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会议寒暄中,我听到了一句非常动人的夸赞,他说,和您接触没有感觉到距离,看不到您表现出来那种甲方姿态,总是一种很谦逊的学习状态,而这让我很希望能和您深入交流。
我知道,在这样动人的夸赞背后,依然是一种隐含的赞美。但如果这是发自真诚的赞美,真诚的表达出来并渴望被听到,是一件多美好的互动,我欣然接受。
同样,在我每次主动和人交换名片后,也非常渴望下下次的见面,也能如此真诚的向对方表达出同样的赞美。
我懂每一次交际后,最终能留下来的真诚互动。同样,我希望对方也懂。我想,懂的人,也如此期待。
在我们交换信息背后,都是平台或者身份所塑造的角色。我所说出来的话,对听者来说,并不代表我个人,代表的是我所在的平台形象。那个愿意穿透平台,看到个人原本角色的人,是需要信任基础的。这样的信任,往往需要通过时间沉淀的。没有时间的打磨,人和人之间的逢场作戏,是一种本能的保护。
为什么要采取保护模式呢?保护的是什么呢?
保护的应该是我们的脆弱、无助、渺小、自卑等等,这类随时伴随的负面形象,在台前的模样,和台下的阴影之间的落差。
并不是很多人,敢于很真实的展现自我的,事实上,什么时候才是真实的自己呢?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
一次出差在外,我委婉拒绝一次隆重宴请后,给当地的老同学打电话,想和他聊聊天。熬过城市的晚高峰的拥堵后,我们随意穿过一个小胡同,找了一个路边摊。几平米的小平房,在外面摆上很多小桌子。同样随意找了一个桌子,点上几盘肉串,几盘蔬菜。老同学不喝酒,我也完全不介意一个人喝上一瓶。我说,这才是我真实的自己。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不嫌弃的和我坐路边摊,这就是一种福气。
这个路边摊仿佛就有一种场景魔力,我们聊着这些年的遭遇和境遇,都是最真实的状态。所有的恭维或者吹嘘,都会表现得更像一种讽刺,大家便自然很知趣的不要夸张。然而,这样的讽刺场景,在一些类似场合却经常上演。而老同学就是一面镜子,他提醒着自己,找到自己的真实状态才是一种福气。
因为居住地和工作地不在同一城市,双城生活节奏,经常要赶高铁回家。赶上高峰期,高铁票总是抢不到。为了抢上,干脆省去晚餐,到高铁站的便利店买份速食兑付一下。有时候下班匆忙,赶的急,干脆就把速食带进候车厅,抓紧抢票后,还能吃上一点。
候车厅里是没有餐椅的,就把背包仍在一旁,席地而坐,匆匆自顾的打扫完速食。如此看上去狼狈的状态的人,可曾想几个小时前,正在某个会议室,和一众人正在谈论某个千万级项目或者某个未来战略前景。当下的真实落差,倘若不忍接受,那同样也是不自知。
两地的生活节奏,是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人口政策造就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只是其中一员。在会议室里谈项目谈战略,是个人工作努力所必然要去做的事情。即便个人再如何努力奋斗,短时间也是赶不上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不均衡现实。如果要生活的相对体面,均衡起来,就需要点时间来积累了。
这两种都是最真实的自己,没有落差,反倒得心安理得,这才是接受了自己的真实。
回到开头说到的寒暄场景。在每个和你交换名片后,相当部分人都仅仅在那一刻有过了交集,99%的人都会和你相忘江湖。一次偶然的信息交换,看似匆忙的来不及看到对方的真实。只留下一个代号,一个xx公司的头衔。殊不知,陌生人的一秒钟,是容易被看穿的。
譬如说,很多人把自己的头衔,当成了自己真实的姿态。于是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麻木,冷漠,甚至傲慢。殊不知,这匆忙间非常短暂的交集,对面的人已经看到了你一秒钟的真实,这和平台无关,和头衔无关,只与你本人有关。因为,那一瞬间,你没法代表公司代表平台,除非你就是这家公司创始人,而且得是唯一创始人。
台前的这种形象,是台下形象有意无意的包装映射,但是不是每次都能包装的很好。为了不穿帮,最理想的策略就是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觉知到前后一致性的妙处后,打心里感觉到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了,和你寒暄一秒钟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有人说,这种状态,就是前后的分寸感。我更想说,这种状态还是真实最好。在哪里都得真实点,再好的分寸,都有失衡的时候。而真实,就是真实。
嗯,最后就说一句,别装。
-end-
作者:曹涛,互联网追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