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文城》有股温润之感扑面而来,一度让我恍惚这是不是我记忆中的余老师所写的文字。但是读下去,他的影子越来越清晰,到最后确定无疑——不把人虐死不罢休。
依然是荒诞、幽默、刺痛、悲伤穿插交织,读得人胸有积郁,怅然若失。
故事其实很简单,阿强随口的一句文城,林祥福放下北方的一切背着女儿一路向南寻找文城,最终客死他乡。
一个找,一个躲。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成心想要躲你的人。最后他们终于相遇,却是造化弄人,让人不禁唏嘘。
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似平叙直流,却是暗流涌动,交错纵横,处处是伏笔。
有人说余老师越写越水,确实,在读的时候隐隐也有此感,但是当一条条暗流涌现的时候,还是深感佩服,还是自己记忆中的余老师,让人一口气想读完,想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当真相慢慢平铺眼前的时候,又是那种熟悉的感觉袭来:荒诞啊,怎么就这样说死就死?可惜啊,为什么他们要面临这样的动荡和不安?悲痛啊,命运为何要如此捉弄一个好人?
“文城在哪儿?”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一声文城,一生文城。
林祥福为了这虚拟的文城,卖了家产,放弃祖业,颠沛流离地一路南下,寻找别人口中的文城,寻找他心中的小美。
我常常忍不住想他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如果真的找到了知道了真相他又会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读着读着似乎有了答案。或许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并不值得,也为他意难平。但对于他自己来说未必不值得。
虽然,他没有找到他朝思暮想的人,得到他心心念念的真相,但是这一路上他遇见了很多贵人,于他,于林百家都是。
他这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田氏五兄弟,尤其是田大对他的忠心,陈家对他们父女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情谊,还有溪镇所有喂过百家母乳的无名妇女,这些都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很多人说如果要是他不背井离乡,他或许可以过得很美满,甚至可以活得更久。
但是,如果终是如果,人生没有如果啊。即便真的有如果,在那个动荡年代,其实也未必会过得好。像他这样的富裕人家,终难逃脱那些贪婪无厌的恶人。
读着此书总是有两股极端的情绪控制着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愤恨得咬牙切齿。
陈友良和林祥福的友情平淡却真挚;田大对林祥福的忠心耿耿。林祥福找了小美十几年,田大等了林祥福十几年,终于等到少爷要回家的来信,即便拖着病身也要去接久违的少爷,淳朴地令人动容。
土匪的凶残可恶却又让人恨之入骨。这感动与愤怒使终贯穿在一起。
当然,我们只是旁观的视角,所以不能用上帝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每个人是对是错。
很多人觉得小美讨厌。是的,她偷窃的行为,欺骗的行为无疑是错的,但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无法设身处地体会到当时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伤,所以无法理解小美的行为。但无论哪个时代,其实都是一样,即便是现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下,也还是会有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发生。
那么更何况那个动荡不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混乱年代。如果非要论出个对与错的话,那么只能叹息他们错生了年代。
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坏,土匪中的和尚算是良善的,同样我也相信小美是善良的,也是爱着林祥福的,或许正是因为她善良,所以她懂得感激,又容易内疚自责。
因此她在感激与亏欠中摇摆不定,这样的摇摆注定妻凉的结局。
关于小美的故事是在全文结束后补的,似番外又不是番外。其实个人觉得不写补,把书分上下两部或许相对好一些。因为看到补字总觉得全书像断了一样不整合。好像草率地结了尾,然后再给读者补充了一下。
当然这也只是自己个人的感受,如果无视那个“补”字阅读感受还是连贯的。
尤其很多地方其实都是呼应着的,林祥福和小美像是时空交错,但又是同时间交汇在城隍阁,只是终究还是擦肩而过。
时光荏苒,林祥福在小美生活过的地方生活了十七年。他可怜,更是冤,我们都同情他。但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他愿意背井离乡,愿意付出一切去寻找他的文城,寻找虚幻里的文城中真实的小美。
最后他们终于相遇于西山,那偏僻安宁的西山。
他们这么近,又那么远。相识相知,生离死别,一切悄然无声,恍若一场美丽又凄苦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