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奕含的事件在网络上刷屏以后,我就感觉怪怪的。我一般对这种时事热点不感兴趣,但关于这件事情我想说点什么。
“性暴力”、“未成年人的性教育”等话题在别人文章中已经谈得够多了,我这篇不谈这个。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部小说我没有看,我也不打算看。所以我也不谈这个。
我只想谈谈她在自杀前8天接受采访时的这段视频,里面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不辩驳一下就不舒服。
文学辜负了她?
她在采访的结尾说,“文学辜负了她”。这个言论有点奇怪,文学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怎么就辜负了她?
原来她的逻辑是这样的:她被一个国文老师强暴了,那个国文老师在她看来文学修养很深,而且他还能借助各种文学理论来美化自己的强暴行为,于是她就觉得自己“被文学辜负了”。
用她自己在采访中的话说,“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情话是‘言有所衷且思无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中国五千年的语境和传统?”
显然,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可以看出,她发出这样的诘问,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隐含命题——一个相信文学的人,应该是一个好人。
但这个命题是大有问题的。
学问就仅仅是一门学问,为什么相信它的人就必须是一个好人呢?相信科学的不一定是好人,相信哲学的也不一定是好人,甚至相信伦理学的也不一定是好人。为什么相信文学的就应该是好人呢?
给一门学问赋予过多的教化作用是错误的。如果文学的作用是可以强制性地把相信它的人变成好人,我可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因为这基本就是在强奸人的自由意志。
既然这个命题有问题,那她的这个诘问也只是无理取闹,而所谓的“文学辜负了她”自然也不成立。
鸡蛋是好的,生鸡蛋的母鸡也必须是好的?
林奕含在采访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信仰文学的人,但我觉得她其实并不信仰文学,她信仰的是文学家。
钱钟书说,你喜欢吃鸡蛋就够了,不必关心下蛋的母鸡。但林奕含显然不能认同这一点,她不但关心文学家,而且觉得文学家都应该是道德上的伟人。
采访中她提到一点,她说,奈波尔写出那么好的作品,而他居然还打老婆?她觉得这让她非常难以相信。
我只能说她对文学家的信仰是很不理性的。一个人在文学方面有才能,不代表他在道德方面就没有瑕疵。这两件事一码归一码。
其实,她对文学家的这种不合理的期望就像现在的小女生们追星,因为自己的偶像在某方面有优点就觉得他各方面都好,这不过是行为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在作祟,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
艺术是巧言令色的么?
她在采访中一直纠结于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是巧言令色的吗?
这个问题中的“巧言令色”有点定义不清,我试着理解一下她这个问题是什么含义。
她谈到胡兰成,她说胡兰成会想出各种精致的理论来给自己的行为辩解,这是种巧言令色的行为。由此推广,她看到艺术上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似乎相反的观点竟然可以同时成立,于是她感到很不可思议,因此质疑“艺术是否是巧言令色的”。
但是,在我看来,相反观点同时成立,这不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如果已经明确了一方是对的,另一方是错的,那这里就没有艺术存在的空间了。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正义和爱情哪个更重要?”这里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答案,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艺术家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自由发挥。如果某一天规定了“正义就是比爱情重要”,那这个问题就不用作了,还是换下一个问题吧。
林奕含的问题在于,她觉得艺术应该给她一个确定的、简单的答案,但这种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也不是艺术应该给出的。艺术是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给予人们不同的思考的。
如果她想要一个明晰的答案,那她应该去研究科学。
至此,我就把她在采访中提到的几个问题评论完了。总之,她个人的悲剧,不应该赖在文学或艺术头上。
当然,她人已经死了,人们对死者总是分外宽容——尤其是刚死的人。但有些错误的观点还是必须厘清,因为这些观点有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