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疗愈和转化的三个阶段

疗愈和转化的三个阶段

作者: 杨倩Grace | 来源:发表于2022-10-06 14:31 被阅读0次

    PART 4一些人可以接触到自己伤痛,但却仅限于伤痛的表面。即使见过别人在触到伤痛时啜泣呜咽,我们仍然无法想象自己也会如此。

    三个阶段

    疗愈和转化的过程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关于如何进行自我疗愈并接受他人的爱。第二个阶段则是关于如何重新获得力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平等相处。第三个阶段则是关于如何服务他人并帮助他人疗愈。

    每个阶段都要求被疗愈者在某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而每个阶段也都存在阻碍个人成长的明显障碍。

    第一阶段:自我疗愈

    自我疗愈要求我们识别、治愈核心伤痛,并改变自己的主要念头。要做好这部分的功课,我们必须不再躲藏,勇于展现自我真实和脆弱的一面。

    我们还必须摘下面具,承认自己人类本性的一面。

    我们需要像他人坦诚自己的伤痛、愧疚和不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是独自一人去承受,而是和一个灵性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分担。

    经过第一阶段的课程后,我们能够消除愧疚感、敞开心扉勇于接纳别人的爱。我们接受的爱越多,核心伤痛就能越快地治愈,而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主要念头也就越能迅速改变。之后必然的结果就是不再自我背叛,也不再充当受害者了。

    在疗愈过程中,我们面前会出现很多障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障碍:否认自己的痛苦,或是无法接近它。

    有时候,痛苦被封锁在内心相当深的位置,于是我们施展高超的技巧为自己制造了一副坚固的“成人”面具。我们也许知道在孩童时期受到的一些创伤,但是却无法接近与这些创伤相关联的情感。我们学会了理智、实际地处理每件事情,甚至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伤痛,但却无法体会孩童时期被抛弃或背叛的感受。于是不得不长久地坐在那儿听着其他人讲述一个个故事,直到别人故事中的事件触发了自己的深层伤痛。

    如果我们戴着一副坚固的面具,往往会对治愈过程失去耐心,于是便开始评判起那些正经受着伤痛的人。“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好好地处理这些事情?”我们以为她们只是爱哭的小孩,不想长大,也不愿忘记过去。“老是听他诉苦,我真的挺累的,”我们抱怨着,“我还想听听他们觉得高兴的事,成功啊什么的,怎么就没有呢?”

    我们总是想让别人为自己加油鼓劲,这样就有勇气继续承担生活中的责任了。我们想要不断努力获得成功,而最不想做的就是倾诉或感觉自己的痛苦。

    但结果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内在去做功课,反而在到达心灵深处之前就离开了灵性团体,从此再也不来了。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就会在离开团体之前敞开心扉。否认伤痛终究不是办法,面具还是会被瓦解的。这不是什么美丽的景象,但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如果没有这份运气,要去除伪装,避免从前的错误,可能还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障碍:逃避爱。

    一些人可以接触到自己伤痛,但却仅限于伤痛的表面。即使见过别人在触到伤痛时啜泣呜咽,我们仍然无法想象自己也会如此。

    如果伤痛很深,而且被压抑了好长时间,那么情感的释放会是非常强烈的。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因为我们通常都会对自己的情感外露感到尴尬或丢脸,感觉自己被扯掉了遮羞布,孤单无助,又觉得好像每个人都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即便不认为以上事情会发生,也宁愿相信别人都在评判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也在苛刻地评判自己。

    因为我们习惯的行为模式是感觉害怕就逃跑,那么当找着一个借口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离开这个团队了。

    如果回到家里也没有人支持,茕(qiong)茕孑立(形容很孤独),我们就彻底崩溃了。所以,我们的导师和顾问会在和我们交流时让我们知道当下感觉到的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么们并不是唯一因为吐露封存在心中的事情而感觉到被暴露了的人。

    即使这样,我们的愧疚感还是埋得很深。我们相信“如果别人真的知道我是谁,知道我内心的感受是什么,那么就会恨我了。”我们不相信别人可以接受一个有这些恶念的人。然而如果我们长时间在这个循环里不能自拔,就会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念头,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这时,我们就明白承受痛苦或自我苛责的人不仅仅是自己。

