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I AM

作者: Y_bc45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6:44 被阅读0次

      人的一生其实穷极不过是认识自我罢了,只是,我们这一生真的有认识过自己吗?

      法国著名学者拉康提出“镜像理论”,他分析人从出生后就开始进行一个对自我的建构。首先婴儿是通过镜子去认识自我,他照镜子的时候看到了镜子里的一个图像,他认为这一图像是‘我’。但镜子里的它不是这个儿童,它只是一个图像,但是,其他人会给予这个孩子一个准确的认知,镜子里的它就是你。于是。婴儿对“自我”的构建便是那个镜子里的认知。而当你成长后自我的构建还是一面镜子,只不过,这个镜子变成了你确立自我更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这就是“他人眼光”中的你。成长后的自我构建却是通过他人来进行的,父母眼中的你需要听话,需要乖巧,于是你变成了他们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你需要好好学习,成绩优秀,不违反纪律,于是你变成了好学生;老板眼光中的你需要上进,需要你为公司付出,拼搏,还需要你完全服从他们,于是你变得察言观色;还有你的朋友,你的亲戚,你周围的同学,同事,你都在乎别人的眼光,于是慢慢的变成了他们眼光下的“我”,完成了自我的构建,只是,这个自我真的是自我吗?

      你可以说你处在叛逆时期,你可以反叛父母的要求,你可以不听老师的劝导,你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但当你迈入社会后,你就逐渐按照着他人的眼光来塑造自我,你可以伪装变成别人眼中中的“我”,可在长期的伪装中你必然失去自我,因为面具带上去,戴久了,便融入了骨血,取之,面目全非且痛,不取,相安无事,谁会花那个代价呢?可怕的是,恰恰因为大多数人要我们成为的“我”是按照正确的标准,我们找不到理由不去成为他们眼中的人,也是我们一个人抵抗不了一群人。他们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在你心里你也承认是正确的,于是,你就在他们眼中塑造了他们的“自我”,这是一个没有反抗的“自我”塑造;但当你不想成为别人眼光中的他们时,你会进行反抗,但你最后会发现一个人还是抵挡不了一群人,于是,你放弃了,还是变成了他人眼光中的“自我”;还有一种人是最自由,最肆意的,他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确切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一步一脚印,不顾他人的眼光越走越远,背离大众,成为人上之人。但这种人肯定极少数,加之社会是一个群居的,必然不可能完全不受他人的眼光的影响,只是多少问题,所以拉康指出,“自我”的完成是不可能完成的。

      就拿《延禧攻略》里面的富察皇后来举例,她最后从城墙上跳下去自杀了,为什么?难道只是因为她又痛失去爱子?难道是因为尔晴的背叛使她痛不欲生?难道是因为帝王无情,得不到夫君全部的爱妄?孩子失去了还可以有下一个,失去孩子的痛苦随着时间可以走出来;更不可能因为尔晴的背叛而想不开,她怎么可能为了仇人去斯;自古帝王皆风流,纵观以往的帝后,皇帝对富察皇后应该是深情至极了,她不至于如此小肚鸡肠。我们来看一下她临死前最后的独白:“我这一生,犯了无数的错。生在富察家,天性不爱拘束,偏偏嫁入皇室,成为大清皇后,此为一错。成了六宫典范,从了体统规矩,依旧留恋过去,大梦不醒,此为一错。失去真正的自己,做了牵线木偶,却贪恋儿女情长,寄望得到皇上的爱,此为一错。生下永琏永縂,却根本无力保全,以至痛失爱子,实在枉为人母,此为一错。天家本就无情,被森严的礼教束缚,却妄想君王有情,却不知人心险峻,天道残忍!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背叛,一步错,步步错啊!”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她再也受不了“自我”的存在了,这个“自我”根本不是她所要的,他人强加给她的压力她再也受不了了。作为富察家的长女,必定要为家族谋利益,争荣誉,求取家族的复兴强大;作为大清皇后,天性爱自由却被皇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成为六宫典范,从了体统规矩,从此安分守己,一言一行皆谨慎;她在那所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失去了自己,却有按照他人的眼光塑造了“自我”,富察皇后知道那不是自己,但是她挣脱不开,一步一步真的变成了“自我”。太后,皇上,家族强加给她的眼光变成了现在这个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大清皇后-富察容音。只是,她不想要那么多强加的束缚,天性不拘爱自由,但是她的身份却使她不得不这样做,她之前无法挣脱开这些壁垒。于是在最后一堆事情都繁杂的堆积在她身上无法理清解决加上种种之前难以挣脱开的束缚仍然围绕使她窒息的时候,她便选择了自杀。因为这是唯一一种方法使她不作为大清皇后,不作为富察家的长女。

