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好朋友吃饭,聊起来他们家的情况,发现我这朋友包容性特别好,生活中对别人的感觉特别包容,除去教育孩子和专业本身,跟家里人相处的时候,不是很在乎谁的“对错”,相处的特别融洽。
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自己则是一个特别喜欢辩论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太容易“较真”,工作中还好,因为大家目标一致,就是为了赢得客户,辩论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方式。但生活中却就大有不同了,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甲乙关系,也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生活,难免大家就会观点不一致。
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学什么...这些事情都容易产生分歧,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认知,如果你要去较劲,那么就会出现冲突。
显然,朋友在这方面处理的就好的多。
毕竟,家庭不同于企业,企业有目标,有组织流程,也有奖惩和淘汰规则,而家庭确是不同,没有目标制度和流程,并且也没有人员流动性的机制,或者说流动性本身是一种耻辱。
显然家庭是需要每个人自觉协同进化的,而这每个人并不是逼迫的,更是彼此适配的过程,我们不能总是等着别人先行,更应该自己先做出改变,这改变本身就是“协同进化”的践行过程。
“协同进化”不是一句空话,而真是让家庭总体幸福度提升的一种机制。
面对人员属性不变,事情不变的前提,我们要提升幸福度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学会适配家庭这个环境,来展开自我迭代,碰到自己不认同的事物时,如何进化找到更大的共识,碰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时,如何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而不能按照公司的角色进行强制决策,毕竟我们要的不是绝对的“对错”,而是共识的“生存幸福感”。
“幸福感”可能是家庭里追求的统一共识,每个人都不会反对,但什么是正确的“幸福”,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也就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幸福获得路径不同,显然朋友的包容能力很重要,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可以优先满足对方的“正确”。
就比如,我们吃饭,做面条好吃,还是做米饭好吃,也许我认为的“好吃”是面条,别人认为的好吃是米饭,这所谓的好真有标准吗,显然没有。
那这个时候真需要争论吗,也没有必要。从个体进化的角度上讲:如果自己吃什么自己都可以,那就没有必要去辩论这么多了,显然朋友多包容就是这个意思。
如此,所谓的家庭的幸福和包容,其实就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我们用包容去获得幸福,去做好个体协同进化。
我们说幸福家庭,过日子就是在一起去获得幸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在交易彼此的“好”,“好”并不是自己眼中的“对”,更是让对方认同结果的方式方法。
家里一片和谐,充满尊重和快乐,其实就是最大的生存幸福,这甚至无关于物质财富的多少,更是来自于生活的交互温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过程中所谓的方法的好坏,对错已然没有意义。
生活幸福的准则就一条线,让家庭成员认为你是在对他她好,就是最大的“家庭政治正确”,而包容显然就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包容就是别人感性的时候,你要理性妥协,包容就是别人的观点,即便跟个体冲突也要过的尊重(威胁生存健康的除外),同样在合适的时刻,你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回馈。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