    有时候当我们从这个安全的团队环境中重新回到生活中时,我们又失败了。灵魂掌握课程团队中充满了爱和接纳,而在家里和工作中会遭遇到批评和不信任,这两个环境全然不同。

    我们认识到回家后为自己创造一个支持自己的环境是多么重要,这样自己才不至于崩溃,也不会和那些我们如此需要的爱切断联系。然而,创造这么一个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我们知道这是功课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认识到这个团队是安全的。在那里,我们可以还原成自己,可以安全地与自己的伤痛相处,还可以尽情痛哭,甚至可以与自己厌恶的那部分坦诚相待。安全之地源于这个团队,但是我们渐渐开始将它内化,学着如何慈悲地对待自己从前的经历。然后我们认识到这个团队不仅存在于这个课程中,而且现在已经直达我们心里了。

    障碍:责备他人是成长的瓶颈

    有时候,当我们接近伤痛,就会遇到成长的障碍,那就是责备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以为证明别人是错的,就说明自己是对的。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就会恢复自己的纯洁无暇。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

    责备他人并不会将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事实上,这样做只会加深痛苦,并变成我们紧抓痛苦不放的理由。所以,责备他人只是延长了疗愈的时间。

    直到我们接受了所发生的一切,宽恕自己并且停止责备加害人,我们才可能痊愈。当然,原谅对别人来说算不上一份礼物,而原谅别人对自己来说却是一件大礼。当我们原谅了别人,就意味着允许自己开始治愈并确定了向前的方向。

    而拒绝原谅别人意味着戴起了一副全新的面具。这面具就叫“受害者”,它告诉每个人:“看看我吧,受了伤的我是多么与众不同啊,关注我吧。”

    受伤小孩妄想承担起自我疗愈的责任,因此他制造了这“受害者”的新面具。受伤小孩的这一套策略惨烈地失败了,因为他怎么会知道治愈伤痛的正确方法呢?是的,他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同,但是如果沉迷于此,那么他的成长就会停滞不前,而伤口也不会痊愈了。

    在治愈过程的初期,一件等待着我们去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倾听受伤小孩的心声。在过去,他不曾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现在,我们希望听到他发出声音。我们鼓励内在小孩倾诉痛苦,这样伤痛才不会内化。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就要学着为伤痛带去爱,而不是关注伤痛本身。为此我们一定不要自怜自艾,去充当什么受害者了。

    很明显,伤痛会吸引他人的注意,一些人对此乐此不疲。他们将伤痛当成了标示自己身份的象征,把伤痛变成了一个职业或是一种生活。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充当起老师和治疗师的角色,鼓励他人效仿。

    事实上,所有这些都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你退步。我们穿越心灵深处的幽暗隧道,并不是想在伤口上安营扎寨,而是为了疗愈它。

    障碍:继续充当受害者或加害者。

    如果我们拒绝给伤痛带来爱,那就意味着我们还停留在受害者或加害人的角色当中,不是欺辱自己就是欺辱他人。世界上大部人非此即彼,他们或者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和责任转给他人,或者就是从他人那里夺取本不属于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受害者的角色因缺乏父亲能量,无法自己挺身而出。加害人的角色因缺乏母亲能量,无法滋养自己。典型的情况就是受害者与加害人两种角色相互吸引。虽然他们看起来真是绝配,但事实上在这样的关系中对他们都是严峻的考验,二者都在学习她/他来到这个关系中本来应该学习到的东西。受害者学着对肆虐、操纵说“不”,而加害人学着对滋养、接纳和爱说“好”。

    所有的加害人都曾经是受害者。他们只是简单地重复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受害者的生活教训是什么呢?

    就是“不要再充当任人践踏的门垫了,不要再将你的力量转交他人,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吧!提出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负责。”

    加害人的生活教训又是什么呢?

