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拆书、讲书忽然间成了过江之鲫。究其原因,很多作者书写得太厚也不够通俗,也有的作者为了定价高一些,无奈把书写得要足够厚,导致书不容易读。拆书、讲书便有了市场。
笔者早早意识到这是个怪圈。因为拆书、讲书者通常并不是作者本人,本身未必能通过拆书掌握书的精髓,遗漏甚至曲解作者本意情况均难免发生。关键是还有不少作者仅仅为了把书写厚费尽心思耗费精力搞了很多狗尾续貂的厚内容,眼前是为了提高定价,却降低了书本身的价值,这样的书太贵难读,其实也限制了书的传播,完全是背道而驰,这种事不可能长久。
笔者一直思考,如何突破拆书怪圈?
今天2020年11月29日下午14时许,笔者在洛阳王府井商场卫生间突然萌发一个灵感:爆文活书可终结拆书怪圈。
考虑到多数作者很难写出爆文或畅销书,或者自己讲不出书的精彩。而短短6年时间发展到4000万读书会员的樊登读书团队却成功把多部滞销书变成了畅销书。据攀登老师透露,他通常是在高铁或飞机上利用半天时间就能读完一本书,据此就能画出思维导图,提炼出书的精华讲给听书会员。其实还有比这种方法更高效率更好效果的读书提炼方法,那就是樊登老师改为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或语音视频交流,花费同样的时间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太多研究一辈子已经有了真知灼见却无法写出书稿把成果推向社会的专家学者,帮助那些因为写作不力的学者也能出成果。(学者如老子,樊登如尹喜,若不是尹喜帮忙,估计老子带着《道德经》思想不知所终。时代限制尹喜一生只帮助一个老子成功太可惜。)
建议樊登老师尝试如此流程讲书或直接开展“作者光临”。这哪里是活书?莫急,这是刚刚开始,樊登读书app可设计更加方便的作者与读者的课后互动环节,把阅读推向深入,调动听书的共鸣者与作者在讲书稿爆文基础上充实补充干货,其实就是众创这本书,经过几轮操作形成的书稿理应比作者个人苦思冥想效果要好,之后组织正式出版或就让书稿待在网上,持续修改完善,待作者读者等所有参与众创者多数满意再正式出版。即便是正式出版也要保留网络版,并设置好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通道以便于随时修订改版。
这样的书岂不是活书?
美好人生工程发起人、创新保障机制建议者李美志2020年11月29日下午16:39于洛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