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读书笔记>>>
我觉得爱神正酣畅,
此刻她手里捧着我的心,
臂弯里,
还睡着我轻纱笼罩的情人。
他唤醒她,
她颤抖着驯服地从他手上吃下我燃烧的心。
我望着爱神离开,
满脸泪痕。
读完《沉默的羔羊》的几天后,立马埋头到《汉尼拔》里去了。原本以为这本书是彻彻底底的惊悚骇人的暴力美学类型,想不到,悬疑恐怖里掺杂的血色浪漫,让我颇为心动。
—— Clarice,你曾经想过吗?为什么非利士人不了解你?因为你是参孙的谜语的答案,你是狮子里的蜜。
莱克托·汉尼拔在《红龙》和《沉默的羔羊》里充当了一个不是主角但是永远比之更有存在感的配角后,《汉尼拔》里面终于不负众望成为无可取代的主角地位。这本书故事开始时间是,莱克托博士逃走后的第七年,史达琳被当局弃之不顾,莱克托寄信以表关心,然后,一系列的事情由此展开……
史达琳在这七年内,勇敢正义仍旧是她为人处世的准则,不通人情世故也同样是她的准则,前者与后者的紧密结合使她始终只能是个特工,而无法顺利进入行为科学部。七年前的野牛比尔事件让史达琳一跃成为瞩目之星,遭来同行的嫉妒,而正派作风也使得她过的并不如鱼得水。在最近的一次执行任务中,她因为被人误解不顾婴儿生命开枪打死女性毒贩而招来唾沫和舆论压力,而真相是,史达琳只是为了保命,且完全没有伤害到毒贩的婴儿,甚至用水清洗婴儿身体,害怕患有艾滋病的毒贩母亲的血会使婴儿感染。没有人听她的解释,媒体只为能有夺人眼球的新闻,联邦人员只想史达琳为此背锅,而民众对此也只是看热闹的心态。无人去纠察媒体的无良,联邦的官僚腐败,这些恶意的误解一步步逼着史达琳,逼着她对于自己曾想终身奋斗的事业产生了怀疑和失望。
而这时,七年里一直逍遥法外的莱克托·汉尼拔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当上了馆长,他沉醉于这里,那些散发着中世纪光泽的书籍和画作,是那样的适合他。
可同样的,那个人,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看到她在承受的责难,他终究不落忍,冒险写信鼓励她,这也由此打破了看似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平静。信中的一段文字是,
你是个战士,Clarice,敌人死了,婴儿却安然无恙。你是个战士。
毫无疑问,莱克托博士对于史达琳来说,非常特别,他洞悉了她心底最深埋的秘密,他一边玩耍她也一边帮助她。他有着高雅的品味,不屑于撒谎,厌恶无礼和粗鲁,当然,还有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汉尼拔是个食人恶魔。
自从他的祷告(不要杀死米沙)只部分灵验之后,汉尼拔·莱克托便再也不把神明放在心上。他只觉得自己那区区的捕食行为在上帝的伟业面前苍白无力。从反讽的意义看来,上帝的伟业的确是旷世无匹,上帝的暴戾也是罄竹难书
恶贯满盈的散发着迷人气质的莱克托博士,坚强勇敢的频遭冷遇的史达琳特工,这设定很酷。
在起初,他之于史达琳或许还不是情爱对象,但他们之间的特殊情感,却也带着情人般的隐秘,从《羔羊》里两人指尖的心动接触,就可探寻一二。
虽然是看《羔羊》就已经默默埋葬下的期待,可我确实一点也不敢确定他们会产生感情,毕竟莱克托心思极难琢磨,而且他是个恶魔。高尚的品质和恶贯满盈在他身上完美的结合。也许他只是把史达琳当作一个有点兴趣的女人,无关多少风月,只是有趣。而史达琳呢?正直是它绝对不会抛弃的一部分,遗传自父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莱克托尽管在她心里无人可替代,但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不会让自己接受莱克托的。
而后来,莱克托和史达琳的感情走向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过程,很有意思。
在《汉尼拔》里,莱克托给史达琳的那些信件和画作,都让我有一种在调情的错觉。莱克托显然是不会伤害史达琳的,这一点联邦当局清楚,梅森也清楚,史达琳自然早就感觉出来了的。毕竟早在初次见面后,莱克托就杀死了对史达琳有粗鲁行为的犯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无疑成为了莱克托博士的弱点,梅森正是利用这一点抓住了他,险些让莱克托丧命于此。而是谁救了他呢?是史达琳。
看到书中莱克托给史达琳送生日贺礼,散落在地上的条子上写到:
生日快乐,Clarice。
我心不禁一滞,我感觉如何?我为莱克托的生死而担心,我怕可恨无耻的梅森会折磨死他,我也为这份心意而颤动,他是冒险来为她送礼,也因此第一次被抓,七年前逃出大牢之后。这都是源于对一个女人的迷恋和喜欢。我承认我对于他们俩的感情是喜欢的,期待的,肯定的。所以,当史达琳不顾一切只身前往梅森庄园解救莱克托时,我心情是激动和兴奋。
