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语文启蒙课很重要
记者:程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的?
程惠萍:作为语文教师,我始终觉得孩子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在第一节语文课就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孩子的语文启蒙教师责任重大。
现在的语文教师基本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所以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常常被加入许多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比如认识校园,认识同学,制定规矩,等等,我觉得这样做会忽略语文教师的职责。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在与学生们第一次见面时,就必须认清自己语文教师的身份,一定要精心准备,在见面初就让学生从你的身上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感受到母语课程的魅力!
我曾经尝试借用《老外学汉字》的故事,给一年级新生上过这样一节“开学第一课”:
有一个外国人想学汉语,但是又觉得汉字太难学,于是他给一位中国朋友发了一封e-mail,想请中国朋友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他中国汉字值得学习。这位中国朋友想了想,就在e-mail里回复他说:我现在给你发过去两个汉字,一个表示伤心的“哭”字,一个表示开心的“笑”字,请你认真看看,如果你能分辨出来哪个是“哭”,哪个是“笑”,你就明白为什么该学习汉语了!
这时,我一边讲故事,也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哭”和“笑”,然后让那些已经认识这两个字的学生先不要出声,让那些不认识这两个字的学生来分辨。结果,原先不认识这两个字的学生都能准确地指认出来,我故作惊讶地问:“你又没学过,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得意地说:“老师你看,那个‘笑’字嘴角弯弯的,就好像一个人在微笑;那个‘哭’字就好像人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在那里伤心地哭呢!”学生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们:“那个老外也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发现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于是下定决心学习中国汉字。而我们将要学习的语文就是由一个个神奇的汉字组成的,让我们再接着猜一些字谜……”
于是“人在树下休息——休”“三加一不等于二——王”“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个个字谜由我和学生们不停地说着猜着。大家兴致勃勃,尤其是一个学生居然还讲了“男”“女”的来历:古时候男人是在田里出力干活的人,“男”字就是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力”;女人是盘腿在床上做活的人,所以“女”看起来就像是人盘腿坐在床上。
当学生们在猜字谜、解汉字活动中,兴致勃勃地感受着汉字乐趣时,其实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特点,这节语文课已经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为完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这样的第一节语文课由于故事的巧妙引用,既满足了一年级新生强烈的好奇心,又为学生学习汉字打下了基础,以至于当下课铃响了,他们仍不愿走出教室,还在追问:“老师,什么时候再上语文课呢?”
我想,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在结束时,都能让学生提出“下一节语文课什么时候上”的问题,那还用发愁学生们的语文学不好吗?
做优秀语文教师的三个秘诀
记者:听您这么说,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那么,一名语文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修炼自己的内功呢?能分享一下您的修炼秘诀吗?
程惠萍:秘诀谈不上,但是,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三个“一”的基本功,就是“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笔好字”。
先来说“一副好口才”。一名语文教师的讲话本身对学生们就是一种熏陶,你对语言的那种驾驭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无限向往,他们就会知道:“原来我学好语文,就会像我的老师那样出口成章,把话说得那么动听。”所以,一副好口才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
再来说“一手好文章”。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因为每个语文教师除了会说之外,一定需要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人们说,教书10年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好教师,但是,善于反思一定会成长为一名好教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勤于反思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记录自己经历的教师,因为他在记录的同时会融入自己的思考。我这里所说的好文章,不是单纯记录某个事件的文章,好文章一定是能从事件当中反思自己成与败的、能给今后教育教学以铺垫和启迪的文章。
最后再说“一笔好字”。我想“一笔好字”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师来说是无需多言的。可以说,汉字的书写在当今社会中是存在危机的,这种社会现象更揭示了语文教师写一笔好字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这里说的好字,首先是指规范的汉字,教师在黑板上写的一笔一画,完全影响着学生的写字规范。
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根
思考是语文教师的魂
记者:您说的这三个“一”我非常赞同,具体还应怎样做呢?
程惠萍:上面所说的这三个“一”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好口才还是好文章,一定得“自己肚子里有货”。如果你“肚里没货”,就难以分享,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内涵。这里我所强调的读书,不单纯限于纸质阅读,还包括媒介阅读和大量的生活阅读。
纸质阅读很好理解。媒介阅读是指平时看到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开办的很多内容很好的栏目。比如说王利芬主持的“赢在中国”,再比如说“最强大脑”等这些电视栏目,都是非常好的媒体阅读栏目,它们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修养身心,提升内涵。生活阅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行路”阅读,这一点也无需多言。
所以说,做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首先成为一名读书人。可以说,读书是语文教师的根,思考是语文教师的魂。有了根,有了魂,语文教师才可以作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去谈如何修炼那三个“一”的基本功。总而言之,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术业有专攻”的前提。
让公开课去“演”存“真”
记者:既然您提到了“术业有专攻”,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理解为展示教师的“术业”是否学有所成的专业平台?
