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9-30

2020-09-30

作者: 陌上妫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01:34 被阅读0次

诗歌,它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就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反应社会生活等。诗歌具有节奏和韵律,所以更加容易记忆和朗朗上口。

《光年3》
《光年3:光年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是由青年诗人戴潍娜主编,以“诗歌共和国”为主题创办于2017年的诗歌翻译丛书。

书中以“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为主题,本辑收入尼古拉˙马兹洛夫、迪克·冯·彼得斯多夫、扬·瓦格纳等世界知名诗人作品。书以翻译视角构建当代诗歌阅读视野,邀请国内的唐晓渡、杨炼、王家新等著名诗人,开展了一场汉语诗歌与世界的对话的饕餮盛宴, 展现世界诗歌前沿的创作风貌。 他们用汉语,将国外诗歌更加立体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在汉语中窥见多元而复杂的世界面貌。书中除了诗歌,还有诗人的访谈录,访谈录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诗的背景,作者创作诗时的情感色彩。

尼基塔·斯特内斯库

《一滴会说话的血》、《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劳达》、《友好边境线》……

里尔克说:“世界广大,但在我们内心深处它深如大海。”我们穿过空间,穿过新的城市,逃离我们的反复无常所留下来的考古学遗址。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出生之地”与“记忆之城”。

出生之地:这四个字的表面意义很好理解,但是,它实际赋予的意义是否更值得深思呢?无论何人,只有离开了他的“出生之地”,这个城市才会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的念念不忘,且具有特别的意义。就犹如海上的灯塔,总是指引着归港的船只正确航行的方向。无如何论船只在海上漂泊,终将回到出发的港口。出生之城就如同我们汉语中“落叶归根”一样,在生命中占据的分量,同等重要。

尼古拉·马兹洛夫

作者尼古拉·马兹洛夫第一次离开马其顿时,是将他出生之地的集体记忆都带走。他说:“城市是我们新的本质,是一片不结果实的新森林,一个神话般的童年多边形,一个充满着希望与抱负的陵墓。”《从我身体的每一处伤疤中》、《当时间停止》、《世界的阴影掠过我的心》、《新土地》等诗,他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沉默,把空间和平重新注入到力量之中,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心灵与精神的碰撞!

切斯瓦夫·米沃什,一个充满才情又勇敢的诗人,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二战期间,米沃什参加了华沙的地下文学活动,用文字的力量“呐喊”。

《波别尔王和其他诗》、《无名的城市》、《冬日之钟》等,都是二战之后发表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的《日出和日落之处》就是由7个小长诗组成,第三章的《劳达》就收编在《光年3:光年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中。

切斯瓦夫·米沃什

《劳达》,有别于其它的小长诗,因为它在诗体上更加斑驳多样,还大幅摘用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诗人以自己的出生地“劳达”为主线将一切杂糅为一体,去追寻和缅怀他灵魂深处的“故土”。

在这里不得不来说说希特勒。

希特勒,作为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并且是第二次大战的发动者。

在1939年9月,德军入侵了波兰。

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

因为希特勒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所以才有了犹太人大屠杀,600多万的犹太人死在了希特勒的刀枪之下。

而切斯瓦夫·米沃什,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关于这场战争,反映当时的情景,并用自己的力量去,从事反法西斯活动。他的《菲奥里广场》,就描述了华沙犹太人的起义情景。切斯瓦夫·米沃什,用自己的文字,述说着历史中的片刻!

申伟光作品

《光年3》,值得一看,而且细看的书,让你了解着关于诗,还有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9-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oy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