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我的读书分享
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作者: 李想想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21:43 被阅读13次

    曾经看到过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婚姻法对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保护并不够,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鼓吹劝说女性,结婚是头等大事,婚后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下面有很多人的回复就是说有人愿打有人愿挨,也有人说鼓吹这些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我从罗兰·罗勒的《亲密关系》里看到了另一种答案。

    《亲密关系》里提到了一个理论,是讨论美国社会60年代以前跟60年代以后对女性的要求变化的。这个理论说,社会对女性的不同要求跟适婚男女比例有关。适婚的男性比女性多的多的时候,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会着重于保持女性的贞洁上;适婚女性比男性多的时候,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加侧重于女性的开放和独立。

    这种区别的出发点在于,我们的社会归根结底目前还是由男性主导的。在男性比女性多的时候,对于男性而言,找到一个伴侣已经不容易,所以要尽力保持住这段关系。为此实行的手段就有,推荐女性呆在家里,不要出去跟其他男性接触;社会对女性的名声和贞洁看得非常重要,这样也减少了女性跟不同男性交往的可能性,保护了男性。

    而在男性比女性少的社会,社会风气就会变化。这个时候,社会会支持女性出门工作,来弥补男性劳动力的不足;社会会支持女性的解放,赞同离婚的做法,其实也是满足了男性跟不同女性交往的愿望。而在这个时候,社会风气就不会那么保守,女性越开放,男性得到多个伴侣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男性跟女性比例持平的时候,社会风气就又会发生变化了。男性会不希望女性那么开放,但是也不希望那么保守,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就会处于前两者之间。

    这个理论是根据美国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适婚男女比例的变化跟社会风气的变化提出的。开始的时候男多女少,所以社会对贞洁看的特别重要;世界大战之后,女多男少,40年代的人长大到60年代适婚,美国在60年代就爆发了女权主义思潮,及至欧洲大陆,全部都在谈女性解放运动;60年代结婚的这群人生了孩子,这个时候男女比例又趋于平衡,所以到了80年代美国的风气又开始逐渐转向保守。反观中国,好像男性比例一直都比女性高,所以一直对贞洁都比较看重。就算80年代改革开放,受到外国开放风气的影响,传统保守主义却从来没有失去阵地。

    中国也经历了二战和内战,1949年中国人口只有5.4亿,平均寿命35岁。政府鼓励生育,所以到70年,男女比例就比较持平了。这个时候社会宣传的就是女性也要独立自主,出去工作,政府也包分配工作,毛主席更是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一直到80年代,这个风气都是社会的主流。到80年开始计划生育,情况就又开始变化了。计划生育出生的这一代,男女比例失衡的厉害。到了80年90年出生的人适婚的年龄也就是2000年至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跟对80年代的适婚女性的要求相差就已经非常大了。女性不再被要求独立自主,社会上更是一致宣传“嫁人才是硬道理”,“读得好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阻碍女性进步的言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适婚男女比例的理论也可以解释中国的某些社会现象。

    从这个理论展开,我们也可以解释女权运动在中国为何不受欢迎。欧美的女权运动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近代的话是从60年代开始形成思潮运动的。而这个时期也是欧美适婚女性比男性多得多的时候。在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适婚女性的数量从来没有大规模的超过适婚男性。所以社会主导者男性,也许会给女性一点自由,像在80年代时鼓励女性工作啦,外出抛头露面啦;但是绝对不会允许女性真正的解放。这里说的并不是阴谋论,并不是全中国的男性一起开了会,讨论了这个问题然后决定不要让女性思想解放,也不是有哪个特定的男人想过不能让女性太解放这个问题,而是一种集体式的决策。社会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但是如果这种给女性自由或者不给女性自由的思想符合大部分男性的要求,作为社会的主导者,他们便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传播这种思想,从而达到控制社会舆论的作用。而女性整体作为弱势群体,便会受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经常性的被压迫,然后不加思考地反过来捍卫这种不公平的社会要求,压迫其他女性。

    看清楚了社会对女性要求不同的原因之后,我想作为女性,我们就能更加独立地来思考这个问题:现有的社会要求符合我自己的利益吗,我是想做一个迎合社会要求的人,还是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这些事情,我想对于女性该如何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注自身的女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j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