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八课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八课

作者: f516917bccd1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21:27 被阅读0次

    第八课:我的心里塞满了过去的念头

    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操练每日练习时,不难看出这几课之间的连贯性。开始时,耶稣只是单纯地点出我们该怎么看待世界。很快地,就推演到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念头,而且从本课开始,他进一步点明我们的念头与世界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本课也是耶稣在《练习手册》首次论及世界的虚妄本质,他同时提出了「投射」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前七课只有一些暗示,到了本课及随后几课才明确点出投射的道理。总之,耶稣一路提醒,我么的所知所见之所以毫无意义,只因所见乃是出自所想,而我们(小我妄心)之所想其实毫无意义,只因它已经否定了万物的终极意义。这个观点虽然在前文已经提及,但并没有明说,要到随后这几课,才直接切入核心。

    (1)这观念清楚地指出了「你所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经验」的原因。

    第七课「我所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经验」一文已经澄清了「我所看到的一切不具任何意义」, 只因它奠基于过去的念头。到了本课,耶稣继续引申过去与时间的观念,而成为「我的心里塞满了过去的念头」;他越过前一课的「我所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经验」,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看得到过去,是因为我们所想的全都受到过去的限制。至此,耶稣才郑重推出「我们在外看到的一切均出于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观念,与《正文》「投射形成知见」的主题相互呼应(T-12.V.3:5;T-21,in.1:1)。不论是小我之子或上主之子,但凡内心相信什么或当真什么,就会直接反映于眼前的外境,因为内心外境根本是同一回事。这可说是《奇迹课程》的基本原则「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之变奏曲,日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我的心里塞满了过去的念头」显然就是「我所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经验」的原因(1:1)。显然此处没有明白指出,却已充分暗示了「我们之所见源于我们之所想」这一原则,为此,耶稣才说:

    (1:2)没有人真正看得见任何东西。

    当我们开始读《正文》或做练习时,一碰到这类说法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软化它的语气,因为很少人忍受得了耶稣这种铁口直断:「没有人真正看得见任何东西。」

    (1:3)他所看见的只是他投射此物之上的想法而已。

    这类说法在《正文》中屡见不鲜,《练习手册》也出现了好几次。耶稣是如此解释的:「肉眼看不见任何东西,就像肉体无法听,无法想,无法感觉,它做不出任何事情。」(T-28.V.5:3-8;VI.2.1-9;M-8.3:3-4:3)身体最多仅可视为傀儡或机器人,只会执行主人的命令,这正是我们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原因。我们「看到」的一切(这种看必须加个引号),不过是自己一贯的想法所投射出来的影像罢了。为此,我们一切所见,全然跳脱不出小我的思维,故不可能不虚幻。

    (1:4)人心塞满了过去的经验,才会形成虚妄的时间观念,损伤了你看的能力。

    我在「前言」与「导言」曾经提过,我们在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过去、现在、未来)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小我「罪咎惧」思想体系投射出来的阴影。就在我们决心放弃圣灵的一体生命,选择了自己的个体性,甚至不计任何代价地保有这一个体身份之际,奠基于罪咎惧的小我思想体系就如此架构出来了。这套体系的运作内幕,我再重述一遍:罪,就是指我们过去犯了忤逆上主之罪,如今应该感到罪咎(小我称之为现在);罪咎必会招致惩罚,甚至自认为罪有应得,于是我们开始害怕上主的惩罚,这种担心害怕自然指向一个未来。唯有在这个罪咎惧(过去,现在,未来)的思想座标下阅读第一段,方能读出它的深意。只要我们的眼光转向外界,必会看到一个受时间控制的世界,也必会看到一个空间的世界。根据《正文》的解释,时间与空间各自代表了同一个错误的两面(T-26.VIII.1:3-5)。

