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底算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兄弟骨肉可以形同陌路?为什么无所不谈的朋友一拍两散?
在《史记》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孟尝君失势了,于是他身边的门客相继离他而去,后来他又得势了,于是那些门客又想回来投靠他。孟尝君正打算拒绝他们投靠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叫冯欢的门客出来说话了。冯欢说:早上人们去赶集的时候,都朝着集市的方向看,可是到了晚上,却没有人向集市方向看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早上集市上有人们想要的东西,而到了晚上那里已经没有人们想要的东西了,人们都急着回家,有谁还会向集市方向看呢?最终,孟尝君接纳了那些曾经放弃了他的门客。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是正如这个小故事所描述的呢?因为我能从你那里得到我需要的,所以我接近你,围绕在你的身边;因为从你那里得不到我想要的,所以我放弃你,远离你而去。这种现象上演在人间可能有些残酷,但是不可否认它在世间却频频发生。而追究其本质,我认为是:我们愿意与别人交往,是因为别人对我们还有价值。
我们愿意与兄弟骨肉交往,是因为里面一种称为亲情的东西在,这种亲情使得我们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天伦之乐就是亲人对我们的价值。然而,当所谓的亲情被破坏殆尽时,这种价值也会随之消失,于是我们便不想再与他们有什么瓜葛。例如,现在很多地方因为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征用土地,于是很多人在一夜之间暴富。可是,问题也来了,兄弟姐妹之间如何享有这一份巨大的财富呢?于是,一系列兄弟姐妹之间反目为仇的戏剧随之发生。为什么?因为他们彼此的存在可能妨碍了对方取得更多的利益。一旦有人认为想要的金钱利益可以超过亲情,而金钱与亲情不可兼得的时候,亲人之间反目成仇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么?不愿与对方交往,打死不相往来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么?因为你对那个人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
又比如朋友,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将自己的心事与朋友诉说。我们觉得可以从朋友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安慰,我们觉得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我们觉得与朋友相处的方式很舒服……这些其实都是朋友存在的价值。然而,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从某个朋友那里获取不到任何东西了,得不到安慰,学不到什么东西,相处别扭……那么,这种朋友关系是不是也该结束了,因为名存实亡的朋友关系真的没有价值。如果还要继续勉强维持这段关系的话,我们可能反而会更加不自在。只是做人何必要为难自己,让自己不自在呢?
所以,我们愿意与别人交往,是因为别人对我们还有价值。但是,我更希望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价值能够超越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最坏的情况是两个人的精神层面出现了断层,我想,那时两个人就别必要继续交往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