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求真相,寻求真相离不开与人沟通讨论,为了避免在讨论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讨论原则并在讨论中不断训练、教化、挣扎,从自己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它饿了就哭,哭了就有吃的,于是它会觉得自己饿的时候全世界都会饿,自己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痛,自己动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动,心理学称此状态为“共生”。以此也可知:人们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不同的人对相同事情的看法多少有差异”。
脱离共生状态的过程通常是不得已的,且每个人都有随时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望,因为安全。这种共生状态的另一张面孔是“无能状态”,却常被扭曲的理解为“最自由状态”,且沉迷于此错觉:“粉丝”的狂热;观球赛看到对立球队的球迷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他们与迷恋的对象一体、荣辱与共,都是一种扭曲的错觉。现实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思想上一生处于共生状态,不能接受“真理是相对的”、“任何观念都是平等的”,所以,如果不经教化、不经训练,或不经自我挣扎,人们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
深入理解三个讨论原则:
1、 遵循理性讨论原则(目的寻求真理、不做人生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用证据、不要坚持错误不该、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对话有记录、理解对方),若此原则不在,马上停止讨论,更可能只不过是为争而争的“辩论者”罢了,不再是讨论者。此刻不要气急败坏,继续积累、修炼、反省,说明我们的提升余地还很大。
2、 超越“自以为是”的成长阶段。“自以为是”者参与讨论,讨论不再是讨论,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
在此需要先看清“自以为是”的曲折过程,我们为了变得“有知”而挣扎;然而挣扎的结果是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无知”(这种绝望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更多时候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有知”去平静接受自己的“无知”。
再次从思想上调整认知: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因此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自以为是”是必经阶段,超越此窘境,需要在求知的路上做一位苦行僧。毕竟心智成熟是自己的事。
3、 讨论的焦点是“事实”而非“看法”,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在此原则中要警惕这种手段的人,以“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若对方是一个脑袋不清楚的人他会进一步说服对方,最终不欢而散;若对方是一个脑袋清楚的人,他会偃旗息鼓,因为明白接下来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怎样这种手段成为保护自己已有看法的最佳手段,可惜岂知那些想法已是他们的枷锁,他们本身是隶属于那些想法的。
最后还是小结:自我挣扎、保持求知、刻意训练、领悟外界教化,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提升交流讨论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