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假如我活在那个时代----《胡马北风啸汉关》读书笔记

假如我活在那个时代----《胡马北风啸汉关》读书笔记

作者: zl爱思考的芦苇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23:19 被阅读0次

    【基本介绍】

    《胡马北风啸汉关》,作者莲悦,三联书店出版。

    全书一共十九章,包括邻敌之国、国家的女人、蛰伏的王朝、苍狼的后裔、走向战争、龙城飞将、马踏匈奴、妥协的艺术、乾纲独断、暴君的逻辑、人相食 人相食、没有刹车的帝国、轮台诏、武帝的遗产、最后的匈奴、昂贵的和平等等。

    此书围绕着汉匈关系百年战争这一主题铺展开来,从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一直到汉宣帝刘询时期。那是一个"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时代。

    作者并未囿限于对汉匈关系、百年战争的书写,而是以史为镜,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汉匈关系百年战争,两个民族各自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个代价到底有多么沉重?何以导致百姓流离,赤地数千里,乃至惨绝人寰的"生子辄杀","人民相食"?

    为什么拥有 3000 多万人口的大汉帝国,要击败一个即便在鼎盛时期也只有 200 万人口的游牧民族匈奴,却要付出如此超乎想象的沉重代价?

    为什么在卫青、霍去病的时期,汉军能够战无不胜,而在汉武帝晚年发动的几次规模甚至远超卫、霍时期的北击匈奴战役,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

    横向对比同时代的古罗马,同样发动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城邦逐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欧非亚三大洲,不仅没被战争拖垮,反而极度繁荣?而汉朝却被战争拖累,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如果我们不是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看待汉匈百年战争,而是从这场战争对西汉王朝,甚至整个帝制时代的深远影响的角度来看问题,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可以在作者的引导下走近那段历史,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

    【史实梳理】

    本书的逻辑结构是:以汉匈关系的梳理为引线,对汉武帝的治国方略进行解读,进而对汉武帝再做历史评价。

    对汉匈关系不甚了解,刚好借机跟随作者,梳理了一下。

    两汉时期汉匈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汉初七十年的和亲时期;二是汉武帝时代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降的战争时期;三是西汉中后期到整个东汉王朝的所谓“和平时期”。

    汉初的匈奴,是名副其实的“百蛮大国”。公元前200年隆冬,刘邦在白登山被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困七天七夜。

    西汉统治集团自此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很大,不只有汉,还有一个可怕的对手。骑在马背上行动风驰电掣的游牧民族一度成了华夏民族的一种心理阴影。

    事实是,平城之役、白登之围让两个国家以最小的代价,达成了长达七十年的稳定关系。汉与匈奴形成两雄并立的局面,国君之间是相对平等的关系。

    作者认为,我们更应该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而不是带着过度的民族情绪看待当时的和亲。正是两个国家势均力敌,或者为对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和亲才有其实际价值。

    前133年,汉武帝首肯马邑之谋,汉朝单方面撕毁了汉匈和约,形势急转直下,两国军民百姓相互攻杀。汉匈之间旷日持久战争的序幕自此拉开。

    公元前129年,关市之战,汉军骑兵部队第一次作为主力部队独立作战,取得对匈战争的首次胜利----龙城大捷。

    公元前127年,漠南之战,卫青的封侯之战,收复河南地,成为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的战争,可算是汉王朝在反击匈奴长年的劫掠;而此后的战争,则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大国争霸战。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为将,河西走廊第一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整个华夏民族的目光将投向西域乃至更遥远的地方。而丢掉河西地区的匈奴从此在与汉争夺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权时逐渐陷入被动。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的巅峰之战。

    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决战漠北,是汉匈战争史上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之后,汉匈之间强弱已定、胜败已决。

    公元前119年决战漠北之后,汉匈两国其实寻求过和平相处之道,毕竟,再打下去是共输而非双赢。对汉武帝来说,这是历史留给他的终止战争的第一个时间点。

    但汉武帝未选择“止戈为武”。从公元前119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三十三年来,穷兵黩武。

    作者说,汉王朝的对匈政策,与其说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毋宁说是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希望匈奴能在军事上的大败亏输后由“邻国”降为“藩属”。让匈奴向自己俯首称臣,“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的文化理想,几乎成为汉武帝一生的梦想与追求。

    公元前51年,汉匈关系出现转折,匈奴向汉王朝俯首称臣,呼韩邪单于朝觐汉宣帝。汉匈之间持续了整整一百五十年的对立和征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读史感受】

    作者近十年来一直在研究汉代历史,写作态度也很严谨,书中征引借鉴了大量史学著作资料,都有出处标注;作者不仅参读了河西走廊、居延地区、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等地的考古发掘报告;而且先后到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和博物馆,踏访烽燧亭障及战争线路。对于一个历史问题,学界主流观点是什么,反对意见又是什么,作者旁征博引,周到翔实。

    对汉武帝的评价,特别是漠北之战后的那三十三年,作者更多地从民本、民生的角度出发予以观照。如,是打仗,还是治河?汉武帝选择了前者。为此,作者的态度是激愤的:“皇帝需要开疆拓土,大国需要崛起,那么,民生便是最后的考量。追求政治、军事上的功业远胜对民生的关注,国家一旦有所需求,个体随时可以被抛弃和牺牲。”

    读史,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主宰者的历史。即便是有识之士,也往往以君主为尊,唯帝王意志至上,正所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何况汉武堪称大帝,雄才大略,这样的人书写的历史更是张力十足,往往让人读得血脉贲张,激情四射,心潮澎湃,畅快淋漓,甚至民族情、爱国心也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但是,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理性的思考呢?那个时代民众的体验和感受呢?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也扪心自问了一下:假如我活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选?身为小民,或者我也没得选。但我应该还是会在内心有所评判的,“做为武帝的子民,这日子好过吗?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愿意活在这样的境地中吗?”

    能让民众从心底认同并且愿意跟随,才是无愧的天骄、真正的英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假如我活在那个时代----《胡马北风啸汉关》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fg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