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从习惯的养成开始。
孩子小时候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1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
这个公式很清晰的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为大家推荐清华学霸给小学生的几点忠告,这里包含很多重要的习惯和心态,这些习惯和心态必须从小学就开始培养。
字迹
字如其人,这句古话一点没错,一手好字对于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好的字会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如此。
一手烂字,很可能让孩子无缘重点高中,更别提好大学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在普及“电子阅卷”,高考、中考都是这样,有的地方甚至小升初考试都开始施行了。
但是,别以为“电子阅卷”对书写的要求就降低了,相反,要求更严了。
如果孩子从小就写字不规范、下笔力道也没练好,那他的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时,几乎就是一团模糊。
阅卷老师连看都看不清,怎么给你分?
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好好练字吧,一手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能让卷面整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书写速度,让孩子在中考、高考这样书写量极大的考试中取得优势,不至于答不完。
拖延
成绩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症!
一般表现为: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绝不会今天做;做作业十分拖拉,明明1小时就能完成的功课,偏要熬到深夜。有的甚至要家长代写,帮忙收拾残局。
拖延症的坏处在于,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不但学习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会变得磨磨蹭蹭。
那么,孩子的拖延症一般都是怎么染上的呢?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书中有一句话:“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
拒绝包办代劳,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由于害怕孩子上学迟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却在一旁依然慢条斯理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动作磨蹭一点没关系,到时候妈妈会来帮我的,反正上学是迟到不了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须剔除对他的多余的关爱,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更不能因为看孩子干得慢就包办代替。
所以说,改变孩子拖延毛病的第一步,就是适当对孩子“狠”一点,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时间
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成绩就会越好吗?
这可不一定!
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努力,课间不出去玩,周末也窝在家里写作业,但他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一个班里30%~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是这样的学习状态。
有些孩子从来不熬夜,该玩的时间也在疯玩,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提前做个计划,知道总共有哪些任务,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一个班里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这样的学习状态。
所以,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被“有效”利用,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放到学习上。
阅读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读书的好处。
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
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多读书是提升语文能力、人格修养的根本方法。
很多学生都对作文发愁,有的说不会审题,有的说不会描写方法,有的说应试教育的作文没意思……
但实际上,作文写不出来的原因就一个:读书太少!
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站姿不优雅,大多数同学都会平淡地凑字数:“她的站姿很不优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而那些读过鲁迅《故乡》的同学,就知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双手叉腰,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所以你看,课外书读少了,你连生活中最基本的“站”这个小动作都描写不好,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同时,读书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和英语
英语和语文是非常相似的两个学科,有心的孩子都能发现,做语文中的“文言文”和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都是同一种感觉:都需要查生词,都需要分析语法,都需要判断句式……
对于这种语言类的学科,最笨却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声朗读!
因为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语境,能帮助你很快地记住生词。
另外,当你对课文熟读成诵之后,一些基本的句式就印在脑子里了,下次做类似的题时,光靠感觉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数学
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基础。
小学阶段一定要帮孩子把计算能力训练好。
到了初中、高中阶段,题目的步骤变得多起来,而且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如果前面几步就把结果算错了,后面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对的。
整理错题。为什么订正错题这么重要?
因为其实数学所有的题型就那么多,而且必定会重复出现。
只要能保证这次做过的题型下次不再出错,就没什么问题了。
运动
我发现很多父母都有这种迷思,以为运动是浪费时间和体力,其实,运动跟智慧有直接关系。
有个实验研究500名学生运动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发现每天上一个小时体育课的孩子在考试成绩上比较好。
大学生参加运动计划后,学业成绩也上升了。连50岁的中年人在参加四个月的走路计划后,心智的表现也比四个月前的提升了10%。
另一个实验对象是65岁的老人,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从研究结果看来,每个学生都得运动。
一方面保持心情的愉快才看得进去书;另一方面增加大脑血液的流动,促进海马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现,帮助记忆,读书才有效。
运动不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对学习有益。父母可以放心让孩子去打球、游泳,做各种运动。
粗心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一个好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这种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
身边经常有学生考完试后说:“我竟然忘了这个知识点,粗心了粗心了……”
他是粗心吗?
不,他就是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基础不扎实而已。
所谓的“粗心”“马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竞争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
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12岁通常被认为是培养孩子竞争力最明显的时期,这期间孩子对各种竞争的结果特别敏感。
我们应该积极的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心理学研究证实,激发孩子参与竞争的热情和动力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有竞争的存在,必然有胜利,也肯定有失败。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胜利时,要想到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终点永远在前面。
失败时,也别以为世界未日到了,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
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不断巩固的过程,起初需要家长的指导督监和必要的约束,但只要家长言传身教、持之以恒,那么好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