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要拿死工资的人,早就应该就做好跳槽或辞职的准备

那些要拿死工资的人,早就应该就做好跳槽或辞职的准备

作者: 苏二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2-28 22:51 被阅读0次

    2018年1月8日,唐山市宣布取消全市所有路桥收费站,一位政府人员召集收费站员工做思想工作,谈到要遣散员工时,一位工作人员站出来反对:“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另一位女士说,“我们来的时候都很年轻,我现在36 了,我们把青春都耗在这了,我现在学东西慢了,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说这些的话视频,当时在网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它无情的在拷问着每个上班族,如果有一天,你被裁员或者失业了,你还能拿什么养活自己和家庭?

    你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除了上班之外,没有额外收入的问题?

    这个答案,在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的《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里,或许可以得到启示。

    一、什么是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这个概念,来自西方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

    这里的S曲线几乎可以代指一切事物的发展周期,包括企业发展,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

    在S曲线模型中,事物整体先呈现向上增长,后又逐渐下降的“S”型。底部增长开始的那个点叫做破局点,顶部增长达到极限,开始下降的那个点叫极限点。

    查尔斯·汉迪说:“任何一条增长的S曲线,都会划过抛物线的顶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曲线。此时,时间,资源和动力都足以使新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挣扎的过程。”

    在这段话中,前一条S曲线被称为第一曲线,新的S曲线被称为第二曲线。

    以企业发展来说,第一曲线是指现有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曲线,第二曲线是指企业创新的业务增长曲线。企业业务在第一曲线消失之前,向第二曲线过渡,这是企业长青的秘诀。

    以字节跳动为例,今日头条APP刚开始时,内容呈现还是以图文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视频类内容,逐渐成为主流,字节跳动在今日头条APP内,也已经提前布局,孵化出了好几个视频平台,包括西瓜视频,火山视频等,带动字节跳动的业务进一步增长,内容和平台矩阵进一步拓展,其中抖音的地位,现在已经不言自明了。

    而以个人职业发展为例,一般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工作3-5年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行业沉淀,都会迎来一个职场上升期。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曲线。

    同时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之外,习得更多的技能,或者拓展额外的业务渠道,为自己跳槽,职场转岗,或者做副业做准备,这是在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造第二曲线。

    从这个角度看,对个人来说,即使获得安稳的工作,也不足以安枕无忧,继续提高职场或副业技能,打造工资外的额外收入,为个人的发展提前铺垫第二曲线,是接下来该做的事情。

    这样才能在职场危机到来时,避免像开头中提到的36岁唐山下岗大姐那样,只能被动的接受下岗残酷的结果,而没有其他更好选择。

    二、大自然成长的力量

    作为国内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今日头条APP作为很多APP的孵化工厂,不断孵化出新的APP,而这些APP可以单独下载后,数据都上升很快,比如西瓜视频,懂车帝等等。

    字节跳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跟张一鸣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有关。

    这本书就是北京大学陈阅增老师写的《普通生物学》。

    张一鸣从这本书里了解到,大自然中的物种那么丰富,形态那么多样,但其背后的生长规律却是非常简洁的。

    既然十分复杂的生物都是这样,那企业的发展,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这种发展的自然规律去设计呢?

    这可是支撑物竞天择,大自然成长的力量。

    所以,公司的创新与生物的进化也可以具有完美的同构性。其中公司的管理可同构为遗传,而公司的创新则对应着物种的变异。

    生物中一个物种到一个新物种的变异进化,在企业中可以视为一个业务向新的业务延伸,孵化。但这种业务创新孵化,就像物种进化一样,需要时间,无法速成。

    也就是说,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过渡,并不是突然完成的。

    达尔文在他的《人类由来》一书中,总结了新物种形成的公式:

    变异+选择(自然选择)=新物种。

    以此为基础,李善友老师也提出了企业创新第二曲线的公式:

    创新+选择+隔离=第二曲线

    这里的“隔离”是在企业中可以视为一个“独立小机构”。比如你如果要做某项创新业务,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小团队来开发,不受现有业务的领导和影响。

    阿里巴巴做to B业务时,因为要与ebay竞争,孵化淘宝和支付宝时,就是这样做的。

    字节跳动的很多APP孵化,也与此类似。用技术、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三个部门组成小团队,负责一个新产品,与现有业务的团队切开。当新产品表现的不错时,再进一步开发为APP,组建更大的团队。

    然而创新不是静止的,现在的结果永远是下一次的开始,以眼前为起点,就永远有新的目标,公司就会永远在追逐,在发展,人生亦如此。

    就像书中说的一样:“只要将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会呈现。

    三、上班族如何未雨绸缪?

