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一套曾经有一个专题节目叫“看见”,主持人是柴静,后来柴静写了本书,书名就叫《看见》。
在书的序言里,柴静写到:“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看到这话时,我心里就是一惊。
人有免于蒙昧的权利,但蒙昧有时候是自身的认知水平的问题,而有时候却是环境的问题。
你尽可能的想去摆脱蒙昧,但难免有的人给你“愚蠢化的教育”。
想睁开眼来看世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柴静一九七六年出生,山西临汾人。曾经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二〇〇一年柴静去央视,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而现如今,柴静已经从央视离职很久了。
《看见》这本书里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柴静在担任“新闻调查”记者时,所采访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在央视都播出过,这是台前。但书中对她采访这些新闻时的幕后有了很大的补充,也对新闻事实以及思考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
书中写到了二〇〇三年的非典、二〇〇八年的汶川大地震、二〇〇八的北京奥运会。还有很多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比如药家鑫案、周正龙华南虎事件等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第十七章《无能的力量》所写的一个人。
这个人叫卢安克,听名字是个中国人,实际上他是个德国人。他来到中国,扎根在广西的穷乡僻壤,似乎是个志愿者,似乎又不是。
他每天就是陪伴那些留守儿童,陪他们玩。
他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孩子,说实在的,这些教育方式更注重现实,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潜力。但它不适合于“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中国,毫无疑问卢安克失败了。
但卢安克还是留下来了,他无法作为,但就是留下来了,行使他“无为之为”的权利。
卢安克说:“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
卢安克还说:“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对于信仰,卢安克说:“为了自己的灵魂和需要向神倾诉吗?太自私了吧。”
不得不说,卢安克的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有人说,人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他的无能,没有能力去实现,所以才希望。绝望也是一样,因为无能为力,希望落空了,所以绝望。
《看见》这本书之所以打动我,最主要的就是它反映了现实。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有说服力,事实最能震颤灵魂。
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我们所看到的事实,要么是被选择后的,要么就是被设计过的。
真的要想看到真相,没那么简单。
因为有的事实真相反映了人性的残酷,有的可能是揭露了某些人的丑陋,有的可能是会损害到某些人不正当的利益。
尽管这些事实对人们的启发或者教育意义是巨大的。
每个人都有看见真相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却不被保护,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却争取到的。
但前提是,你得有争取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呢?人便被被动的愚昧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看到事实真相只是个前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会独立思考,即便是知道了事实真相,也只是人云亦云。而人云的,往往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来主导的,他们不一定代表你的利益。
《看见》这本书很早就知道的,在书店书摊上也常看到,书买回家也差不多半年多了,是新近才看的。
也幸亏是看了,确实也值得一看。这本书会对你固化的思维产生触动,但固化的思维会不会因为这一本书就发生好的改动,我认为不太可能。但它至少是能给固化思维的硬壳上凿个缝,如果有更大的智慧之光散发出来,这种固化思维的至少还是有被照亮的可能。
去思考吧,基于事实真相的去思考。如果因此获得了一些能力,记得用这能力去捍卫我们看见真相的权利。
2019年4月5日于北京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