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1-04-22 01:41 被阅读0次

    写这个标题,是因为有位朋友提了个关于《春望》中名句的问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神来之笔,虽然是文字,但是似乎无法用文字来解释清楚,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神来之笔,是因为文采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的颔联二句。

    作为名篇中的名句,我们当然是可以称之为“神来之笔”了。但是一首律诗的重心,并不在于颔联,特别是对于格律有相当造诣的诗圣来说。

    律诗四联起承转合,作为一篇抒怀言情的小韵文(五十六字),势必在情感上造出波澜,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一首律诗的重点,一般在于“起承转合”的“转”,有一部分诗人喜欢把高潮放到最后,即“合”的尾联,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普遍文法并不是必要文法。

    但是律诗的首联、颔联一般来说并不是重点。首联“起”交代一些背景、缘由等情况,颔联“承”,承接首联的描写进行深化、铺开,为颈联“转”做好铺垫。

    篇幅上展开的中二联一般要求对仗,从而使得颔联、颈联的修辞方式更加浮华、精巧——而颈联承担“转”的意义重大,所以实际上颔联在一首诗的文法用途上是最小的。

    不过反过来说,颔联也就是承担了诗人文采的最大表现机会——因为它不需要担负情感高潮,只需要作情感递进。

    因此颔联一般是律诗中文采最高的句子。

    随便举些例子,比如《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旅夜书怀》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些都是随口能吟诵出来的名句,除了李商隐的《无题》之外,其它都是诗圣杜甫的作品。

    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律诗的千古名句,基本上都在颔联——别的诗人可能并非如此,但是杜甫基本上用所有作品在支持这个结论。

    又比如这位朋友提到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颔联最为惊艳?因为它的文法功能性低,文采展示不受限制,可以尽情发挥。铺陈、华美只要不过度,当然要比那些担当起笔、转折、回环功能而受限的句子更加漂亮。

    世人读诗,大多只是钟情美丽句子。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赚钱的人不辛苦”,颔联就是律诗中不辛苦却有头脸的人,是成功的“将”——大家多崇拜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人,或者句子,这就是现实。

    单拎出来的句子,美好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古诗词的神来之笔,为什么心有戚戚,却无法用文字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gs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