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礼

作者: 香之道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00:49 被阅读0次

    无香不成礼,香在古代社会可谓美好而尊贵!

    人们对它的喜爱,有着敬而护,简直跟玉有一比。玉器在古代被视为国家神器,具有纯洁美好而高贵的形质,儒家更是认为玉是君子如玉、美德如玉。

    “怜香惜玉”成为非常生动传神的一种美好情感的表达。遗憾的是,香和玉越往后越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

    与恩师合影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祭祀礼等等。而根植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礼节文化,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中国传统礼仪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叩拜宗师

    而香道的礼仪,是古代行香的一种形式,更是文化礼仪内涵之一。

    古代三日一发,五日一沐,用皂角来洗,是为了自己的洁净,也是交往当中,有一种清香,其实为了更加尊重别人。

    在古代,洗涤好衣服后,用丁香,茴香,樟脑等香料,把它们磨成粉,熏香的形式。一方面,衣服会散发芬芳馥郁的气味,也可以对杀虫祛病的功效。

    其实,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动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

    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

    师兄妹合影

    这是古代服装的一种文雅的体现,也表现古人的智慧,对天然香料得到极致运用,对文明风俗礼仪,得到完美的体现。

    古代不仅仅体现熏衣的角度,还有口服香丸,用白芷,藿香,大枣等,磨粉,晾干,配伍等等工艺。含而吞并,使得口香五日,身香十日。徐香妙音,可谓香气逼人。

    这还是香的礼仪,其实古代把香抬高到香道的礼仪,却是一种文化内涵了。

    行香仪轨
    行香仪轨

    香道的礼仪,其实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生活艺术,它是以香为基础,经用香工夫的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的一种文雅生活。

    祭祀庆典,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

    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

    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宋朝欧阳修,曾作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

    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欧阳修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

    可见,香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个人了解的历史,而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和群众的文化需要传承,更多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叩拜祖先
    给师父敬茶
    众弟子与师父合影

    这次去泉州参加了文化师承的典礼,对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尤其深刻!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香文化,是流动的,活态的,像水流一样滚滚向前,川流不息;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不变,更多的对传统的继承。

    香不仅仅是香料气味的切磋和研究,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人生品味的升华,它的意义是在通过行香过程,来表现心灵的境界和内容。所以,品香是一种结合财富与修养的高雅社会文化生活,是对珍贵而美好的生命价值的深入体验!

    匠心魂·中国梦!一一承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香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rz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