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天。
我在老家的一座桥上独步,望着桥下浅滩的青䓍地,和那延伸至山那边的河滩,城里人习惯叫这座桥“上桥”。
建桥时,我还是有点印象的,桥建好没有多久,就有熊孩子从这座桥往下跳,一说是桥下面堆了不少从河里掏出来的沙,形成了一个沙堆;二说是往桥下的水里跳。
跳下去,很确定的有生、死、不死不活三种结局。那是可预测的三种结果,跳为因,三种结局为果。
就在转身的一瞬间,与一个人迎面相觑,就像在荒无人烟处同类偶然相遇,怔了片刻,互相叫出了对方的名字。
他更瘦了,皮肤还是天然的黝黑,原来一头浓密的黑毛不见了,发际线也上移了很多,有点前秃,皱纹已经堆满了额头。十三年未见,相逢一笑如故,还是那么熟悉,还带着当初的憨厚。
他的家在距县城西南方向几十里之外的山区,听别人说,他家里很贫困。
“这么多年不见你,你去哪儿了?”
“我去广东打工了,后来在那儿坐了九年的牢,刚坐车从广东回来。”
他毫不掩饰,坦诚直白地说。
“怎么回事?”
“偷摩托车,就进去了。”
我却掩饰不了内心的惊讶与感叹,原本这么纯朴憨厚的农家小伙怎么也会就进去呢?这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
“有没有吃饭?要不我们一起先吃点东西再回去?”
“不用了,我还没有回家,很久没有回去了,我得回去。”
“那你以后打算做什么?”
“回家去种一片果园吧。”
说完后,他走了,也没道再见,回头眺望他的背影,消失在桥头前面十字路口的拐角处。
记得与一位当警察的校友说:每一个人心理都有犯罪的念头,只不过是你没有去实施它,或者没有能力去实施而已。
有一位专家说,在牢里的人没有一个看起来是漂亮的。通过面相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禁令人诧异。那更多是先入为主的判断。
面相完全是人的主观判断,为什么和有些人初识却一见如故,对另外一些人初次见面却心生反感。但却并不妨碍其他人与你反感的人与一见如故,这完全是人的好恶与阅历的差异。
一个成熟与稳重的人,应该不会以别人的相貌来评估他人的品行,也不应该以貌取人。
如果仅凭外貌的美丑作为品行或是否嫌疑的判断标准,往往会得到错误的判断,以过往的经历,可以举出一大堆的事例来证明。
人的表情、肢体语言、言谈、行为更能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即使你能观察入微,未必也能读懂人的所有心理活动。
曾经偶然与一位法律界的资深人士有过一次简短的交谈,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我不会看人。
桥上那一别,回到家中的他,是否已经在山中种下了满山的果树?是否已经收获了满园的硕果?是否也与我一样娶妻生子?
不得而知。
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