    总之,不论我们向外看到什么,都是透过过去的眼光,因为我们是透过个体之我的滤镜去看的。这一个别身份必然深植于罪中,也表示我们深信自己已与上主分裂,如今才可能活成另一个生命。我们一旦认为自己正与上主交战(这一主题留待后文细述),也必然会感到自己和世上每一个人都在交战状态。如此一来,我们在世上的每一种观点或经验,全都跟特殊性紧紧绑在一起:谁特殊,谁就胜了,而特殊之人绝无好下场,因此,敢于直接彰显特殊性的,就成了特殊之恨;比较善于掩饰的,就成了特殊之爱。不仅如此,特殊性脱离不了小我的时间观念,而小我的时间观必然离不开罪咎惧之信念。为此,特殊性永远不可能与过去撇清关系。

    所谓「虚妄的时间观念」,不外乎相信过去、现在和未来真的存在,而且认定过去会直接影响现在与未来。换句话说,我的过去造就了今日之我,我的未来也只可能是目前这个小我的延续。

    (1:5)你的心灵无法了解现在,而那才是唯一存在的时间。

    这儿的「现在」,可不是小我的「现在」,而是《奇迹课程》所谓的「神圣一刻」。这一刻的经验既然并非来自于时间领域,罪咎惧便无法从中作祟。它深深扎根于圣灵的正念心境,它的慧见既不凭据过去的经验,更不借重于特殊性,因而成了爱的最佳工具,成了我们内在的向导。

    (1:6)因此,你(的心灵)根本不了解时间,事实上,你什么都不了解。

    这个说法,其中的原因是,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一切,其实是深陷于时间与空间所打造出来的虚拟之境。只要我们视自己为一个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个体表示我们已经相信了整套小我的思想体系了,那么我们的所知所见,最多只能算是那虚幻分裂之念的幢幢鬼影罢了。因此才会说,我们「什么都不了解」。

    (2:1)一个人对过去所能持有的最真实的想法,即是:它已不存在了。

    倘若认真推敲这句话的深意,简直又让人想要撞墙,想一想,你若是过去的产物,而过去根本就不存在,表示你也一样不存在。《正文》第二十八章第一节「当下的记忆」一开始就冒出这么一句:「这个世界早已过去了。」(T-28.I.1:6)此说若真,你不也过去了?这逼得我们不得不反问自己:「那个自认为在读这句话的我究竟是谁?」正如耶稣也曾问过我们:「活在世界上的那个你究竟是谁?」(T-4.II.11:8)换言之,我们的存在不折不扣是虚构的,一旦深入玩味这个说法,不可能不惊慌失措的。倘若你不为之所动,表示你只是嘴巴念念而已,根本没把它真正当一回事,这个说法加深了本课的意涵,说得不能更直接了:「你根本就不存在!」

    先前说过,凡是认真用心操练《练习手册》的人,不会不如坐针毡的(即使我们未必明白自己在焦虑什么),原因即在于此。纵然《练习手册》用词平浅,不像《正文》充满形上意味,但你心里某一部分其实懂得它的深意。这也是我们老忘记当天的练习之主要原因;我们根本不想练习,而且想尽办法粉饰那惊世骇俗的想法,至多只挖取它表面的含意。

    (2:2)因此,想起过去与想起种种幻相,两者毫无差别。

    想起过去和想到某种幻相,其实是同一回事!当你作这些练习时,不妨暂停片刻,反思一下,你这一整天所生起的每个念头,哪一个跟过去无关?即使平淡无奇地拿起一只咖啡杯,或其他看起来比较重要的事情,比如想起某个场景、某段关系、你的身体或其他事物,全都受制于过去的经验。这是必然的,因为过去代表罪的阴影,而罪直指分裂之境。只要你还相信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生命,你就不可能不相信罪真的存在,时间也就变得真实无比了。

    (2:3-4)很少人真正明白,当你回想过去或预测未来时,它真正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当心灵在回想或预测时,实际上等于一片空白,因为它并非真的在想任何事情。

    我在研习或课堂上常说「凡是我们以为是自己想出的念头,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想法」,就是根据上面这段话引申出来的。如果它们并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想法,表示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依此类推,与自己想法认同的那个我们,必然也不存在。「当心灵在回想或预测时,实际上等于一片空白,因为它并非真的在想任何事情」。要知道,不只我们的存在是幻相,实际上,所有的存在(existence)都属于幻相,因它与真实存有(being)有着天壤之别。(存在与实存的对比,请参阅T-4.VII.4-5)

