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了近一个月,终于读完了,虽然这一个月我并不是只读了这一本书,但当朋友问我在读什么书的时候,我总会告诉她们读的是这一本。那就说明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这个月最值得读的书还是这一本。
在读的时候我常开玩笑说,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窥探下如何让自己不痛苦,但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想要不痛苦那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应该是教会我们怎么与痛苦相处。
书中开头引用了罗伯特.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中的一段话:人这一生,没有哪种状态是令人满意的。无论什么年纪都是如此,小的时候,仿佛在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之下,只有无尽的服从;长大了,就得工作,为生活操碎了心… …等老了,骨头酸痛,内脏绞痛,身体抽搐,成了丧宴的常客,听觉迟钝,视觉模糊,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声音嘶哑,老得不认识镜中的自己,对于别人和自己都是一种负担,人到古稀,就像《圣经》中大卫所说的那样:“无所不悲”。他们不是活着,只是苟延残喘。
很喜欢这段话讲人的一生用一种悲观的基调做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没有说悲伤和痛苦,可是它们却从每个字里冒出了,将人活生生的淹没。
作者从痛苦的无意义说起,说到前当社会的人们是如何避免痛苦的:我们总是玩手机,我们很难独自面对存在,生活无比悲哀,光是活着就够惨了,在我们各种计划和项目的表面下,是永远的虚空,自己知道那一切都是徒劳的,而自己是孤独的。于是当下是多么让人痛苦,为了免于受苦,我们不去思考当下,将其推到看不见的地方。
从边沁到尼采,从爱比克泰德到孔子,作者用一堂又一堂的哲学课,从不通的角度来分析痛苦,其实不难看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痛苦一直和人类相生相伴,古人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但我们仍无法避免痛苦,也许当今科技如此发达,医药、科学也许能有机会让人类免于痛苦,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舍弃了痛苦,我们是否能生活的更好更开心?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了否定的答案,毫无痛苦的生活不会让我们过的更快乐,人类想要过的事有意义的生活,而要想有意义必定需要奋斗,伴随奋斗的必然有痛苦、失败和磨难。
尼采有一句最著名的话:“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使我更强大!”这句话中必定不能与痛苦分离,否则怎样才会获得强大。
看了这本书后并不会因为发现痛苦无法消除的真相而悲伤,反而充满了力量,因为自己终于可以诚实而坦然的拥抱痛苦了,让痛苦从无意义变得有意义,当我们学会直面痛苦时,我门也就有了解决痛苦的前提,让痛苦成为创造意义的土壤,学会接受生活中所有的痛苦,不管做什么都活在当下,建立重要的深度关系,品尝是为的滋味,享受因为的美妙,对社会的人和事更加宽容,让工作充满乐趣,选择能为生活添加生气的休闲活动,努力去追求卓越的人生,因为追求幸福时不一定能得到幸福,但我们追求卓越时,却往往更可能得到幸福。
结束语:我们认识到了痛苦的本质后,消除了要避免痛苦的想法后,我们能更真实的活着,拥有更多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