程惠萍:当然可以这样理解。能否上好公开课,是检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名师的公开课,还承担着引领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任,所以,上好每一堂公开课无论对一线教师还是对名师、导师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记者:但是,如今不少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存在很多“演”的成分,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程惠萍:你说的“演”的问题的确存在。我也曾呼吁“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语文教师一定要“贴着地面行走”。至于老师们为什么要“演”?我个人感觉,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明白公开课为谁而上。其实,公开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引领一线教师成长,它所提供的更多是一种示范,甚至是一种可供研究的课例。正因如此,公开课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真实,没有真实的课堂,公开课就会失去其意义。但是,现在的确有很多年轻教师,并不明白上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他们承担了公开课的任务后,可能是迫于压力,会在前期操练成熟后再“演”给大家看,以致公开课失去引领的作用,成为表演的舞台。
二是有炫耀的嫌疑。我们不能否认,现在一些教师,甚至是一些名师,将公开课当作了炫耀自己阅历之丰富、读书之丰厚的舞台。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将简单的内容经过一番旁征博引后讲得“云山雾罩”,让一线教师可望而不可即,不仅无法效仿,甚至整堂课都没有搞明白其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教学结果如何检测等方面了。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让公开课去“演”存“真”,让日常的每一堂课都上得像公开课?让每一堂公开课都上得与平时一样呢?
程惠萍: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中要始终有学生,要牢记公开课的对象依然是学生。我们说,公开课的示范作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每一节课都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学习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来不得半点虚假。假如我们的每一堂公开课都是在“演”课,那么学生从小接受的就会是一种虚假的信息,我们就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一颗颗“虚假”的种子,无法想象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将会有怎样可怕的影响!
还有一点能够检验公开课是否真实,那就是看你的公开课能否被“复制”。说实话,我从出道到现在,所上的每节公开课的教案,都是别的老师拿去就可以用的,“复制”起来一点都不复杂,这就是我所说的公开课一定要“接地气”“贴着地面行走”的含义。
在这里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幸福,为了帮助人们去学会生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我们的教学如果始终不能脱离讲课文的内容,始终在内容上纠缠不清,走不出课文的牢笼,那教学的目的就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最终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因此,名师的示范课必须在摆脱语文课的低层次讲授方面,给广大教师以引领,让一线教师看到方向,明白路径,让每一堂公开课真正成为我们迈向语文学习终极目标的一个又一个台阶。我想,这才是名师公开课的价值所在!
只要不去演,课就不会砸
记者:听说您前段时间挑战了一堂前人从未讲过的课?能简要介绍一下这是一堂什么课吗?
程惠萍:2014年暑假时,“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我是受邀在大会上讲课的三位教师之一。其实我有很多“拿手”的“成品课”,但这次我决定挑战一节全国还没有人去研究的综合性学习课,课的主题叫“遨游汉字王国”。这是一节“没人蹚过水”的课,从素材的选用,到内容的选定,再到学习方法的确定,完全由自己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自己琢磨。
我当时的想法是,在这样一个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云集的大会上,应该拿出一种还没有人涉及过的课型,让大家一起来研究。我没有考虑这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只是想通过这样一节课,让我自身有所成长,同时引起专家们的思考。
所以,那节课上,我的确没有讲出自己的风格。但是,同行们说,这节课开创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的先河,让大家都看到了还有这样一种课型,大家也都开始思考这种课应该怎么上,如何使这样的课具有可操作性。
记者:那这节课算是成功了,还是讲“砸”了?
程惠萍:上完课后,我特别期待点评,但由于是首创,所以,大家都没法对这节课作出点评,使它成了一节等待研究的课。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是要看这40分钟的课堂之内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成长。这种成长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精神层面的成长,一是语文学习层面的成长。我那节课是从汉字的规范性、汉字书写的美观等方面给了学生切实的指导,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满满的。
这节课上我还穿插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内容,让学生们现场了解了当今社会汉字书写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最令人感动的是,学生们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用电脑打出来的文字是冷冰冰的,只有书写出来的汉字才是有情感、有温度的。
所以,咱们再回到刚才关于“演”课的话题,如果每一节课你想到的都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你给予学生的都是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挖掘,自己去收获,一句话,只要你不刻意去“演”,那么,你的课就永远不会“砸”!
记者:尽管如此,您为什么愿意冒着不成功的风险,抛弃原本已经驾轻就熟的“成品课”,那么执着地要去挑战一个未知的领域呢?