      从心理上指出我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一个自我的构建,我们再来看看外表,我们真的知道自己长的 怎么样吗?也许你很理所当然的说,当然知道,镜子里的我,相机里的我,照片里的我,还有身份证里的我,我当然知道我自己长的怎么样。真的吗?心理学家罗伯特先生曾表示:“你觉得自己很好看”这种想法,其实是镜子里的自己让你产生这种感觉。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自动修脑补,对镜子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修缮,比如把脸部左右不对称的地方进行修饰,左右眼大小不一致进行改善,选择性的忽略我们脸上有瑕疵的地方,使自己看起来更完美。所以,镜子呈现的并不是真实长相,比真实长相大概要好看30%。30%是什么概念?没人知道,那你现在还知道自己长的是什么样的吗?加之,你有发现,就算你照镜子,你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丑,但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自己很好看,只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也会随心情变化,兴趣愉悦镜子里的你也就好看,性情不开心,自己怎么看自己都不顺眼,因此,你就算同一个发型,因为心情原因,给自己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平面的镜子隐藏了太多细节,而细节却也决定了你的脸。你就这样看,觉得自己还不错,你再凑近看,你会发现自己的大毛孔,自己鼻子上的许多黑头,拿着镜子换个角度,又发现许多闭口,小痘痘已经自己那凹凸不平的脸,这些都是自己无法通过自己单纯照镜子时发现的。但是,这些却能很直观给别人感受,别人看得见你的皮肤状态很不好,看得见你布满鼻子的黑头,也看得见你的大毛孔,所以,你现在真的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吗?你可以得出镜子里的你剪掉30%的颜值是怎么样的吗?

      再来看看手机拍出你的照片,人门一般追求手机像素越高越好,随着手机配置的提高,2000万像素左右的手机屡见不鲜了,你会觉得自己自拍蛮好看的呀,自己手机相机里的自己长的很不错呀,那你有考虑过手机相机把你的脸上坑坑洼洼的一切填平了,把你的小痘痘去掉了,再天然的给你加了一层美白滤镜,再者,更别提那些什么美图秀秀,无他相机的滤镜图案,简直就是放大眼睛,削尖下巴,不美才怪。在看数据分析,人的视网膜有500万个视锥细胞负责捕抓彩色图像,还有负责黑白的1亿多个视杆细胞对视觉成像的锐度发挥重要作用,因此,1亿像素都低估了人眼的能力,但目前,全画幅单反最高像素是3600万,而像什么OPPO手机“前后2000万照亮你的美”,理所当然的,补足了脸上的缺陷,模糊了脸上的丑,不美就坑爹了。因此,别人眼中的你以及你眼中的自己和相机照片中的你差距是不止8000万的像素,你真的可以通过照片去认知到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长相吗?

      就再拿电视里的明星来分析,有的明星不上镜,有的明星很上镜,这代表你遇到那个明星时,注定会有差异,你会认为他比电视里的那个他好看或者是不好看,你知道其实他只是镜头感不好,其实现实中的他更好看,你可以意识到这一点,那作为那个明星,他怎么知道呢?他不可能通过他的眼睛看到自己,他看到的电视里的他就是他自己,即使有差异,别人知道,他怎么会理解呢?还拿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来说,照片中的她与真人相差非常大,可以说是两个人,没有任何p图,拍下来,就是两个人。我们第一次照相时除了他自己,我们都惊呆了。怎么会这样,本人一般般,但是照片就是非常古典淑女的一个人,我从我同伴的眼中看到了和我一样的诧异,我们接着照相,发现相片中的她一样好看,那些照片,拿给我弟,我妈看他们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她。原图居然可以和本人相差那么多。我们知道,她知道吗?不知道。镜子里的她和照片中的她都那么漂亮,我们怎么告诉她?其实你不是这个样子的,你其实比较丑?我们怎么描述?也许,时至至今,她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换个角度,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长的是怎么样的?也许有人说你好看,你知道,你也这么觉得,但你所认为的好看与别人认为的好看肯定也是有差距的。别人说你一般般,你也这么觉得,因为有太多美女,但并不妨碍你有时候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美。

      我们再来极具权威的身份证照片,你以为那个人就是真正的你吗?但是,通过人脸识别,类似安检,办卡等等活动,其实只需要66%以上的相似度即可。也就是说,你还是有30%以上的不符合度,那这些不符合度也就不能帮助你通过身份证完完全全的认识到自己长的是什么样。

      因此,WHO I AM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按照他者的眼光建筑了现在这个“自我”;我们又通过一切不确定的来认知我们的容貌,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得解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HO I AM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cv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