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想过写一份成长日记送给我的小宝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总是把它搁置起来,很是惭愧!但两岁的女儿最近总是口出“奇言”,这让我忍不住动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75401/0204d9d89a251d08.jpg)
晚上八点钟,给女儿洗刷完毕,由爸爸陪着在床上玩耍,我还在洗漱。隐约听见妇女俩玩得游戏是“打水枪”,大概是俩人轮流挨枪,受伤躺下,然后打枪的人再假扮成医生来抢球受伤者。切不说游戏本身是否适合孩子玩耍,单从难以抑制的笑声中可以判断玩得非常嗨!很快,我也加入其中,于是变成三人轮流打枪,可能是爸爸比较累了,就示意我他想退出这个游戏。结果女儿一句“爸爸坏了,不会响了”真让我和爸爸笑的前俯后仰得!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单纯,纯粹的游戏、纯粹的游戏语言。看着她随波逐流的嬉笑表情,我猜她对粑粑麻麻的笑因也是一知半解吧!
晚上睡觉前,读书的时间。绘本中有一座房子,妈妈问:“这是什么?”“家”女儿毫无犹豫的答着。“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房子,跟妈妈说房子……”重复了好多遍之后,再回过头问她,答案还是“家”。很明显,我的解释等于零。“这个房子是有主人的,房子是主人的家,但对你我来说它就是房子,不能说是家。要说家的话,需要说明白是谁的家……”我没忍住啰嗦半天,试图把“家”和“房子”解释清楚,但女儿一脸困惑的看着我笑,听完后还呆呆的说了一句“妈妈,不要说了”。我真是哭笑不得。“为什么孩子会把房子说成家呢?”我思考了一下原因:一是现在都住在楼房里,房子的外形概念基本没有了,经常会指着告诉她这是谁的家、那是谁的家;二是动画片《小猪佩奇》经常的旁白就是——这是猪爷爷和猪奶奶的家等类似的句子;三是说家也没有错,只是孩子还太小,不会加修饰语,所以听起来特别奇怪。
她一岁多的时候,只要我一吹头发,她就害怕的立马跑开,并且找个怀抱钻进去,紧紧的抱着爸爸或奶奶的脖子。对吹风机很恐惧,无论怎么解释就是不肯接受。夏天的时候,就不用吹头发了,所以也没给她讲清楚这个“怪物”的名称。一直到这个冬天又来临,我又打开吹风机,她再害怕。但这一次明显有想要摸一摸、试一试的欲望。“这个是吹头发用的,声音很大,但一点儿也不用害怕,只要开关一关,它就不会响了;不仅不用害怕,还可以用它来吹干头发,很舒服,可以给你试一下吗?”千说万说,终于让她下定决心试一下了。我慢慢的、远远的让出风口对着她柔顺的头发,并且观察她的表情,一点点由紧张变为开心,再到享受。有了这次体验,她对吹风机的看法是大逆转。就在之后的一次洗头时,她有点闹,我说“乖乖洗玩,妈妈给你吹吹头发哦”她居然立马安生下来,用期待的表情乖乖洗头。抱起来擦头发的那一刻,她迫不及待的说“会响机吹头发,妈妈”。哎!原来我一直忙于给她解释吹风机的工作状态,帮她克服恐惧,而忘记告诉她“会响机”叫做“吹风机”了。
两岁两个月,女儿的新造词成了家里开心的源泉,那么猝不及防,又那么温馨满足。
在孩子身上的一点点付出都会有回报。之前看得一些育儿宝典,很怀疑里面说的“孩子的词汇量是从一岁多、甚至更小就开始积累的”说法,最近女儿在语言上的表现充分解除了我的疑惑——的确如此。“锄禾日当午”、“拍拍宝宝睡,宝宝睡了不瞌睡”还有不知名的随心“哄睡调子”等等在玩耍的时候不自觉从她嘴里嘣出来,“孩子呀!妈妈当时为打发无聊说的话,竟然进了你的潜意识,哪能想像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你居然又自觉的把它们搜罗出来了!”——人类的大脑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神奇宝物!
网友评论