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的思考欲罢不能的历史课
——读《中国史纲50讲》
王桂香
前几天还在津津有味地重温《文学文本解读学》,偶然间发现了之前收藏的一个不能外传的内部资料,就是《中国史纲50讲》的电子书,读了几页就有脑洞大开的感觉,于是果断打印出来,一页页读下去。
一共50讲,目前读到第20讲。
它原本是“得到”APP里的一门课程,主讲者是施展。之前对这个老师了解不多,买过他的一本书《破茧》还没有看,以为是一位教授社会学的教授,百度之后才发现他有多牛: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破茧》。他在得到开设的《中国史纲》和《国际政治学》已经有超过25万人加入学习,广受好评。
1
因为才读了三分之一,我无法系统地介绍全部内容,从网上找来一些文字,介绍其课程亮点::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从商周之变讲到现代中国,这门课用极高的效率,帮你打通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②通过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草原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体系,施展老师重构了讲授中国历史的方法。即使你对中国历史非常熟悉,听他讲课你依然会觉得耳目一新。
③学完这门课,你会理解施展老师一个非常独特的治学方法:历史学才是真正的未来学。学透中国历史,懂得中国的超大规模性意味着什么,能够精准地把握今日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④施展的学术背景非常有趣,工科出身、精研历史、在外交学院、教授国际政治。这样的一个人给你讲中国历史,你猜会有多好玩。
⑤施展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学者,所以他讲课,既能带你领略航拍式的大视野,也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一个历史瞬间惊心动魄的细节。同学们公认的是:这门课,过瘾。
⑥这门课特别适合连续听、反复听、学会了讲给别人听。因为你既有学习的收获,也有听故事的爽感,还有给别人分享的快乐。
2
在课程开头的答疑部分,施展老师回答了一个问题:学习文史哲有什么用?
施展老师引用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一本名为《火星上的人类学家》的书里,介绍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遇到的病例,一岁左右就失明,到五十来岁的时候,医生通过手术让他恢复了事例,但是他能“看到”,却无法“看见”,就是说他无法只通过眼睛来辨认东西,还要用手触摸才“看见”。施展老师由此总结说,世界并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我们以为自己是直接在看世界。实际上,我们永远是在通过大脑中一些预置的蓝图在看世界。进入到大脑当中的,甭管是视觉信号,还是触觉或者听觉信号,都只不过是咱们经常比喻的那种砖头而已。如果没有那些预置的蓝图,它们根本就无法呈现出任何意义,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它们。而这些预置的蓝图,你如果不反思一下,甚至根本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那么,这些预置的蓝图,又是从哪来的呢?预置蓝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比如大脑里整合视觉信号或者触觉信号的能力,只要是正常人类,在这个方面都有同样的预置蓝图。动物也同样有这种预置蓝图,比如大马哈鱼总是要洄游,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洄游,但就是要这么做,这就是它的头脑里被预置的蓝图。另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预置蓝图,比如咱们现在都以瘦为美,但是唐朝的时候就是以胖为美。今天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汤加,那里的人也是以胖为美,到那一看,遍地都是大胖子。那到底瘦美还是胖美呢?根本就没有客观的答案,那都是取决于你的文化。
如果你还是固执地认为,肯定是瘦比胖美,那只不过是因为你在坚持自己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而已。
但是,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会有什么问题呢?你一定会陷入到某种偏见当中,无法自拔。这会让你对于世界的理解遭遇到各种遮蔽,没法去理解更广大的世界。你见识得再多,也什么用都没有,就像那个复明的盲人一样,所有进入你大脑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混乱,你能看到,但什么也看不见。
你所属的文化,就是随着你的成长,通过教育、通过与身边人的互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而逐渐被预置在你头脑中的一种蓝图。人要成长,肯定要先接受这样一种预置的文化蓝图,才能开始获得对于世界的理解。但是,随着你继续长大,这个预置蓝图却会开始构成你进一步理解世界的障碍,因为它会让你无法理解其他的东西。人要继续长大,而继续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你有能力不断地调整、重画自己头脑中的文化蓝图,从而让自己对于世界能够获得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那么,到哪里去学习重画蓝图的技术呢?那就得先问问这些蓝图是哪里来的。答案很简单,各种不同的蓝图,以及画蓝图的技术,正是存在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这些学科,以及各种经典著作当中。
现在你应该知道文学、历史、哲学以及社会学的实践性意义在哪里了。它们不仅仅是给你提供“诗和远方”所带来的那种纯粹的心灵愉悦,它们同样能让你摆脱文化上的睁眼瞎状态。它们看似无用,实际上真正有大用。
无论是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学习文史哲都是有用的,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存在意义的认识,这些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跟。人终其一生,不都是回答门卫问的三个问题吗?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而文史哲书籍的阅读,就是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给予趋向更加合理的阐释。
3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多阅读文史哲书籍,因为学科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教师得是一名杂家,得是一名思考者,才能用自己的思考推动学生的思考,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施展老师不断抛出问题,让人思考,他则站在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发现各种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尤其令我惊叹的是,他提出地理和气候对历史发展来说虽不是决定因素,但绝对是约束因素,而且是最大的约束条件。比如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内地就很起作用,人民公社时期,很多人开始偷懒,农业生产效率就很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工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一理论用在伊犁牧场,就出现了负面效应,造成草场退化。其根源在于游牧经济和农业境界、工业境界,它们的经济类型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最有效率的产权单位是不一样的。
我虽然只是在读电子书,但好像是在听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思维的拓展,视角的变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好的课堂应该是提出好问题的课堂,一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的课堂,一个能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带给人认知挑战的课堂。
有点遗憾的地方是,课堂受制于时间,感觉施展老师并没有充分展开。期待施展老师能把这门课程扩充成书。
读到第100页,忽然有一种惶恐:我好怕我的理解不够深,好怕读完就忘了差不多了,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还没有形成真概念。
所以就决定,继续利用简书,每天梳理一点。
最后,呼应一下题目中的感慨:这是让人的思考欲罢不能的历史课,的确能发展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