿起手机放不下,但是你可以做得到。”你经常性的告诉他,他可以做得到,他真的可以做得到。
他就是喜欢展现出自己有自律性的这一条。他经常在家里边玩的时候,他外婆来了,外婆有时候偶尔过来到我们家,所以不太适应我们家,外婆问他说:“怎么不写作业?赶紧写作业!你快一点!”就用对付他妈妈的那些方法又来对付孙子了!
然后嘟嘟问我说:“爸爸,我有没有过曾经偶尔有一次忘记写作业没交过的?”
我说:“没有,你每次都会交作业。”
嘟嘟:“那外婆怎么总是不放心?”
我说:“你可以跟外婆谈一下。”
他跟外婆谈,他说:“外婆你不要管我学习的事情,我学习事我自己管,我都能搞得定。”
外婆又生气了,外婆说:“那我就不管你了”你不让我管我就不管你了。我就跟外婆谈,我说:“你不用管他,这是符合教育的规律,我了解教育的规律,你就负责做好饭就行了,开开心心的,他跟你玩,你跟他玩,愿意跟你打牌就打牌。”所以我们家的老人晚上是跟孙子打牌玩,别人家的老人经常是大呼小叫的写作业,我们家是打牌、玩、看电视,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一个家可以这么轻松愉快,不用那么费劲,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轻松愉快,所有费劲的事情都是做错的。
我原来总结出这条,我以为是我自己总结的,后来有天我遇到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的发起人,老太太跟我在一个论坛上我们俩聊天,她就说:“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感觉到痛苦,感觉到艰难,感觉到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错了。”这跟我的观念是一模一样。因为我尝试过,只要你用了正确的方法,你会发现迎刃而解。但是如果你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一个一个的困难接踵而来。
这个跟你读没读过大学关系不大。我见过很多读过大学的,学历很高的,甚至北大清华的老师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叛逆,都痛苦,都跟父母对着干,较劲。我儿子的同学来到我们家问的第1个问题:你们家谁比较狠?
我儿子说我们加没有人比较狠,我们家都挺好的。同学说不可能,家里边总有一个狠的。
孩子养成的习惯是这样,我送儿子上学的时候,前面两个家长在那走路,都是高知,一个家长就问另一个说:“听说你们家生二宝了。”
另一个家长说:“对,刚生了一个。”
“我听说有二宝以后是不是好教一点?”
“好教,有二宝,好教多了。打一个另外一个也会害怕。”
这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所塑造出来的教育理念。我所在小区住的全是名校的老师,去年有一个孩子上到高二,跳楼自杀,整个小区都震惊。他的爸爸是非常著名的大学的老师,但是他依然不会学习怎么样去教孩子,你拥有多少知识,你自己有多优秀和你懂得教育孩子的原理和理念是完全两回事儿。
所以我希望大家为了自己的孩子稍微谦虚一点,放低一点身姿,把所有这些好书拿来读一读,甚至你说我没那么多时间读书,你把这门课好好听一下,你回家实践一下,我敢保证无效退款,我告诉你,只要你用了正确的方法,你对孩子表达出了善意,你鼓励他,并且说为什么,不要在后边加“但是”。当天你就能够感受到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这么简单,因为孩子特别希望爱我们,只是他以前总是在自我保护,他有一层厚厚的盔甲,因为你出口就伤人,你老伤害他,所以他跟你表达不出爱意。
你如果能够对他好一点,爱他一点,说一点美好的话,表达出你内心当中对他真正的期待,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给他压力,反讽的这种方法来对他,他都能够感知得到,并且能够立刻做出变化,这叫做价值感。
所以在这一讲当中,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价值感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获得价值感的方法一点都不难,只要你不要怪里怪气的讲话就好了。只要你不要指桑骂槐的讲话就好,只要你不要觉得说只有给他压力,他才能够出油这样的方法来教育他,就好了,我们用点正常的方法,用点轻松、愉快、快乐的给整个家庭带来催产素。带来多巴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家就会变得更好。
我们下一讲再见。
10.培养成长型心态,摈弃家庭教育烦恼
价值感和归属感是阿德勒所提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动机。我个人在研究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发现仅仅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以后,孩子有可能能够做事儿,他能够出去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会自己去学习,进步。
但是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在哪?他会把很多的困难都视作是评判,他会觉得我要证明我自己,他做各种各样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证明我自己,而不是说我怎么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复杂体系的最原始的动力当中,应该再加入第3根支柱,叫做终身成长的心态。
这个心态很重要,虽然你有能力做事,虽然你愿意为社会做贡献,但如果你是一个固定型心态的人,你做起来会很困难。原因就在于你做事的目的并不单纯,你做事的目的只有一个,是证明你自己,而不是单纯的做那件事,这就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和包袱。
那天我见到李中莹老师,李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心理学家,我就向他请教一件事,我说一天到晚都有人问我说:“樊老师我被那个人伤害的很厉害,我应该怎么走出来?”“樊老师我上一个工作,我挫折的很厉害,我应该怎么走出来?”“我有一次创业失败,我不知道该怎么走出来。”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出来,我就请教他,我说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一个人走出来?
