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可以吗?”

“可以吗?”

作者: 云随心动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15:10 被阅读0次

    曾经我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大多习惯的用“好不好?”“行吗?”

    联想到生活中,我用这两句跟家人表达我的意愿被拒绝时,我心中有一些失落与不舒服的感觉,我练习一致性沟通时,意识到,我常用的这两句里面隐含着太多的期待,期待得不到满足,心中便会有了失落,随即便有了负面情绪。

    “可以吗?”这三个字里面有征求;有商量;有尊重;也有拒绝,我想在生活中试一下,“好不好?”和“可以吗?”的区别在哪里。

    大概从四月十号左右吧,到现在快两个月的时间了,在生活中,我对于自己向他人表达每一个意愿时,由“好不好”都改成了“可以吗?”

    比如:
    ①闺女,你帮妈妈把阳台的衣服收一下,可以吗?闺女回答:“可以。”
    ②闺女,你写完作业,陪弟弟玩一会儿,可以吗?闺女回答“不可以,我写完作业,我要看会课外书。
    (听到闺女的拒绝,心里没有舒服,只是感受到,闺女可以为自己做主,她有拒绝的权利)
    我说:“好吧,你看书吧,我收拾我完,我陪你弟弟玩。”
    ③儿子,你玩完玩具后,自己收起来可以吗?儿子回答:“没问题!”
    (孩子小,玩完了,一般就忘记了,我一般在玩完的时候,用同样话语再提醒一遍。孩子都会把玩具收好,放回原处。)
    ④我:“老公,你在家陪孩子玩,我想出去会,可以吗?
    老公:“没问题,你就放心出去吧。”
    我:“老公,我在外面忙完就回来,你不要一遍又一遍的给我打电话,可以吗?”
    老公:“可以滴。”
    (出去和朋友小聚,老公没有打电话催,感觉甚好,以前出去,老公一般半个小时打一个电话,很烦的。)

    上面的几个例子只是我生活中的一点小片段,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一直在用这种模式对家人说话。

    在用“可以吗”的过程中,由于惯性,我会不自觉说出“好不好?”但我马上会纠正过来,但就在这一秒的转换之中,我察觉到两种情绪,说“好不好”的时候,有种渴望被满足的感觉,我马上转换为“可以吗?的时候”整个人就变得轻松很多,真的就能够意识到我提出的要求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管对方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不能替他人做决定。这样我没有了期待,对方的拒绝或者接受自然也不会引发自己的一些情绪。

    从上面我举的小例子,我想到大家也看到了,我提出要求时,大家的反应,很轻松,甚至会很愉快,他们感受了一种尊重,当他们拒绝时,他们没有压力,他们无需背负什么,他们尊重了自己的感受,做真实的自己。

    回想以前的模式,我对他们说“好不好?”的时候,我已经把期待加进去了,能量是个很神奇的东西,说不清,但对方却能够感觉的到,对方回答时便会有了负担,有时候心不甘情不愿闷闷回答一声“嗯”,但这声“嗯”里面包含了一些东西,就是自己不情愿,却又不想让你失望,这个过程他们背负了你的期望。

    而对我而言,当他们拒绝时,有时我很难客观看待这个事实,更无法尊重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的期望没有满足,我脑海会出现臆断,评判,心底的一个角落,会认为对方不在乎你,对方不理解自己,甚至都会怀疑对方不爱自己,当脑海中出现了这些评判的时候,你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对自己产生深深的怀疑,感觉自己在这个家里没有价值……,就这样,会不自觉陷入了情绪的深渊之中。当然这些情绪在内心的感觉是很微妙的,也是不易察觉的,但你用心感受时,你会听到内心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句话说的好:“事情本身伤害不了你,伤害你的往往是你念头与想法。”我们往往过于执着于自己感受之中,我想这也是我们烦恼的一种来源吧。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觉察我们每一种情绪,我们都会找到它的根源,很多情绪是很微妙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的来感受,通过表象,探寻它究竟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觉察自己,是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

    有些道理,即便我不能够确定对与错,我想它肯定有它出现或存在的价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我会默默的去做,去感受,润物细无声,我想生活它会慢慢的把答案呈现到我们面前。

    快两个月了,我发现我不到两岁半的儿子和12岁的女儿跟我的沟通时,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几个小场景

    情景一
    前天,我切了一些西瓜放在盘里,告诉孩子们,吃完饭才可以吃西瓜,儿子快吃完的时候,拿了一块西瓜,过来对我说:“妈妈,我想吃块西瓜可以吗?”我说,现在还不可以,妈妈看到你还没有吃完饭,吃完饭才可以吃西瓜。
    儿子没有吭声,把西瓜放回去,继续吃饭,他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了,他又过来问我:“妈妈,瑞瑞已经吃饱了,我想吃西瓜可以吗?”我回答:“可以。”
    儿子很愉悦的去享受他的西瓜了。
    情景二:
    前几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儿子对我说:“妈妈,我可以看会电视吗?”我回答说:“不可以”,早上刚刚起床,看电视会伤害眼睛的,你先玩会积木,“可以吗?”儿子很爽快的回答“可以”,就去玩积木了。(以前拒绝孩子时,孩子有时候会哭闹,现在面对我的“不可以”他已经从哭闹转换成了接受。)
    情景三
    就是刚刚发生的,我想写一下我的感受,儿子过来对我说:“妈妈,不要看手机可以吗?”我说:“儿子,妈妈在手机上要写一点东西,我写完就会放下手机,我领他出去指着墙上的钟说,长针指到六,就可以了,你自己玩,不要打扰妈妈,可以吗?”儿子回答“可以呀”,自己就去客厅玩了,还真的没有过来打扰我。
    (这个环节我感受到了儿子在尊重我的感受)
    情景四
    女儿对我说:“妈妈,我写完作业了,我的房间也收拾了,我可以看会儿电视吗?我说“当然可以了。”

    就这样,我只是把“好不好”改成了“可以吗?”孩子在与我沟通时,我感觉到了孩子学会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我想以后他们与人相处时,会学会彼此顾念,懂得换位思考。我想这些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希望希望看到的。

    孩子的变化,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我同时也明白了真正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以教育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而是我们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状态吧。

    把自己做好,一切便好!

    可以吗?”原来真的可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以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ey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