而最后,两个人逃出来之后,莱克托为史达琳做了催眠和心理治疗,解放了史达琳的内心的恋父情结和对于克伦德勒的仇恨,这些困扰得以治愈。当史达琳和莱克托一起吃下克伦德勒的脑子和让莱克托亲吻她乳房时,我就明白了,史达琳改变了,是一个真正拥有情爱的女人了。我承认,我在看到这一段时,无法压抑住内心的震惊,她居然吃人脑?居然·····我甚至怀疑史达临是不是被控制了,在看了书籍译者前言后,才明白,作者托马斯·哈里斯把心理治疗和催眠作用夸大了,这也解释的通为什么史达琳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成为了莱克托的恋人。
我个人是认为,史达琳还是史达琳,并没有魔怔,她只是被联邦局里的人逼的走投无路,使得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而也唤醒了自己的妇女意识,也接受了莱克托。尽管这种转变看起来来的有些突兀和玄妙,可仔细察看她对于莱克托的感觉,也是情理之中。还有,在书的结尾,史达琳在一年后给好朋友兼室友的马普送去了友谊的戒指,写道:
亲爱的Adailiya,我很好,比好还好。别找我。我爱你。抱歉叫你受了惊。看完烧掉。Starling。
可见,史达琳并不是失忆了,也不是全然抛弃了那个最原本的自己,她仍旧怀着感恩和善良,只是与联邦与司法分道扬镳了。
莱克托和史达琳的结合,敞开了史达琳的心房,也治愈了莱克托对于妹妹米沙的心结,
有时候莱克托博士故意把一个茶杯摔碎在地上,碎片并没有复合,这时他感到满意。他已有好几个月没有梦见米沙了。
他们在一起,是那样不可思议般的契合,那么,抛去所有的道德理论,他们就是天作之合。
这本书,带给我最为心动的就是莱克托和史达琳的爱情,别致,迷幻,血色浪漫。
因为《沉默的羔羊》与《汉尼拔》的时间跨度是七年,所以前一本书里的主要人物在后一本里出现之时,年岁带来的改变不言而喻。
克劳福德的苍老最让我不忍心,英雄迟暮,总是悲凉的吧。
还记得《羔羊》里冷静沉着的他,笔挺的统一制服也穿的俊朗凛然,永远不会惊慌失措。克劳福德这位受人敬仰的联邦处长是正义的代表人物,可也正是因为他不阿谀奉承,所以尽管能力出色却不能当上局长。所幸,克劳福德对于权势并不在乎,也对官僚嗤之以鼻。同时,他还是一个非常专情的人,面对史达琳没有起任何不轨的心思,努力的去培养着史达琳成为一名出色的联邦人员。对于生病的妻子,悉心照顾着,妻子死后,也未曾放下过。从《羔羊》里的神采奕奕到《汉尼拔》的落寞消沉,这位出色的特工,已然在局里耗尽了最好的自己,安然的离开了。
无力改变顽固不化的联邦脏污,唯有保持自身的廉洁正直,也算是对职业生涯和生命追求的告慰。
约翰·布里格姆的意外死亡在故事开篇就已写明,想起这位曾经向史达琳隐晦示爱的特工,觉得甚是惋惜。
布里格姆曾经向她温和地提出过一种要求,她没有同意,然后他问她他俩是否能成为朋友,他是认真的,她表示同意,她也是认真的。
史达琳之所以没有接受布里格姆,就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是像尊敬和迷恋父亲一般的对待他的,她觉得自己是在乱伦,是不耻的,不能接受的。史达琳对于他的死是非常难过的。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感受。
梅森·韦尔热是《汉尼拔》里绝对的招人厌恶的大反派,他强奸了自己的亲妹妹,猥亵儿童,性虐待····即使他被莱克托割下了脸,算是个受害者,但他自己本身就并非善类。如果说莱克托的恶来自于他爱好吃人,并且已然发展成了像普通人基本的主食习惯,那么梅森的恶就是无比低俗和使人唾弃的。所以,尽管食人魔莱克托·汉尼拔是十恶不赦的,但他自身另外存在的高贵的品质和迷人的魅力,已经是对于这个人设的“洗白”。况且,品质与魅力不是伪装的,而是自然的原有的,显然,“洗白”异常成功。反观梅森,实在觉得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人们对于精致高贵的东西,有着天然的迷恋和喜欢,而对于丑恶低端,也有着共识般的反感。
克伦德勒是官僚主义和欲望贪婪的代表,他常年来对史达琳洒毒汁和使用各种阴暗的小技俩,以此满足可笑的报复心理和嫉妒。为了得到金钱地位,出卖了联邦职员的底线,卖情报给梅森,陷害史达琳逼莱克托现身。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他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汉尼拔》比之《沉默的羔羊》,悬疑色彩的确显得更为薄弱一些,加上电影改编也差距太大,使得这本书以悬疑惊悚来标榜出售,销量方面占下风也是情理之中的了。可作为以莱克托·汉尼拔为主角的续集之作,没有以恶心暴力的血腥场面博取眼球,也没有草率收尾,而是加入了更多的心理分析和人物上的交流,虽然带有荒诞和玄妙,可也达到了相当好的气氛。作者哈里斯的用心可见一斑。
《羔羊》里莱克托和史达琳暗涌般的情愫使我心痒痒的,而在《汉尼拔》里得到了完美的后续观感,很满意,这种不寻常的结合也是深得我心。
现在,趁着他们在大阳台上跳舞,我们赶快走吧——聪明的巴尼已离开了城市,我们必须学他的样。他们俩无论谁发现了,我们都会有致命的危险。
我们只能知道那么多而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