    就是“不要为了弥补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而去控制他人了,让别人做他们自己吧。停止改变他们、拯救他们或让他们爱你,爱是无法被强迫的,停止索求吧。学会尊重他人的领域,承认你对爱和感情的需要。”

    受害者和加害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而是都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到爱。一个想被拯救,另一想充当拯救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那么相配的原因。

    其中美好也带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害者与加害人都需要学习同样的东西,那就是,都需要学着将爱带给自己或他人。

    障碍:与那些遇到成长瓶颈中的人一起解决问题。

    最近,在一次有导师的指导课程中,我们想象着一列货运列车带着自己储存的所有痛苦和自我背叛向自己开来,并发出刺耳的呼啸声、责备声、羞辱声和抱怨声。其中一个导师说经过最近的一次辅导课程后,她感觉自己像被一列这样的货车碾过一般。

    要让一辆时速六十英里的货车停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机车师给它刹车,那也要花费一点时间才停得下来。同样地,人们也无法很快地从受害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停止抱怨,学着为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制造出的东西负起责任。

    当我们听到这列货车呼啸而来,不得不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避让此车!” 我们不希望被另一个人的消极心理所碾过或击倒,也并不希望和这个人理论,“把我撞倒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只是给他让道罢了。

    然后我们评述:“可以想见这件事对你来说是多么痛苦。这是你想要的方式吗?”如果这个人回答“不”,那么我们就问,“你能做些什么让这列货车放慢速度并把它转移到另一条轨道上去呢?”

    我们迟早得告诉人们真相,告诉他们治愈伤痛其实是自己的责任。如果想要治愈自己的伤痛,就要停止责备他人,停止抱怨自己生活有多么糟糕。在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哭干了眼泪之后,他们迟早得将这个故事放下。一遍一遍地述说,并不会赋予自己或他人更多的力量。

    只是坐在那里,听着一个人的抱怨,并不会对他有任何帮助。如果他们想要成长,我们就不得不将真相呈现在他们面前。我们必须清楚这些问题:“这是谁的生活,谁应该为它负责,谁应该停止无休无止地述说故事,减慢列车速度将它转换轨道又是谁的责任?”

    我们必须让学员明白他们是怎样将自己的力量交出,并成为了受害者的。也必须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在生活中创造的“必输”的局面。当他们说: “我这样做是死路一条,不这样做也是一条死路。”我们不禁要问:“你怎么会把事情搞成这个样子呢?”

    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创造的一切负有完全责任。把做任何事情都看做“必输”的结果,并不能赋予我们力量在生活中做出有意义的改变。要想改变,首先就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真正的朋友或导师并不会支持人们继续自我背叛。她/他会告诉他们:“你的想法让我为你担心。在我看来你正在将自己的力量交出去,你总在责备他人,却没有为自己的伤痛负起责任。

    你越是确信自己才是正确的,这些想法就越是可能成为现实。”

    生活常常会变成自己想象出来的状况。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事实会朝着人们的期望方向发展。我们以为它是邪恶的,它就真的变邪恶了。然后我们会说:“你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是这样的!”

    如果希望事情有转机,就要允许产生转机的可能性存在。不要再死守“非黑即白”的想法了,我们可以尝试发掘居于黑白两者之间的其他多种颜色。我们要清楚,多彩的彩虹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不允许自己看到那彩虹的多彩颜色,原因就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的体验。

    我们还需要学着转变从前的处事方式。生活中的困难往往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一半那么多,其实很大一部分的苦难都是自己生造的。

    自我转化的课程要求我们停止抱怨,停止自怜自艾,停止寻求关注,停止为了远离自己的伤痛而制造出新的面具。它要求我们放下自己的悲惨故事,停止为自己寻找借口以推卸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列货车,它载着我们驶离正常的生活,碾过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事物。我们需要问自己的是:“我们想待在这列货车上吗?”

    如果我们坚持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所能拥有的唯一伙伴就是其他受害者。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第二阶段:重新获得力量

    转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内容都是关于如何让伪我离开,如何与真我相连接。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停止自我背叛,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做一个真正的自我。

    只有学会划定与他人合适的心理边界,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他人也才能为他们自己负起责任。有了这条心理边界,我们就不再交出自己的力量,也不再夺走别人的力量。不论所经历的是好是坏,都要为自己的这些经历负起全责,同时也希望他人这么做。

    我们不再将自己的羞愧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是通过宽恕自己和他人来继续治愈自己的伤痛。不再担心因他人而引起自己触景生情,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并且能够看到自己的哪个部分未痊愈,还需要爱和接纳来抚慰疗愈。

    我们逐渐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并与他人分享随之带来的成果。我们制定自己现实情况下可能取得的目标,而不再好高骛远。承担风险,磨练技能,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地在这个世界立足。

    这个阶段的内容都是关于如何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它帮助我们拥抱自己的天赋,并与他人分享,它使我们更加坚强,还使我们做好准备为他人服务。

