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的午后,我总是先坐在床上,打开手机,检查所有可以给我带来消息的应用。微信、QQ、邮箱、简书……可实际上往往是,什么消息也没有,群聊里泛泛的言语有一搭没一搭,并没有哪一条是专门写给我的。伴随着清澈的锁屏声,心里突然好失落。
人们说这个时代,新媒体给予人们更多互动的机会,可是这种互动性却给我带来更深的孤独感。交流如此容易、无成本,但这种无成本的举动,却给了我更多更频繁的期待和失望。
这样说似乎很不公平。即便没有这种沟通方式,等不到信件的人依旧等不到,何况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在期待什么。但是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隐隐约约觉得不安——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平凡的个体显得愈加渺小。就像看见层出不穷的公众人物起起落落,我会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局外人,永远有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我迫切地想要做点什么,想要让自己的价值也被他们承认。可是在我的行动产生成效之前,这种想法就已经让我觉得自己成了弃儿。世界偏偏又变得这么快,几乎连热点都抓不住。
所以,划过一条一条的信息,明明不断摄取,心里却越来越空虚。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萌生出如此强烈的不安全感,如此强烈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如此强烈地渴望被关注。也许是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快要被撞倒了吧。通信变得如此便利,可是这便利却让我加倍地渴望和外界的交流。
当然我也会自我安慰,我会翻看别人的朋友圈和QQ动态,在这种隐身的窥探之中,我好像参与了他人的生活,好像在和他人交流。就像书上说粉丝与明星之间是“准社会关系”,我采取的“准社会交往”能够给我虚幻的满足感。看着遥远得多年不曾联系的朋友展示着生活,似乎自己目睹了一样。是有幸还是不幸呢?陷入遐想,感觉一切都没有离开,然而实际上什么都不曾抓住。回过神来的时候,往往是寂寞的。
生活总是寂寞的,但这份寂寞又何尝不是寂寞之人自己亲手种植的呢?我期待信,不论什么形式的信,从远方到达我手里,是因为我想看到近距之外的人,还努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我保持着联系。我需要一份证明,证明那封信是不管天下单指向我的。我希望有期盼的空间,希望瞥见眼前生活之外的天空。但我又从不寄信,我用假装的沉默和不在乎包裹着自己。
没有人给我写信的日子,多半是自己慢慢消化了。
人总是孤独的吧。就像独自乘坐傍晚的公交车,蜷缩在靠窗的座位上,透过黄昏特有的茶色玻璃看路灯慢慢亮起来,看街道一闪而过,看下班的人群一波一波地挤上车又挤下去。这时候,我们的心里会想到很多切近和茫远的事情,可是翻译出来不过一句话:这与我再没有关系了。
再没有关系了。看着车窗内外流动的一切,就好像看见整个世界,可是并没有什么和我们联系起来。我们此时此刻是彻头彻尾的旁观者。
日子依然向前,永不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