程惠萍: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自己毕竟是一名特级教师,而特级教师可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它更多的是一种担当。锦上添花的事要做,更多的还是要做雪中送炭的事。作为名师和特级教师,我有义务去尝试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领域,也有义务担当起“开疆拓土”的重任。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困难,但是我愿意做那个点燃一片新领域、开启一种新思路的“前人”,让更多优秀教师可以站在我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就像我当初曾站在众多前辈的肩膀上那样!
从“术”的层面走向“道”的境界
记者:话题进行到这里,我有一种想窥探您的内心的欲望。请您讲讲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成长为语文教研员,再到教研室主任、语文教学专家,您的教育情怀都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程惠萍:说实话,在我还是普通教师的那段时间里,我的每一节公开课都包含有“演”的成分。那个时候,我从来不敢用别的学生去上课,即使是用外班的学生上课,我也一定要提前见学生,把公开课要讲的难点提前渗透渗透,先练一练,先“演一演”。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而没有看重学生。
改变出现在2002年,那一年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以后,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应邀到全国各地去讲课,于是,当我站在异地的讲台上时才发现,不用提前去铺垫,自己也能讲好课了。从那以后,我的课堂再也没有了“演”的成分。
尽管如此,我的课堂关注的还是自己,总想着怎么讲才是别人没讲过的,怎么讲才能讲出别人讲不出的效果,才能让大家称赞我的讲课技术有多高。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仍然沉浸在对“术”的追求上。
等到评上了特级教师,自己一天天成长起来之后,我才觉得,一个语文教师真正的成长应该是“道”的成长,就是你得修炼自己的内心,你应该把自己更多地隐藏在幕后,更多地让学生绽放光彩。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后退后退再后退,让学生闪光闪光再闪光!
从“演”课到彰显自己,再到彰显学生,我的内心就是这样一路成长着走来。到现在,我完全可以接受任何有瑕疵的课,完全不惧怕创新中的失败,那都是因为我的内心有了对“道”的追求。
记者:您所说的“道”该如何理解?
程惠萍:我现在每上一堂课,都会重复问一句:“今天还有哪位同学没有回答问题?请举手示意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向全体学生传达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要让所有学生相信,在程老师的课堂上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要让每一个孩子在40分钟内都经历学习的过程,尤其要让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感受到在我的课堂上很幸福。
2014年5月,我去山西运城明远小学讲课,当时许多老师都反对校长选择四年级七班让我上课。我不明就里地走上了讲台,不到10分钟就明白了老师们反对的理由。因为,有一名被称为“刀枪不入”的学生,真的对我的所有要求都无动于衷。于是,我借听写生字的时机,将他请到了黑板前,他一个字都不会写,我就握着他的手同他一起写。
那天我一共上了两节课,这名学生从刚开始的一动不动,到后来在书本上又是标,又是画,又是记,再到回答问题,最后下课时还送给我一个“最佳妈妈证”,并问我:“程老师,你还给不给我们上第三节课?”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学困生,并非是有多大问题的学生,而往往是被老师放弃了的孩子。
所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外,更要注重对“道”的修炼。所谓“道”其实就是爱:爱这份职业,爱所有的孩子。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他其实给不了孩子一生成长所需要的知识,他所能给予孩子的就是爱,那份能点燃每一个孩子心灯的爱,那份能唤醒每一个孩子踏上成长道路的爱,那份能在孩子迷惘郁闷时给予适当引导的爱……我相信,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都能成为名师,都能成为教育领域真正的弘“道”之人!
渴望做一条“水陆两栖”的“鱼”
记者:谈了这么多,能说说您当语文教师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和遗憾吗?
程惠萍:说实话,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当了近30年老师,最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在一起,我和学生就像鱼和水一样。我在给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上成长,然后看着他们在与我的共同成长中一个个出色地从我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每当我的学生将他们结婚、升职、获奖等消息第一时间与我分享时,我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我的学生心里永远有我;每当我的徒弟们在一堂堂公开课上表现出色,获奖的级别从区到市,从市到省,再到全国,更多的青年教师从我这里走向广阔的天地时,我就会像当年我获奖那样兴奋,因为我的教育思想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因为更多的青年教师也踏上了追求“道”的路途。
但是,收获的同时,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名气越来越大,离学生却越来越远,那种感觉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般揪心,这实在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一个教育家一定是那种既能在教科研领域引领专业成长,又能在课堂上“挥斥方遒”的人。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教研员,如果脱离了课堂,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条“水陆两栖”的“鱼”。
因此,我一直有个梦想:建一所基地校,让自己能时不时地回到课堂上,汲取力量,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语文课堂,享受成长的快乐,享受将教科研成果转化成课堂营养后的喜悦,享受有幸作为一名中国语文教师得以在母语海洋中徜徉的那份无上荣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