    障碍:感觉自己很特别/使他人很特别。

    在阶段二遇到的问题是,将自己和他人比较,不是感觉自己的天赋比别人高就是感觉比别人低。不论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天赋,都会使我们在发挥天赋时遇到重重困难。在前一种情况中,我们不信任自己的天赋,对他没有信心;而在后一种情况中,我们强迫他人接纳自己的天赋,即便他人对此并不感兴趣。

    如果要和自己的天赋建立起健康的关系,就要带着感恩的心接受它,并且自然而然地将它表现出来。不要漠视自己的天分与才能,也不要夸大它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或者说,没有任何人是特别的,但我们不能说一些人可以比另一些人更特别。

    如果认为自己的天赋比他人的更好或更差,那么这天赋一定是被小我所操控,而这注定从一开始就要灭亡。小我只是伪我的支持者,它无法为真我服务,所以就无法将天赋发挥出来。只有真我才能做到这一点。

    障碍:试图跳过某些步骤。

    当小我企图控制天赋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总是让我们走得超出正常速度范围。它给予我们很多压力,要我们尽快取得成功。结果就是:在我们仓促地达到目的地时,却总是犯下很多错误。

    我们没有时间实践,也忘记了耐心和坚持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学到这些技能,那就无法达到目的地。

    小我总是热衷乘上通往天堂的火箭(参看下一页雷蒙达的比喻),而不是满足于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于是,小我通常由最开始时的底气十足、意气风发,逐渐变得退缩、萎靡,到最后就以最快的速度消逝的无影无踪了,终了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绝大部分人都应该采取简单的循环渐进的方式,而不是跳跃的方式来获得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先学会最基本的技能,必须在奔跑前先学会走路,必须通过实践来熟练技巧、提高技能。然后,当我们技能娴熟又自信满满的时候,才可能有非凡之举。

    如果在还没有具备必要的技能和信心的前提下行事,那就要小心了!事实证明,有勇无谋、缺乏谨慎的态度和必要的准备工作,其代价就是一败涂地。仅靠虚妄的期许,只能换来幻想的破灭。

    对于一些人来说,在准备工作做好之前成就一两件引人注目的壮举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却不足以使我们走出困境。因为,恐惧会将我们拉回来,而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看起来比实际上要大得多。于是,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

    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会一步一步地向目标迈进。当我们小步前进时,就不再感到不堪重负或者被肩上的责任所压倒,也不再将必要的压力抗在肩上。

    障碍:依赖安全感/不肯独立。

    另一个重新获得个人力量的障碍是依赖过去行走时一直使用的拐杖,我们不断地让他人充当我们的拐杖,而不是自己去承担应有的风险。

    我们无法同时独立自主又依赖他人。如果我们总是询问我们的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怎么做,就无法在生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

    如果伤口真的痊愈了,我们就不再需要拐杖,而是应该甩开它们,开始走路了。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一点困难,但是困难会随着迈出的每一步而变得越来越小。要由习惯性地依赖他人转变成独立自主,那是需要些勇气和决心的。然而,我们要走出最初的惶惑,哪怕是犯了点错,走了些冤枉路,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崩溃(《搭乘去往天堂的火箭之旅》,编著者:雷蒙达.皮隆迪)。

    如果小孩不跌跤,就永远不可能学会走路。而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就算是遇见艰难险阻,就算是我们在一开始不停地跌倒,还是要学会靠自己做事。

    如果我们坚持,就将见证我们从不避免的失败和困难中幸存,每次的跌倒都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经验、更加灵活,并且更加有自信。

    我们无法同时做到紧抓伪我不放,又留住真我。一定要让其中的一个离开,才能拥抱另一个。如果我们抓住过去的局限性不放,就又回到了从前;如果放下过去,我们就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监狱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但是我们并不希望生活在那里,所以宁肯冒着风险,也要翻越牢墙,冲出监狱。

    这个重新获得力量的人与那个生活在牺牲自我、背叛自我的状态中的人截然不同,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曾经以为自己别无选择,而现在认识到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想要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还是想要别人替我们作出选择,再接受他们的任意褒贬。

    对那些留恋于自己的安全感或者让他人为自己作出选择的人来说,监狱无疑是个安全之地。虽然社会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但他们只是生活在一个空壳里,生活缺乏快乐和激情。是什么导致他们这样的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第三阶段: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疗愈

