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30+,常常感觉到,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他人交流也好、自己思考也好,越来越频繁地与「平衡」二字相遇。
以前做一些性格测试题或者问卷调查之类的,常常会选那些靠近中等的选项,比如同意是5分,不同意是1分,我往往都是选偏3分的那个选项。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自己思想太中庸了。
但随着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遇到的问题、思考过的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仿佛万事万物,都走在追求平衡的道路上。倾向中庸的选项,也许代表一种开放性,觉得两边可能都ok,也可能是本能地在追求平衡。
有哪些事,让我和「平衡」相遇呢?
1
比如,位列女生话题榜首的,减肥。作为过来人,最近和一名也有着相当丰富减肥经验的同事聊起,最终,将key point投向了平衡。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发现,大家刚开始总会被各式各样的减肥方法吸引,各种品牌的代餐,什么粉啊,饮料啊,各种食用的方法、频率,还有各种减肥机构,各种减肥疗程,不一而足。但很多人好像永远在追逐这些花招,却一直没有实现所谓的减肥成功。实际情况往往是,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与众不同」,比如饮食结构一下子改变了,摄入热量特别低,然后明显瘦了一段时间,但一旦恢复原来的生活习惯,又胖回去了,然后换一个方法重新再来一次,但整个模式始终在循环。
仔细思考一下,所谓的减肥成功,其实应该是长期稳定保持在一个体态匀称,体脂率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幅度绝不会很大。所以相应的,我们要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饮食习惯,把握住平衡的尺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沙拉,鸡肉,算计好热量摄入与消耗的量,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今天午饭吃火锅了,吃多了,那我们可以控制晚饭的摄入量;周末家庭聚餐大吃大喝了,那我们可以注意周一、周二的饮食尽量清淡些,晚上出去多跑几圈,等等。这就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时把握住「平衡」的习惯,让自己的体重保持在微小的波动范围内,不要等到突破平衡点,脂肪又堆积如山了,然后再去想办法集中火力「打仗」。
2
另外最近从同事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命题——自我稳定性与突破自我局限性之间的平衡。何解?
我发现,人需要掌握一种平衡,即对自我局限性的突破能力,以及自我的稳定性。两者偏哪一方过多都不好。
自我就像一个系统,甚至一个宇宙,作为自己宇宙的中心,自己很难突破自我的边界,总是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正往外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对未知和陌生的领域,总是心存恐惧,本能地想要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所以能够经常突破自我这个系统的人,就非常厉害,成长得特别快。
因为突破自我一定会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你需要失去一部分安全感,即自我的稳定性。比如,别人都很笃定的时候,你却不那么肯定,有时候给人以不够自信,不够牢靠的感觉,你肯定不希望这样。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不肯定,有时候才是对客观世界,对事实真相,留存一份尊重和敬畏的体现。
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平衡,需要自己不断去把控,既不能稳稳地呆在原地,享受「安稳」,也不能失去重力,失去平衡。
3
还有一个微观的角度,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得到薄世宁老师的课程中,有一期讨论了健康的话题。他说真正的健康,是身处细菌病毒的危险之下,还能够自我保护,保持健康。而这有赖于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体的内共生环境,简单来说,就是要和体内的细菌「搞好关系」,养好细菌非常重要。通过打疫苗,得小病,让免疫细胞「见多识广」,锻炼出八百般「武艺」,从而增强自我保卫能力。所以我们常提倡,小毛小病不用吃药,少吃抗生素,就是为了保护人体内部的微观环境,保护免疫力,不破坏这种平衡。
END
生活和工作中,其实到处都充满着平衡的艺术。平衡也并不是要永远踩在中位线上,走一根直线,才算完美,它就像跳舞,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你才能真正摸索和体会到那个平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