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作者: 戚贤 | 来源:发表于2015-10-15 23:55 被阅读0次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2015.10.11 C&B15班课程备忘录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客体关系视野下婴儿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关系建构的能力

    1.婴儿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发现了一个婴儿时,你也就发现了一个母亲”。他认为早期的母婴关系极大的影响婴儿的人格发展。

    温尼科特认为,在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心中,是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

    母亲从怀孕开始到最后的三个月与婴儿共用呼吸、吸收、消化和排泄器官,婴儿在母亲身体里的成长充满了她的身心。母亲越来越从自己的主体性和对世界的兴趣中退缩,越来越关注于婴儿的活动和活力。在为婴儿提供抱持性环境(抱持不仅仅包括母亲用身体怀抱婴儿,而且还包括母亲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能否对婴儿产生共情)的时候,母亲发现她自己的主体性、自己的个人兴趣、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自己关心的东西都退到背景中去了,她的运动、她的行为、她的存在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在这种母亲对婴儿需要“高度敏感”的状态(原初母爱灌注)下,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主观全能感),具体举例来说就是当婴儿饿了的时候,一个乳房恰好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婴儿的内心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错觉,这个乳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任意的控制这个乳房的出现和消失,通过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样的,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其他的外部世界,会带着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接触。在这种母亲为婴儿需要提供满足的促进性的成长环境中,婴儿的本性开始自我显现、发展的倾向开始展开、婴儿体验到自发性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退出。她开始对自己的一切重新感兴趣,从而对婴儿愿望和姿势的反应越来越缓慢,开始错过一个,然后是两个、三个……

    温尼科特强调,在最初的早期,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的,他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感受到自己(当然也不仅仅是从脸部表情中,也可以从肢体,以及行为的语言中),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可以维持婴儿度过恰到好处的挫折。举一个例子,婴儿形成的短暂的自体感受的时间是X,如果婴儿遭受挫折(比如照顾者短暂的离开)的时间在X以内,那么这种挫折对婴儿的自体感受仅仅是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帮助婴儿破除全能的感受,让他们慢慢开始意识到,他的愿望不是全能的,不是他的需要和姿势本身创造了满足,而是他母亲的反应性促进创造了满足。母亲这种逐渐不再帮助婴儿产生主观全能感的做法对婴儿产生了痛苦但却是建设性的影响,让他们创造性地去认识外部世界。

    反之,如果婴儿遭受挫折的时间超过了X,那么这个不再只是一个挫折,它对婴儿而言是一种创伤,这时婴儿那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就会崩解掉,变得破碎不堪,只有等到照顾者回来,重新让婴儿建立起一种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自体感受才会恢复。如果婴儿在被养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崩解和修复的过程,那么婴儿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真实的自体感受,取而带之的是虚假自体,也就是用一种假象和非真实的感受去应对现实的生活。

    简单来说,在母婴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足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和抱持性的环境,并反复地这样做。母亲通过执行并完成婴儿的全能表达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以力量,让婴儿的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相反,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必要的环境、不能提供给婴儿全能感,而且她反复地错过迎合婴儿的需要,甚至她以自己的需要要求婴儿顺从,这是一种没有空间感的充满控制的环境,婴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迫顺从,并发展出虚假自体以应付和自保。婴儿在顺从的过程中不是感到被容纳,而是体验到冲突。这使得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虚假自体)进行。不够好的母亲没有为婴儿提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使其过早地关心外在世界,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要求,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的发展,向外表现为顺从。

    当婴儿的需要被积极满足,发展出真实自体,他将拥有高度的自发性、创造性,积极地去创造和构建生命。因为真实自体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实自体才有真实感。真实自体表现的是一种向内的探索。

    而顺从导致婴儿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的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如果这种顺从固化到成年,则人的自发性将越来越弱,越来越倾向于向外寻找认同。很多成年人困在“别人怎么看我”这个泥沼中,束手束脚,行动力低下就还这个原因造成的。

    因此我们需要欣赏孩子的自发性、保护孩子的自发性,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心灵,不要压迫,要引导和保护。越是体验丰富的孩子越需要保护。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光。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不在场。只要他有证据表明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对黑暗的恐惧以及很多其他的恐惧都是由于爱的缺失、有品质的关系的缺失、客体关系的缺失所导致的。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精神病性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神经质的母亲能够很好地处理婴儿的需要,但是当婴儿成长到要从她的视线中离开时,她不能忍受分离。对儿童的每个行为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志进行规训。

