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谈人生苦乐

谈人生苦乐

作者: 老愚_f704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00:58 被阅读0次

            人生的痛苦和幸福问题,是每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都曾经纠结的问题。

            因为有对人生苦乐问题的追问和探索,推动了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宗教也好,哲学也罢,都归根到底要回答终极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也就必须要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痛苦、获得一生的幸福?释珈牟尼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出家苦修,并终而悟道创立了佛教,不仅自己觉悟,并立宏愿渡一切众生。

        怎样摆脱痛苦、追求幸福,宗教、哲学和文化大师们几千年来心得言教洋洋洒洒,著作论述汗牛充栋。尽管教义理论五花八门,但大师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单从物质方面实现不了,必须从精神层面修行,即解决”自性自心”。比如,佛叫人们“放下”,放下“我执”、“五蕴皆空”,然后才能“渡一切苦厄”,获得“般若自在”。道叫人们“看开”,“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儒教主张修心,更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决“我心”问题,即能“致良知”“知行合一”,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人的痛苦来自哪里?叔本华说:“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佛教更加具体概括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综合宗教、哲学的分析,我认为从起缘看,人的痛苦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带来的无助和伤害感,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二是生存欲望不能实现的不满意和失望,比如对生活状态的不如意,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困苦等;三是精神追求的不成功,自我预期价值难以实现造成纠结和挫败感,等等。显然,三个方面最终都通过意识作用于人的大脑、心灵,让人产生痛苦感觉,也就是说,人们不幸福只是“感到不幸福”。

          人能不能摆脱痛苦,寻获永恒幸福?我以为不能,或者准确说: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永恒的一一无论你怎样修行悟道。因为,前面提到,痛苦、幸福是一种感觉、意识,人活着不可能不产生意识,我们斩断不了产生痛苦意识的源头,自然不可能完全摆脱(佛教中能觉悟者谓之佛,可惜今世佛也只佛陀一人)。首先,自然规律不可抗之苦,无论我们怎样修行和调整心态,面临生老病死或面临亲友生老病死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是自己或至亲被痛苦折磨时,都有人生了无生趣,甚至生不如死的想法。其次,关于物资匮乏、生活困顿之苦,当基本所需不能满足,或长辈不能奉养,子女不足抚恤,爱人不能相濡时,谁能感到幸福呢?这时你说看开、放下、修行,其时是在逃避。再次,精神之苦,更是象鬼魅如影随行,当你稍获闲暇,空虚、寂寞、无聊、孤独等情绪悄然而至。

          那么面对人生苦痛,摆脱不了,是不是就一点无能为力?我以为也不是。还要回到痛苦意识本身,既然是现实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产生的感觉,那么我们完全可调整视角和思维,变换角度、调整心态,减少痛苦的感觉,增加感悟幸福的能力。第一,对不可抗生老病死之痛,当学佛法,超脱放下,顺其自然,正确面对。既然生死皆有定数,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善待自己,善待亲人,进而推而广之,修德为善,利益苍生。有了这种心怀天下、包容万物的大爱情怀,我们内心自身也会被滋润充实,从而活得自得、自在。 第二,对人生欲望之苦,首先当淡化名利之心,力戒奢靡,崇尚简约,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苦。同时,提倡儒家“入世”精神,积极作为,勤奋进取,力争改善生活条件,尤其改善孝顺长辈赡养老人的条件。第三,最重要的,正如哲学家所说:“人的幸福主要来自内在”,一个内心越强大的人,越不会轻易被外物所左右。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行,锻炼坚韧的毅力,增强抵御外界诱感和伤害的能力,同时积极读书思考,培养兴趣爱好,用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创造,寻求内心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效果的人生幸福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人生苦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gx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