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 1964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20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
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
据记载,花家山麓一小溪经此处流入西湖,故名“花港”。南宋时内待官卢允升在此建卢园。宫廷画师马远等在此择景作画,把卢园列为十景之一,是为“花港观鱼”。以后,卢园荒废,此景亦衰。一直到康熙南巡时,重新砌石养鱼,建园立碑。
园风以花、港、鱼为特色,开辟了金鱼池、牡丹园、大草坪、密林地等,并整修了蒋庄,亭廊等。与雷峰塔隔湖相望。园内景色层叠错落,跌宕有致,一路走来清雅幽深,动中有静。
红鱼池,池中堆土成岛,池内蓄养数千尾红鲤,投食而去,数千尾红鲤蜂拥而至,搅动一潭清池。站在桥上望着水中鱼儿抢食,颇为有趣。
乾隆做诗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牡丹园,园内栽培了数百株名贵牡丹,最著名的是来自安徽的玉楼春。再加上假山、苍松、芍药、海棠等花木相互映衬。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尽显江南园林之风范。
自牡丹亭眺望,公园景色尽收眼底。此时虽牡丹已开完,但是清香犹在。亭中小憩,暗香浮动。
最高处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是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
魏庐,园内亭台错落,松柏苍翠,花影照眼,典型江南庭园建筑,清雅风致。
左右门联提“蓼港环庐苏杨堤送六桥翠,芳园连界姚魏丛分一带红”。一语道明园林特色。园内以水为中心,周边建筑清雅别致。松青绿影,假山回廊,倚窗可观红鱼戏水。
去花港观鱼,还可以看到江南才女林徽因的纪念碑。据说,林徽因本想葬在西湖的,只因政策不许,才有了这纪念碑。纪念碑座落在一棵百年樟树旁。碑是一堵长方形墙,墙上的林徽因剪影和她的一段文字全部镂空,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文字。宛如一个风华绝代的民国才女,穿着旗袍,背靠西湖,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1904年6月10日,民国一代才女林徽因,诞生于今天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广场西侧陆官巷的林家大宅里。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备受疼爱。翰林出身的祖父林孝恂,也是非常欣喜,为她从《诗经》中精挑细选出了名字"徽音",典出《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后斯男",林徽因直到长大发现有一位同名的男性作家,才改名徽因。8岁之后,林徽因辗转流离,此后再没有回到杭州定居,但杭州美丽的吴山、西湖、钱江等山山水水,还是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她后来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杭州风情土物的描写和赞颂。特别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她携丈夫梁思成回到杭州,还认真制定了一个关于重修六和塔的计划,可惜的是因日寇入侵,导致该计划最终未能实施。林徽因曾在《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中说"杭州是我的一半家乡。"
林徽因六岁后所住的蔡官巷故宅,距离西湖不过两百米。百年后,阳光依然透过枇杷树和海棠,照着蔡官巷林氏宅院的白墙,那上面有一首抄录了一首林徽因《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中的名句: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西湖每天游人如梭,林徽因的的倩影能立于西湖一侧,是林徽因之幸,是西湖之幸,也是我们游人之幸。
湖光山色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