    B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的母亲(即不能沉浸于原初母爱贯注的母亲)发现自己不能进入原初母爱贯注的状态,可能因为她太过抑郁或过于专注其他事情,她很可能为自己早年的丧失寻找替代。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特别着急的母亲对婴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坏的影响,因为环境的不稳定与不规律的特性将危害自体感的核心。她以焦虑为转移形成很多担心,因此弱化儿童对环境的感受力,导致儿童情感隔离。

    作为母亲,随着时间推移,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长而逐渐面对失败,这个失败,是指孩子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因此妈妈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即“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妈妈接受这一变化,意味着给孩子更大他自己的空间。

       如果说,在“坏妈妈”(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妈妈)和“完美妈妈”(指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之间有一个过渡的话,足够好的妈妈应该在其中间的位置。

    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让婴儿感觉自己的世界的创造者,而不是过早破坏他。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自己会明白原来从前生活在幻觉当中,承认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但最开始体验到的那种无所不能,会让婴儿对世界产生一种绝对的真实感。这样当他们长大后,即便不是艺术家,也能能够简单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创造。而这种创造,正是所有欢乐的源泉。

    如曾奇峰所说: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4.真话语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A.真话语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假话与撒谎不一样。

    咨询中对方在讲很多自我安慰的假话时,不要刺破,因为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自尊的需要。

    B.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自我否定

    得帮他们看到这种虚假和自我否定,才能让其真正的自我接纳。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2015.10.11 C&B15班课程备忘录

    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客体关系视野下婴儿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关系建构的能力

    1.婴儿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发现了一个婴儿时,你也就发现了一个母亲”。他认为早期的母婴关系极大的影响婴儿的人格发展。

    温尼科特认为,在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心中,是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

    母亲从怀孕开始到最后的三个月与婴儿共用呼吸、吸收、消化和排泄器官,婴儿在母亲身体里的成长充满了她的身心。母亲越来越从自己的主体性和对世界的兴趣中退缩,越来越关注于婴儿的活动和活力。在为婴儿提供抱持性环境(抱持不仅仅包括母亲用身体怀抱婴儿,而且还包括母亲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能否对婴儿产生共情)的时候,母亲发现她自己的主体性、自己的个人兴趣、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自己关心的东西都退到背景中去了,她的运动、她的行为、她的存在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在这种母亲对婴儿需要“高度敏感”的状态(原初母爱灌注)下,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主观全能感),具体举例来说就是当婴儿饿了的时候,一个乳房恰好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婴儿的内心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错觉,这个乳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任意的控制这个乳房的出现和消失,通过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样的,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其他的外部世界,会带着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接触。在这种母亲为婴儿需要提供满足的促进性的成长环境中,婴儿的本性开始自我显现、发展的倾向开始展开、婴儿体验到自发性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退出。她开始对自己的一切重新感兴趣,从而对婴儿愿望和姿势的反应越来越缓慢,开始错过一个,然后是两个、三个……

    温尼科特强调,在最初的早期,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的,他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感受到自己(当然也不仅仅是从脸部表情中,也可以从肢体,以及行为的语言中),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可以维持婴儿度过恰到好处的挫折。举一个例子,婴儿形成的短暂的自体感受的时间是X,如果婴儿遭受挫折(比如照顾者短暂的离开)的时间在X以内,那么这种挫折对婴儿的自体感受仅仅是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帮助婴儿破除全能的感受,让他们慢慢开始意识到,他的愿望不是全能的,不是他的需要和姿势本身创造了满足,而是他母亲的反应性促进创造了满足。母亲这种逐渐不再帮助婴儿产生主观全能感的做法对婴儿产生了痛苦但却是建设性的影响,让他们创造性地去认识外部世界。

    反之,如果婴儿遭受挫折的时间超过了X,那么这个不再只是一个挫折,它对婴儿而言是一种创伤,这时婴儿那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就会崩解掉,变得破碎不堪,只有等到照顾者回来,重新让婴儿建立起一种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自体感受才会恢复。如果婴儿在被养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崩解和修复的过程,那么婴儿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真实的自体感受,取而带之的是虚假自体,也就是用一种假象和非真实的感受去应对现实的生活。

