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曾提出过“适者生存”的法则,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岁月,优胜劣汰,更适应不断变化后的自然环境和日渐完善的人类社会制度的生物最终活了下来,这是一个淘汰与再生的过程。而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叫渴望性悲哀的生活,但因某些因素而不得不低头,最终成为一个随大流的平凡人中的一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传统观念的日渐淡薄是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文明再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失去,传统观念中男男女女的矜持与保守似乎不再适用当代社会,男欢女爱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并且总有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一边扮演着正人君子,窈窕淑女的角色,一边又把感情玩弄于鼓掌之中,标榜着真、善、美,却因自己的不坚定,没有保持本心,最终迎来悲哀的年纪,当没得选择的时候,心中再装着怎样的美好幻想,悲哀是唯一的结局,葬送的年华终需要人来买单。我们失去的不是最好的,但在一定时间内肯定值得我们抱头痛哭,值得怀念的纯真年代。
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关于一个女孩,虽然高考分数不是很高,但怀着对北京大都市的向往,只身前往北京求学,大学四年过得潇潇洒洒,与周围女孩子玩成一片,但未经考验的美好生活宛如镜花水月。很快便毕业季将临,差异逐渐显现,周围的女孩子要不家里给安排了工作,要不备考公务员家里也能托关系,诸如此等等。此时她前所未有的恐慌,不知道该往何处行去,草草考研不尽人意,家里要求备考公务员努力半年也未曾上岸,考虑回家工作拿着可怜的薪水满不甘心。朋友都在北京,生活了四年的地方不舍离去,大城市的繁华让人如此迷恋,为了那至高、神圣的追求,挣扎在北京大都市,追求她多年、至始至终深爱着她的男生毅然拒绝,只因北京有她未完成的梦想,而他似乎也并没有达到心里要求。
时光荏苒,已近奔三年头,家里的压力再也顶不住,奔波了几年的北京,望着那熟悉的静谧的小巷,望着那陪伴自己的蜗居,望着那一身身光鲜的衣服,能带走的是那酸甜苦辣的回忆,有美好的幸福瞬间,有夜晚寒窗留下的眼泪。而更多的,带不走的是不舍,终究还是留在这了,回想起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似乎都那么遥远。
此时,一个身影浮现在眼前,哦!那是几年前深爱自己的男孩啊,刚刚毕业一无所有却那么毅然决然地把自己仅有的积蓄付出给自己,一瞬间,她哭了,原来我也如此幸福过,可是,窗前的花已然变了,房东也换了一个又一个,当年感受到得温暖连余温也感受不到了。此刻,她着急的打开他的对话框,却不知说什么了,翻看朋友圈,哦,他过的很好,一种漠然的情绪涌上心头,错了吗?没错,有多渴望或许就有多悲哀吧!
归家后,面对着父母安排的相亲,茫然而又无助,花样年华就到此为止了吗?可是还没有玩够,岁月催人老,有时女孩会照着镜子试图抚平不知何时增加的鱼尾纹,久而久之,相亲也累了,似乎对每个男生都提不起兴趣,有优秀有相貌平平,似乎条件都那么好,但却无法让他心动。
她想要的是什么呢?大城市的高富帅?甜甜的爱情?衣服、化妆品、包包?可是她不年轻了啊。渴望性悲哀是最好的归宿了吧!从此,低下高傲的头,收起目空一切的眼神,将往事埋葬,择一良偶,粗茶淡饭,生儿育女,奔波生计,共话桑麻,或许这不叫悲哀,毕竟曾经青春过,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