李老师说很简单,因为他干这行也干了几十年了,他是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学家,他说你先问他:“你还打算活多少年?”
学员回答说: “大概三、四十年总有。”
李老师:“好。你想活三、四十年,那么在这三、四十年当中,你是希望轻松一点的活下去?还是背着包袱一直走三、四十年?”让他选择。
学员说:“我当然是希望轻松点走这三、四十年了。”
李老师:“好了,谁能决定你背不背着包袱?”
学员:“我自己。”
李老师:“你知道你自己可以决定,你现在决定怎么做?”
学员:“我决定把包袱放在身后,然后我往前走,我应该选择轻松的走,我不应该背着这个包袱继续走。”
还有问题。就这么走了吗?学到点东西没有?
学员:“我要从包袱,从那件事情当中,从挫折当中学到了一点东西。我上一个婚姻被别人骗,那我现在学聪明一点,我就不那么容易被人骗了。”
所以当你能够从过去的挫折当中学到一点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轻松的向前走。就这几句话,解决你心中包袱的问题。我一听我就立刻意识到这里边所给的工具是什么呢?终身成长的工具。你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而不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我在讲《终身成长》这本书的时候,把这个东西界定叫做美德背后的美德。什么叫美德背后的美德?就是几乎所有你能够看到的美好的美德,背后都是终身成长的思维方式,英文叫做mind-set。你看到的所有错误的思维方式、错误的行为习惯、错误的品格,背后所代表的都是固定型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谦虚,谦虚是一个美德,谦虚背后是什么呢?有很多人讲说樊老师,我看你都没什么架子,你一天到晚走哪也不带个助理,你自己背个双肩包你就走啦。我为啥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这才哪到哪?我的人生还早着,这算什么成就?这不算什么成就,就是个普通人,你就每天这么上下班就够了。无所谓,被人拉着照个相就照个相,也不丢脸。但是有很多人喜欢前呼后拥,戴着墨镜,搞很多人这样,还有的人大家都不认识,他不明白怎么回事,这么多人围着他干嘛?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我成功了,我要展示出来,我成功的目的是秀给你们看。所以谦虚的人并不是仅仅因为他知道谦虚这件事儿,而是因为他背后知道我的人生路还长,我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比如说谈一个生意,谈完生意以后,一锤子买卖谈完就谈崩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这一次的交易非常重要,这一次的交易搞不定我就丢脸。这一次交易我不能吃亏。他把每一次交易都视作是丢脸、成功、吃亏、占便宜,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他眼中看不到什么呢?他看不到还有未来的交易,万一以后怎么办?所以你会发现他非常较真的去谈,每一个交易都不能输,谈到崩溃就终于搞定。他的生意永远都做不大,因为他费太大力气谈判了,最重要的是你费这么大力气谈判,其他人看到都吓坏了,别人都知道不要跟他谈,这人受不了,你更愿意跟那些轻松一点儿的、愉快一点的、直接一点的谈判。
我很少花力气跟别人谈判,这事能干吗?你能干吗?我能干吗?可以就去干。谁吃亏谁占便宜,这次不算,下次再说。因为以后还有无数次合作的机会,你怎么能够算清楚每一次你必须是最优的?连这件事背后也是你有成长型心态,而不是固定型心态。
一个人一旦有了固定型心态,他会活得很累,他做任何事都在意别人怎么看他,都在意这一次是吃亏还是占便宜,我这次有没有获得最优的决策?我有没有显示出来我是最棒的?我是最聪明的?我没有犯错?