    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中,李善友讲解第二曲线举例时,主要用的案例是企业。

    那作为同样适用第二曲线的个人成长,应该如何未雨绸缪,避免像唐山下岗的36岁那位大姐一样呢?

    如果我们在上班,那么现有的工作就是第一曲线,要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职场第二曲线。

    1.增加职场岗位变更的更多可能性

    以现有职场技能和资源为基础,继续拓展职场技能和资源,为职场跳槽,或者岗位变更打基础。

    比如一些人是程序员或者运营,不妨学习一些产品知识,以后可以胜任产品经理的岗位。原来是公号图文编辑,不妨学习一些视频剪辑,以后可以跳槽直播运营等等。

    只要不给自己职场设限,不断探索,为自己增加职场技能包,职场才有更多横向和纵向可能性。

    2.发展副业

    这个比较好理解,副业概念已经火了好几年了。利用自己职场上的技能和资源,比如PPT,写作,或者自己掌握的客户群变现,给自己打造工作位的收入。这样即使下岗了,因为有额外收入,也不怕。

    甚至做好了的话,副业超过主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从这个角度说,那些入职就确定拿死工资的人,早就应该就做好跳槽或辞职的准备。

    始终不要忘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多面性。

    你是一个上班族,但你也可能厨艺好,你也可能擅长日常穿搭,你也可能。。。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才华输出平台这么多的现代,一个人身上的多面性,会让一个人具有多个横向尝试转型的可能性。

    每个人都可能同时身兼多重身份,这在现代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谁让你才华多呢?

    第二种情况,如果我们现在因为一些原因还没上班,可以先不用考虑第二曲线了,先找第一曲线,或者直接就根据自身的情况,尝试把未来想做的第二曲线,做成眼前要做的第一曲线,以后再继续创新迭代。

    但是不管上面哪一种情况,都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因为不管是第一曲线,还是第二曲线,在增长开始,破局点都是一个关键点,只要过了破局点就能够产生正循环自增长。所谓的一通百通,也就是这个意思。

    100度前和99度的水,是不一样的,虽然只差1度,却是完全两种情况,开与不开。这个开水的100度就是破局点,突破了就是另一种境界,突不破永远无法更进一步。

    很多人说:“我很努力,为什么不能成功?”,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突破破局点。而且李善友认为,事实上95%的企业和人都没有突破过自己的破局点。

    那如何找到并击自己人生的穿破局点呢?

    在商业领域,李善友认为,绝大多数的战略转折点都伴随着一个影响其产业某个因素的十倍速变化,那企业的破局点也是,任何对于企业发展的单一要素能够带来十倍速的变化,就是破局点。

    所以企业上的这种破局点,一般跟风口或者周期性变化有关,就像雷军说的,风口来了猪也能飞。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视频的风口,都成就了不少企业。

    那作为个人该如何发现破局点呢?书中并没有说,但如同张一鸣从生物学中找到企业发展的道理。

    人生的发展也是如此,根据自己眼前擅长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加一些不同的变异因素,可以是空间,时间或者形式载体上,不断更新尝试,直到摸索出适合自己做的事情。

    我自己现在就待业在家,也是在摸索尝试中,如果按照我读书输出内容的话,可以有下面的选择:

    如果是每一种内容形式,再加上各自包括的平台,已经盈利的方式,能尝试的选择会更多。

    相信每个人找到自己眼前做的事情,也是同样有多种形式选择。

    在这么多选择时,摸索出合适的选择后,继续投入的,就是华为任正非所讲的“饱和攻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单点突破破局点,打开新局面,发现新世界。

    张一鸣曾经:“无法做好选择和判断时,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这样就清楚啦”。

    他选择的时间长度是大自然物种更新的时间长度,换个角度说,这句话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对长期有复利的事情。

    这样才能在个人发展,或者企业发展中,避免因为过度关注眼前利益,而没有在长期发展上做投资,错过了自己第二曲线不断更新,发展的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要拿死工资的人,早就应该就做好跳槽或辞职的准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in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