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是求美的

历史是求美的

作者: 浅酌低吟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08:28 被阅读0次

    由求真、求善,我們自然會再問:歷史是不是也求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這倒不是因真、善、美三者自身的關聯,不可割裂,如康德的第三判斷所說。而是因為真、善、美的價值,皆立足於人自身之性情:人要成長,自當求真、求善、求美。歷史既然是人成長的紀錄,其中當然也有求美的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依康德,美的判斷不是對對象的判斷,因此並無真假問題;也不是人自己的行為問題,因此亦無善惡可說。它在內容上無所決定,不過需要感性活動作基礎,把感性與料直接提供到主體上去,而主體覺得美,則是因為此一經驗合乎主體的目的性原則,也就是自由原則。自然與自由統一(由上帝保證),所以美云云。康德把美說得迂迴曲析,那是因為他作繭自縛。若依中國道家,便很簡單:順自然就美、美在自然。所以莊子說至樂:「至樂無樂」,就是要超越出一切人間主觀相對的苦樂。這如何可能?關鍵便要突破一切人間主觀的局限,甚至超越生死。《莊子》〈至樂篇〉有一個故事:說莊子回到楚國,途中看到一具骷髏,很奇怪它為什麼會死?難道做了些什麼不應該做的事嗎?夜半,莊子夢到那具骷髏跟他說:「今天你跟我說的話,好像蠻有道理。其實就是因為你還活著,所以才有這些憂慮,死了就沒有了。你想知道人死後會怎樣嗎?」莊子說:「想啊。」於是骷髏說:「人死了,無須擔心有國君來管他,也不用擔心去管別人;沒有四季的變化,大可以以天地為春秋,天地多久,我也多久。這種快樂,就是南面王也不能超過啊!

    依康德,美的判斷不是對對象的判斷,因此並無真假問題。(WikipediaCommons)可惜,這種快樂不在人間,而且反照出人間的悲苦。它只能存在於我們的思辯理性,成為生命存在的一個向度。不能在人間實現,總是一個遺憾;用它來講歷史,便講不了。它只能撫慰人間的傷痕,而寄以深沉的感喟。這當然也是一種美,但不屬於歷史。歷史是人間的,要紀錄人間的奮鬥;儘管滿身傷痕,但人沒有放棄。這種精神不美嗎?我認為這就是美。因為它把人的性情發揮出來,人的力量、人的創造,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所以伽達默爾說:歷史和藝術一樣,都是表達我們的一種特殊的真理經驗,真與美在這裏得到統一。我想這一點很重要,美不能簡單化,把它局限於感性、形相、距離、直覺,也不是把目的性原則與感性統一。美是一個體會的過程,此中應有深淺多層次可說:從對對象的感受開始,而通於不同的層次,即有不同的美可說。如通於音聲、通於形色、通於香臭等,即有音聲之美、形色之美、感覺之美。由此再通於形式,通於法度、通於理念,便可以構成以理性為基礎的美感經驗。西方美學波瀾壯闊,理論非常多,我想原因亦在此。從理性出發,所追求的是普遍與永恒,如莊子一樣,最後遠離人間。但善惡心哪能遠離人間?它的起點必須落在具體事物上,從感覺或感受上超升。這中間需要一種深入對象、開拓對象,與創造境界的能力。這能力不攝屬邏輯(理性)、不攝屬認知(理性),但又具有超越性,不能停於感覺,所以只能是我內心中的一種情,我稱之為「性情」。《易.繫辭》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說的正是此理,指的正是我們生命中自然擁有的能力:由通於對象而成就一種境,我認為這就是「美」。因此美可通於真,美可通於善,美就是一種綜合和創造。《樂記》云:「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又云:「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所著重正是主體的一種與物相應、相合,並開拓、超升的創造能力。美之難言、美之豐富、正是因為其中有實有虛,亦和人自身之成長有關。要深入檢討,我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是求美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su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