而如果这个人具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他会觉得每一次都是学习的机会。我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即便是做错了,我能从中学会些什么?因为人生路还长。这就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整天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你希望他能够知道从每件事情当中学到东西?这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所以我把它算作第3根支柱,就是我们要能够帮孩子养成终身成长的习惯。
这个跟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太大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来自于爸妈的语言互动。 比如说有的爸妈很在乎孩子的成绩考得不好,爸爸回来说:“你看这成绩怎么回事?”
孩子说:“我进步了。”
爸爸说:“前面怎么还有那么多人?”
我们的父母总是看到我们前面还有好多人,说你别老看后边,你看前边。孩子说我努力了,父母会问你努力的结果呢?大量的妈妈喜欢用这个事情较真。你努力了,但是我没看到结果,拿结果说话,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反正说别的都没用,没有好的结果就没用,最要命的是有了好的结果也没用。有了好的结果,妈妈说还可以更好,这就根本没个头。
父母整天用需要孩子证明自己这件事情来威胁他。孩子从小到大生活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证明自己弹钢琴考级,考不到级不行,打跆拳道考级考不到不行,做什么事都要证明自己。他的关注点全都在最后证明自己的那个东西上,这个孩子就体会不到说我为什么要冒险?我为什么要学新的东西?学这个新东西都是我的负担,我还得再次的证明自己。好烦。
你看《士兵突击》里边王宝强所扮演的角色,那就叫成长型心态。什么都敢试,什么都敢报名,不怕丢脸,遇到各种事,那些城市兵笑他,说你看你就被人整了,你多丢脸。那些人脑子里想的都是丢脸不丢脸,都是这次划算不划算?这次是不是傻?王宝强没觉得傻。他觉得都是机会,然后不断的学,傻傻的坚持,最后你会发现钝感力就冒出来了。
我们讲过一本书《钝感力》,什么叫钝感力?就是我对周围的世界没有这么敏感,你们的评论、你们的要求、你们的这些东西对我影响不大,我核心的是学习了没有?进步了没有?有没有变得更厉害?
乔丹就在这点上做得特别棒。我特别喜欢的体育明星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乔丹这个人。乔丹高中的时候篮球队都没选上,美国1米93以上的人太多了,乔丹就1米93,说个子太低不行,打球动作不行,投篮不准,不要他。乔丹回到家里特别沮丧,因为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回家就跟他妈妈讲篮球队没要我,因为对于这些黑人孩子来讲,进入篮球队很有可能是他上大学的唯一路径。如果他篮球打得不好,他上不了大学,美国体育好就能上大学。
他的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因为乔丹说我要放弃,说我打不了篮球,我已经不能再打篮球了,篮球队都不要我,我打得再好我也没法上大学。他妈妈说,篮球队这次不要你,没有说一辈子不要你,好好练。之后他就好好练习。所以好好练这句话,成为了乔丹的妈妈跟他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所以乔丹永远遇到问题就好好练,乔丹就练到总冠军得6枚戒指,叫篮球之神。中间最有意思的是乔丹竟然跑去打棒球,其他人会觉得说你这不有病吗?你是个篮球巨星,你打棒球丢脸不丢脸?你到时候被人看到你追不上别人,然后你接不到球,你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但是乔丹的想法是,这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有一个梦想是我想打棒球,人家愿意要我,我干嘛不能打棒球?所以就放弃了篮球,跑去打棒球。
他不觉得丢脸,喝倒彩,有人在网上骂我,那也不关我的事,他们爱骂他们骂,那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骂人,我的生活就是打球,这没区别,然后打了一顿棒球,棒球打完说真不行,真打得不好,真打得不好怎么样?我又回来打篮球了!怎么着?你会发现一个有成长性心态的人,他不容易受外在的束缚,别人觉得丢脸,他没觉得丢脸,这有啥好丢脸的。
你能打完棒球后来打篮球吗?你打不了我可以,我接着回来打篮球。他第2次回到篮球场打篮球的时候,动作已经变形了,已经老了,已经胖了,怎么办?重新练。重新练新的转身跳投的动作,又拿到总冠军,吓人不吓人?这叫做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如果能够培养出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你不用担心他,因为他无时无刻从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在吸取养分,都在不断的学习。但是如果你通过不断的评判他,不断的贴标签,不断的对他提出结果上的要求,而不看他过程当中的努力,这个孩子逐渐的会变成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