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我萌生了要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不太记得了,约摸在初一。那个时候我自己一个人住在父亲工地附近的木屋里,印象中大部分是木结构的,四面屋顶透光的那种,门也是木门。虽然简陋,但那时看来就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家,那是一个我印象中从爷爷村子里出来和父母一起长期居住的家。
在那之前,我只能暑假的时候才可以从村里来到爸妈打工的工棚里玩耍,除此之外我都是和爷爷奶奶、弟弟们一起在村里生活上学。小学五年级之后,我在这个木屋的家里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和父母一起,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我来到陌生的城镇,就读陌生的小学,心里很是忐忑和敏感,城镇里的学校和村里的不一样,班里的同学都比较富裕,反正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我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和言行也很敏感。我感觉到他们很可能看不起从偏远农村出来的我,仿佛他们都在嘲笑我或者心里排斥我。我的成绩在村里的时候就一直是不及格的多,贪玩,逃课,还掩耳盗铃地修改分数,然后总是被爷爷教训,然后到下一个学期,我又故伎重演。来到了新环境,我自觉成绩差,而且是班里倒数的。可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起,我再也不能忍受自己如此的差劲,不想再被人看不起了,于是每次中午放学,晚上放学,我都很努力地、争分夺秒地学习。在五年期一次期中考试,我排名中间,首次体会到了努力可以带来好结果的喜悦,于是我更加努力,在没有任何爸妈监督的情况下,我发奋图强,终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拿到了第一名。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突飞猛进很吃惊。而我获得了借读生的借读费减免,心里感觉到为父母争了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一直奋斗到初中、高中,几乎都是班级、年级的零列前茅。任何排名在我之前的,我都暗中发奋,争取超越他们,所以初中我几乎是年级第一,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很多关心,是同学们的学习委员,一直享受借读费减免。
初一开始,父母在市区起了房子,后来他们都搬过去住了,由于我继续在原来的初中读书,父母没有马上把我带到市区,让我一个人继续住在木房子里,每天自己上学、一日三餐自己做来吃。我那时候学习上虽然一帆风顺,回到木屋里也是争分夺秒地挑灯奋战。其实那时候内心很孤苦,想念父母,想念兄弟姐妹,没有了玩伴,回到家没人可以一起说话。心里有很多感觉、念头、困惑,如潮水般涌来,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这样几年后回头来看看,就可以看到自己一路是怎么过来的,也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内心里的想法。但由于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复习功课上,一直也没有付诸行动,可能觉得花时间来写心理路程是件奢侈的事,也许是自己懒不想动笔头。虽然高中大学阶段有断断续续写写日记,但那都不算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叙事和抒发一下情感,没有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
近日,我看了《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位心理学家写的。他的笔触真实和诚恳,描述了他的心理患者的诊疗过程。里面有他的心理学理论工具,和对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我一边读,一边对照自己的心理情况,也试图寻找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因为我渴望成长、渴望获得心理上的安宁,了解自己一路走过来的哪些坑坑洼洼背后的潜意识问题。我需要深度思考自己的方方面面遇到困扰也一直了解的自己,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和生活上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