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里看到一些网友批判另一些网友,说他们宣传霍建华的时候,总把颜值拿出来说话,这样会影响路人对霍建华实力的重视,从而影响霍建华未来发展云云……
关于颜值和实力的问题,好像从有了“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在戏曲而言,是“看戏”还是“听戏”,其实未必不是隐含着颜值与实力的争论吧。其实,这二者本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呈相辅相成之态。
“颜值”这东西往大了说,于中国审美和表演传统而言还是很重要的。好的容颜,通常会被视为美好与正派,就像“才子佳人”戏里的小生们一定要“俊扮”,或是戏曲脸谱中忠臣良将的面相都有固定的颜色;反之,丑行总是要加倍丑化,比如丑婆子往往还要在脸上加一个痦子,小丑的鼻子上要涂个白块。总的来说,在舞台上,“颜值”其实就决定了人物的设定,后来,这种情况被归纳为“脸谱化”这个词。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脸谱化”心理依然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不信你可以去街上问问,大抵小老百姓们能够接受的好人形象,还是高颜值的多。
但颜值是否一定和实力冲突呢?答案当然是NO!颜值,说到底,只是一个开路的工具,你是否能够走得更远,其实还是靠实力。所谓范例,抛开我还不甚熟悉的霍建华,回到我了解程度比较高的王君安身上来说,可能更容易说得清。
我在分析“王君安现象”的文章里曾经写过——在这个信息量近乎于爆炸的时代,视觉冲击力往往会比语言或是其他推广方式都更为行之有效,于是我们就毫无防备地在屏幕或平面广告中遭到各种帅哥美女的“轰炸”,以至于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那么戏曲呢?虽然对于老戏迷来说,戏曲的“角儿”是有别于影视歌明星,毕竟除了“看脸”以外还有上文说到的各种内因,但对于从未进过戏曲剧场的人来说,“角儿”的“颜值”实在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新观众来看戏,除了看故事,演员让人“眼前一亮”的扮相对人视觉上造成的冲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自我宣传手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古人云:“食色性也”,人天然都会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不管怎么样,白猫黑猫,抓老鼠就是好猫,先把人“骗”进剧场才是实在,所以,用姣好而时尚的扮相去吸引观众进入剧场,就成了戏曲挖掘新观众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也是当下各类“青春版”戏曲推广得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王君安出众的舞台形象和儒雅的台风,使她拥有了成为“角儿”的先天条件,而不少“君迷”最初也确实是先被她舞台上的高“颜值”所征服,然后才逐步深入去了解剧目、剧种和流派的。
然而,王君安之所以能够形成“现象”,并不是只靠“颜值”,她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作为尹派弟子,王君安在继承尹派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将戏曲声乐意义上的“美声”与尹派唱腔的形式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含蓄圆润纯净、高音明亮刚劲、低音深沉委婉的尹派唱腔特色。尤其是在尹派特点鲜明的小腔运用上,做到腔随字出、自然质朴。像尹派中大量耐人寻味的起腔、落调同样也体现出王君安良好的小腔功底。
可见,正是因为“颜值”与实力并存,才最终能够形成“王君安现象”。所以,现在可以转过头来谈谈霍建华咯。
我从不否认,我就是被霍建华的“颜值”给圈进来的,我身边的霍迷朋友也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可见,霍建华在“颜值圈路人粉”这一点上,跟王君安是有一致性的。因此,“颜值”于他们而言,无论如何没有必要避而不谈,因为这是“祖师爷赏饭”。当下的社会中,无论是工作党还是学生党,大都活得很累,一天的疲劳后,若是能在电脑屏幕或是电视画面中看到高颜值的画面,无疑会成为沉闷生活中的的一缕清风,能够大大地缓解压力和苦闷。因此,鉴于当下视觉冲击力比其他方式都有效的情况,在对路人的宣传时,“颜值”不但不能避而不谈,反而应该成为宣传内容的主导!
至于实力呢?你放心,当你成功把路人圈进来以后,人家自然会深入去看实力,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以色侍人能几时”,要长久地留住人,其实还是靠实力。然而,“实力”是最不适合宣传的,因为这东西必须“眼见为实”。若是路人没有看过你的作品,而你却过多地跟路人强调实力,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很浮夸。不要跟我说谁谁谁从不用颜值去做卖点,那是因为作为前辈,人家的作品普及度着实高,大部分人早已从人家的作品中知晓其实力了,当然不需要再用“颜值”做卖点。而霍建华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别人作为标杆,来规定宣传的重心。
总之呢,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话,就是想说,要想成为角儿,成为现象,成为艺术家,当然需要实力,但是,同样需要“颜值”。“颜值”是祖师爷的赏赐,又何须将在宣传中放弃这份恩赏?颜值圈路人,实力留粉丝,这似乎才是最为正常的进阶路径,无论是王君安,亦或是霍建华,皆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