    (3:1)今天练习的目的,即是开始训练你的心灵认清:自己在那一刻根本不是真的在思考。

    这句话,加上其他类似的说法,一再显示出,耶稣有意借着这些练习来训练我们的起心动念。他在此只想聚焦于「想法」这个点,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根本无法思考。这话并不难懂,只需稍微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多么受制于过去,又多么受制于自己对未来的恐惧(这一点留待以后再讲解)。不论我们在谈五分钟或五年之后的事,难免生出吉凶未卜的隐忧,因为对未来的忧思乃是源自过去的障碍。

    (3:3)当非念之念占据了你的心,真理就被挡在门外了。

    这些非念之念以及对过去的不舍,其目的就是要阻碍真理的来临。这一观念也留待后文细述。如前面所说,「目的」乃是《奇迹课程》的一个核心主题,耶稣再三提点「目的」二字,帮助我们认清小我思想体系的玄虚,「无明乱世的法则」即是一例(T-23.II.1:1-5)。这儿说得更是露骨,但我们的心灵很可能听若惘闻,只因它揭露了非念之念的企图。也就是说,这些念头揭露了我们对过去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惧,以及此时此刻的罪咎之感。它们背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基督自性这一千古不易的生命真相。

    (3:3)只要你明白自己的心始终是一片空白,不再相信它充满了真实的观念,你就已经向慧见迈出了第一步。

    耶稣的教学核心始终在于清除「使你感受不到爱的那些障碍」(T-in.1:7),《奇迹课程》三部曲处处不离这一主旨。那些障碍才是一切问题之所在。我们不必操心耶稣或真理在做什么,随时觉察自己的小我在干什么,才是重点。掉在非念之念之中,我们的心灵是一片空白的,因为那些观念早就过去了。若能透彻领会这个道理,必会对我们的修持有极大的助益,这一领悟会为我们开启正知见的大门,迎接真宽恕的慧见,而终将引领我们回归真理之境。

    (4:1-3)今日的练习应该闭起眼睛来做。反正你实际上无法看到任何东西,这样练习才能帮你认清,不论你脑海里的念头多么清晰,其实你什么也没有看见。你还是轻松自在地省察心念一分钟左右,只需留意一下自己所察觉的念头即可。

    前面几课练习,要我们张开眼睛,学习如何去看。这儿却提醒我们(后文还会强调这一点),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其实并无差别,它们全是同一回事。耶稣在此强调的是我们脑子里在想什么,而非外面看到什么。我们不难在这段话中听出耶稣的叮咛:切莫为自己的任何念头赋予特殊的价值,或是认为这个想法比其他想法更为重要。

    至此,本课的练习开始转向我们的具体念头了:

    (4:4-5:3)一一指称出念头中的主人翁或相关主题,然后就移向下一个念头。每回练习前,不妨先念一遍下面的句子:

    我好像在想____。

    然后具体说出你念头的内容,例如:

    我好像在想____(人名),关于____(某物名称),关于____(某种情绪。)

    然后用下一句为你省察出的念头作一结论:

    但是我的心所塞满的却是过去的念头。

    这一操练,正是宽恕的要诀:将自己幻觉中的「具体」想法带到圣灵「非具体」的真理前。这是「我的心里所塞满的全是过去的念头」这句话的真正意涵。

    (6)除非这个练习勾起你强烈的反感,否则一天可作四、五回。它若是令你焦躁不安,练习三、四回也就够了。然而,你会发觉,在省察心念时,如果能把今天的练习所激起的反感或任何情绪当作练习的素材,效果会更佳。

    这又是一个最好的范例,显示耶稣如何利用我们的抗拒转为疗愈的经验,同时又如此温柔耐心地鼓舞我们。他在《正文》论及特殊性时,也曾说过:

    这是圣灵慈悲知见下的特殊性,祂会用你所造的一切来发挥疗愈的功能,不再伤人。(T-25.VI.4:1)

    只要我们愿意接受圣灵的帮助,连我们的抗拒和反感都能被圣灵所用,为宽恕的目标效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八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ia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