    转化之旅的第三阶段包括充实我们的力量和生命的目标,积极地与他人分享我们的天赋,并且帮助他人疗愈自己。这一阶段的课程让我们可以将自己接收到的爱和支持回馈给他人。

    在生活中,为他人服务能让灵魂的力量得以升华。如果我们自信地、无条件地给予,就会接收到来自世界上爱和支持,这在本质上不同于我们经历过的任何事物。这就好像神在直接地与我们沟通,心贴着心,而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力量和护翼。

    越是能够放手,就越是愿意为他人服务,于是我们可以成为天神手中演奏着的乐器——比如一支余音回荡在山谷中的空心芦笛,而不再刻意去做演奏芦笛的人。

    “虽然不是我的的意愿,但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得到实现”变成了我们的做事原则。我们不再在小我的层面上过自己的生活,而是让内在的灵魂为我们指引方向。

    当我们竭尽所能去放手,就可以靠自己做一些卓越的工作。这时,我们会惊讶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放手将使我们大有收获。

    爱的力量不断地传递到所有期盼爱的人那里。祈祷者终会得到回应,奇迹终被亲眼见证。爱的给予和收获同时来到。

    这一切会一直持续到小我出现为止,小我想要功劳,想要夺取或者控制正在发生的一切。于是奇迹就停止了,能力的给予和收获都被障碍阻止了。但如果我们能安住在自己的内心,安定在这一瞬间,奇迹就又会继续下去。只要我们绞尽脑汁地去操控每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开始为过去或未来担心,美好就消失了,每件事情都突然之间变得困难重重。

    障碍:企图控制,从中阻挠。

    我们自以为是那个吹奏笛子的人,其实上天才是吹奏着,他正通过我们发出笛音,而每当我们忘记了这一点,笛音就停止了。那是灵魂提醒我们的方式,它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臣服,一切都不会发生。

    如果小我出现,如果我们还企图控制,不要觉得奇怪。如果我们变得自私,企图获得个人酬劳,也不要觉得奇怪。这些事情终将发生,没有人的伤痛是百分之百地治愈了。虽然我们在前进,但内在还是潜伏着残留下来的无价值感。正因为这些残留部分持续浮出水面,才能得到治愈。

    只是为他人服务,并不意味着完成了疗愈的过程。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疗愈过程才更加关键。在努力地给予他人之时,残留下来的不安全感会接踵而至。而我们也不再能够隐藏或填补这种不安全感。

    我们认识到关于爱的每个障碍都一定要被移除,这样才能保证通道畅通。就好比芦苇一定要是中空的,才能用来演奏音乐。

    一旦我们经历过了炽热、无条件的爱,就不再会满足于有条件的爱,也不会想要其他的什么了。我们认识到自己必须克服给爱的力量和表达所造成的障碍,必须先将自己腾空,这样灵性才能通过我们来彰显。

    服务他人让我们有机会深入爱的核心,但是它也对我们有所要求。它要求我们揭示更深层次的伤痛;要求我们臣服,相信神性可以通过我们来彰显;要求我们不再阻挠障碍的清除。

    障碍:依赖自己的天赋。

    和上面描述过的障碍有所不同,还有一种障碍是我们逐渐对发挥天赋的方式依赖起来,并且对其他人接受自己天赋的方式也依赖起来。因为我们误以为天赋属于自己,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而这样是不对的。

    为了得到保护、滋养、发展,并且最后得到极致发挥,天赋被我们委以重托。但天赋并不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东西,我们只是天赋的施与者,而不是天赋的创造者。天赋来自于灵魂,它只不过是通过我们来彰显罢了。

    我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发挥天赋的最佳时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时机来到之前,做好准备工作而已。再者,我们也不知道怎样将天赋给予他人,他人又怎样接收我们的天赋。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坚定地相信这一切都会在合适的时机发生,即便这并不符合自己的期望。

    所有的期望都只是阻挡了给予和接纳的过程而已。期盼导致事与愿违,我们本想在某些方面给予,但却很难给予;我们想要在某些方面收获,结果却很难收获。

    给予和接收的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和信任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明白自己的期望,但是需要忽略他们。不论我们多想控制这个过程,都是行不通的。这个过程不需要控制,它需要臣服。