    简单来说,在母婴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足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和抱持性的环境,并反复地这样做。母亲通过执行并完成婴儿的全能表达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以力量,让婴儿的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相反,不够好的母亲不能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必要的环境、不能提供给婴儿全能感,而且她反复地错过迎合婴儿的需要,甚至她以自己的需要要求婴儿顺从,这是一种没有空间感的充满控制的环境,婴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迫顺从,并发展出虚假自体以应付和自保。婴儿在顺从的过程中不是感到被容纳,而是体验到冲突。这使得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虚假自体)进行。不够好的母亲没有为婴儿提供一个自我可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适应的世界,使其过早地关心外在世界,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要求,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的发展,向外表现为顺从。

    当婴儿的需要被积极满足,发展出真实自体,他将拥有高度的自发性、创造性,积极地去创造和构建生命。因为真实自体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实自体才有真实感。真实自体表现的是一种向内的探索。

    而顺从导致婴儿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的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如果这种顺从固化到成年,则人的自发性将越来越弱,越来越倾向于向外寻找认同。很多成年人困在“别人怎么看我”这个泥沼中,束手束脚,行动力低下就还这个原因造成的。

    因此我们需要欣赏孩子的自发性、保护孩子的自发性,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心灵,不要压迫,要引导和保护。越是体验丰富的孩子越需要保护。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论述儿童的焦虑起源:

    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因为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光。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爱的人不在场。只要他有证据表明那个人在场,他就会平静下来。

    对黑暗的恐惧以及很多其他的恐惧都是由于爱的缺失、有品质的关系的缺失、客体关系的缺失所导致的。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精神病性的)母亲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神经质的母亲能够很好地处理婴儿的需要,但是当婴儿成长到要从她的视线中离开时,她不能忍受分离。对儿童的每个行为都以是否符合自己的意志进行规训。

    B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之间的关系

    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的母亲(即不能沉浸于原初母爱贯注的母亲)发现自己不能进入原初母爱贯注的状态,可能因为她太过抑郁或过于专注其他事情,她很可能为自己早年的丧失寻找替代。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特别着急的母亲对婴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坏的影响,因为环境的不稳定与不规律的特性将危害自体感的核心。她以焦虑为转移形成很多担心,因此弱化儿童对环境的感受力,导致儿童情感隔离。

    作为母亲,随着时间推移,要因孩子能力的增长而逐渐面对失败,这个失败,是指孩子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因此妈妈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即“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妈妈接受这一变化,意味着给孩子更大他自己的空间。

    如果说,在“坏妈妈”(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妈妈)和“完美妈妈”(指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之间有一个过渡的话,足够好的妈妈应该在其中间的位置。

    温尼科特认为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让婴儿感觉自己的世界的创造者,而不是过早破坏他。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自己会明白原来从前生活在幻觉当中,承认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但最开始体验到的那种无所不能,会让婴儿对世界产生一种绝对的真实感。这样当他们长大后,即便不是艺术家,也能能够简单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创造。而这种创造,正是所有欢乐的源泉。

    如曾奇峰所说:一个妈妈越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一个好妈妈。

    4.真话语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A.真话语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假话与撒谎不一样。

    咨询中对方在讲很多自我安慰的假话时,不要刺破,因为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自尊的需要。

    B.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隐藏着巨大的自我否定

    得帮他们看到这种虚假和自我否定,才能让其真正的自我接纳。

    C.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造成人格各个维度上的隔离

    D.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字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沟通。

    长期情感隔离的人,当别人真诚、自然的开放,她不知如何应对,她不知如何响应,响应无能。

    5.什么是婴儿的主观体验的品质?他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A.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结构性分析

    ①温暖和向外的链接-亲和力

    ②陪伴的渴望和接纳-关闭性的程度-移情的能力

    ③活力与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没有交流的能力和愿望,不会有多大的学习动力

    ④愿景的自我实现的态度,判断标准:你以后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偶像、榜样

    B.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分析

    C.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

    6.原生家庭的心智破坏以及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A.母子关系是亲子关系中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关键在于母亲的品质,主要是母亲的人格。

    B.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自体障碍的母亲:她人生的失败会让孩子来补偿,她人生的不容易让孩子来完成。

    C.忽视与隐性的恶惩罚

    客体关系主要是围绕感情展开的。

    D.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原始依恋。

    对父母的原始依恋会影响新关系的建立。新关系的建立需要责任、担当(权衡利弊后的担当)。

    你的独立性越高,你与原生家庭告别的程度越高,你建立新关系的能力就越好。

    自体发展得好,知道自己的困境与父母无关,自己能够去承担。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属于很多功能都被原始依恋代理的,表现为在新环境中有很多退缩、退行。Eg.连叫我起床的人都没有了,所以我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体关系入门第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fa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