    所有的天赋都带着一份能量和一个意图。我们要相信这一点,让天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想要既发挥天赋又紧抓着天赋不放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给予天赋自由,这样才能将天赋发挥出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也不可能预测到天赋要做什么。比如某一天我们和一个心如槁灰的人谈了一次话,在多年以后才发现这番话挽救了此人的性命。我们无法评估天赋,这不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只是在没有绳索束缚的前提下,自由地发挥出自己的天赋。

    天赋的价值最终将变得清晰可见,先是在他人眼中,然后可能是为我们自己所见。对于所有可以发挥出的天赋,迟早都会回馈到我们身上。让我们现在就放下自己的期待,相信这个过程吧。这就是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所能保持的最好的态度了。

    耶稣曾告诉我们,通过一棵树的果实能使我们了解这棵树。但是这要等到我们手上有了一颗果实后,才会发生。而当果实成熟,我们就要让它们落下来。

    一些果实将会落到地面上,为来年的丰收变成肥料和种子。而另一些将会滋养那些发现并培育了它们的人。

    我们无法知道谁是那个恰好在果实成熟时到来并享受果实的人,而谁是那个来了后只看到光秃枝杈的人。这都不是由我们来决定的。

    我们以为排在队伍最前面应该会摘到果子的人却在最后出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而当果实最是成熟多汁的时候,那些我们以为注定要饿肚子的人却正好出现并摘取果实。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我们无法预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期待。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无尽地失望。

    事物的发展循环往复,但这种循环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要屏住呼吸等待它的到来了。深吸一口气,就接纳任何到来的事物;呼出一口气,就放手让它离开。在这个世界上接纳和臣服是产生美好事物的动力。我们要遵循这个规律,这样就能避免许多纷扰。

    障碍:企图滋养小我。

    天赋并不会滋养小我。如果我们企图用天赋来滋养小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天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上天赋予我们才能的目的是为他人谋福利,而不是用来为自己谋福利。当然,如果天赋可以为他人造福,最终我们也会受益。但是不要屏住呼吸只是等待。不要为了获得而去给予,因为这根本行不通。

    一定要自己地发挥天赋,否则天赋不会对任何人有所帮助。被绳索束缚着的天赋将永远不会到达接受者那里。结果将事与愿违,它反倒给天赋的授予者当头一棒。

    天赋不会为我们带来任何的个人财富,如果可以,它也会要求很高的代价。要是我们聪明点的话,就不会追求个人名望如影相随,即使名望看起来会随着天赋一起到来。

    无论我们将自己与什么捆绑在一起,最终都将变成沉重的十字架。个人名望最初看上去像是接受他人崇拜的大舞台,迎来许多艳羡和掌声,但是崇拜和掌声将不会持续很久,往往坚持不到我们拖着那沉重的十字架木料爬上山顶就停止了。此时我们便会认识到它实际不是一种崇拜,而是一个十字架;崇拜你的人也不再是“粉丝”,而是敌人。

    我们的天赋不是用来抬高自己,而是用来帮助他人的。如果我们将自己而不是他人作为天赋服务的对象,那么只会将天赋变成加深我们无价值感的一支长矛。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就要从中学到些教训。一些人为了伤痛的治愈,不得不重新鼓足勇气面对伤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教训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需要将努力化成手中的剪枝刀,然后积极地修剪树上的枝叶。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如果我们保持谦卑的态度,与他人共同协作,那么天赋就会毫不费力地得到发挥。而此时,人们也会惊讶于奇迹的发生。

    只有充满智慧的道教大师会观察到土壤被认真地耕耘过,枝叶被仔细地修剪过。他是唯一不会为水果的香甜或者花的芬芳感到惊奇的人。

    当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手上因为长期握着铁耙劳动而长出的老茧,还有被枝条划伤留下的疤痕。他知道这是见证奇迹的代价,他也乐于付出这样的代价。

    我们同样可以认识到这些!我们可以同时赞美丰收并保持谦虚的态度。我们可以满足于自己的劳动过程,而不计较结果。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就再也不会感到失望,伴随我们的不再是灾难和失败,而只有成功。

    版权说明:

    本文节选于《Embracing Our Ture Self》,中译名《宽恕就是爱2:拥抱真我》,作者:Paul Ferrini.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疗愈和转化的三个阶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im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